APP下载

《文化学刊》2017年总目录

2018-03-07

文化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

第一期

文化视点

高擎文化自信旗帜,做研究与传播优秀文化的尖兵——对《文化学刊》的新年祝愿/周溯源/6

学术期刊的发展及评价要顺应时代潮流——《文化学刊》创刊十周年感言/杨琳/9

名家荟萃,奖掖后进;热点透视,中西合璧——恭贺《文化学刊》十周年/李春林/12

十年气息一日芳——文化学刊十年诗话兼《石韵卮言》自序/曲彦斌/16

学林人物

美国人类学方法对语言学的贡献/周庆生/23

立足民族,心系国家,放眼世界——周庆生先生社会语言研究评述/张军/29

辨风正俗

农村节庆民俗文化的“能人”及其作用——以陕西凤翔泥塑艺人为例/宁威/33

论呼伦湖冰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何佳/35

泰山皮影数字化应用研究/丰文君、陈汝敏/38

辽宁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方式探寻/焦鹏、史广政/40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大厂景泰蓝为例/张芳/43

略论河流与区域地名文化的渊源——以滹沱河为例/张学礼、杨连菊/46

文学评论

沉郁的悲哀 宿命的嗟怨——郁达夫殉情主义诗论/唐光胜/49

妥协 彷徨与叛逆——鲁迅情感发展的几个阶段/孙素艳/55

论《隐身衣》中“隐身”背后的原因/贾娜/58

浅析童年体验对肖洛霍夫创作的影响/彭爱婷/60

从丹纳的社会学批评角度论《呼兰河传》/陈赟赟/63

基于面子理论分析《茶馆》中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高亚坤/65

试论启蒙时期德国民族文学特殊性/常波/67

德格《格萨尔》艺人迪琼·巴吉说唱艺术浅析/甲央齐珍/70

《所罗门之歌》中异化现象的研究/王滢/75

乔治·奥威尔作品中动物化人物群像及其文化内涵探析/唐翠云/78

“个人存在”和“社会存在”——聚斯金德作品主题研究/李静/80

从认知诗学分析“行走”和“设问”在《公主向前走》中的体现/王霞/83

论《平原》权力叙事的表现维度/史佳利/85

传媒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整体构架模式浅析/艾禹衡/87

学术研究综述

岭南甘泉学派述考/吴爱邦/90

文化与教育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在网络美育中的作用/丁慧民、钱斌、魏冉/97

浅析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梁起峰/101

以文化建设引领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于德媛/104

面向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探析/孙敏、彭学敏/106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刘婷婷/109

民族地区舞蹈专业人才培养应用转型探索/马琳/112

刍议台湾全人教育:理论基础、核心理念、当代价值/张少平/116

孔子思想对越南阮朝早期教育的影响(从1802年至1858年)/NGUYEN KHOA HUY/120

大华文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学院境外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隋昌鹏/12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的应用/范广哲/125

吟咏在日本的发展及其对我国吟咏教育的启示/徐改俊/128

新著首发书摘

中国经纪人行业流变轨迹踪痕(续) /曲哲、艾珺/130

文化哲学

一个非经典逻辑群体:哲学逻辑/高航/144

汤姆·布坎南的伦理意识解读/连建峰/148

文化产业研究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不足及构建策略/房栋/152

语言与文化

网络应答语中叠字运用及“繁化”现象分析/艾军/154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的网络语言分析/杜婷/157

人类语言初始状态的表达形式和内容——由黑猩猩的语言引发的思考/魏真凡/160

东北方言动物隐喻词中的地域文化要素/秦初阳/163

《度人经》名物新词考释/龚灵、张慧芳/166

京派语法学家的词类划分综述/王吉春/171

基于英语视角下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局限性分析/秦盼泓/173

新疆喀什导游语言的语用分析/邵婉颖/175

乔伊斯《阿拉比》中的“阿拉比”一词意义的探究/许世英/178

喃字对联初探/PHAM THI THAO/180

从误译现象考证邦斯尔神父英译《红楼梦》之底本/宋鹏/182

法律文化

从法律意识缺失角度论万科管理层的“野蛮”——以“万宝之争”为契引/何也/186

论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申请主体/陈卉/191

文史论苑

王振·英宗·智化寺的相关史事探析——由《英宗谕祭王振碑》引发的思考/金彩霞/194

汉初女子封侯考释/赵亚平/202

从曾巩《为人后议》中看濮议之争/袁堃/205

论朋党现象的文化内涵/徐帆/207

朱维铮:当代中国史学史研究奠基人/李超/210

宋江不同人生阶段的“忠”和“义”/朱艳平/213

元杂剧中的张飞形象研究/李永/215

《三国演义》对曹丕历史形象的改造/耿亚鹏/217

我国慈善事业监管桎梏及路径优化探析/吴梦露/220

新形势下农村残疾人扶贫模式与增收途经探究/张强、臧晴/223

文化纵横

□本期封底篆刻:“文化精神之光”——悼念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周庆生

□英文目录 /周丹译

□2016年总目录

第二期

文化视点

从臣民到公民——论中国价值观革命/周树智/6

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及实现路径/张谨/26

浅谈蔡锷的救国思想——来源于先秦儒家思想/张业奇/30

马克思幸福理论的当代价值探讨/关钧方/33

学林人物

跨世纪的追问:中国为何没有语言学流派——兼论张斌语法思想的学派价值/孙汝建/35

张斌语法研究特点回溯/吴晓芳/48

文化学刊十年

语言与文化研究的维度、向度、气度与高度——写在《文化学刊》创刊十周年之际/于全有/55

我与“文化学刊”的情缘/洪晓楠/58

培育文脉 化成天下——纪念《文化学刊》创刊10周年/李治亭/61

学思履痕

李仲元书法的文化境界/吴限/68

辨风正俗

社会变迁与族群认同——以大戊梁歌会为例/钟艳华、刘文沃/72

民俗语言文化

《金瓶梅词话》卷首语考释/杨琳/76

文学评论

庞统之死:《三国演义》单回伏笔之最/陈谙哲/80

弗罗斯特《牧场》的陌生化解读/杨华/83

人间梦里两痴郎:晏几道与贾宝玉/张爽/86

试析古勒扎尔短篇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李宝龙/92

论《李尔王》中的他者和主体在镜子中的重新认知/郑小媚/96

霍桑《红字》中的象征意义研究/吕昕/98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毛泽东诗词语篇中意象的解读/李健宁、夏日光/101

都市废墟与野地乐园——《废都》与《九月寓言》的城乡思考/童妍/109

毛泽东诗词观照的浪漫主义与真善美相统一的契合/王丽娟/112

传媒文化

从“宝宝”到“吃瓜群众”看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蒋媛春/115

网络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及路径建设对策/邹媛媛、陈翔/118

20世纪意大利文学中的电影表现/陈金鑫、陈乾、魏冬月/121

批评话语视角下的网络腐女文化/陈敏/123

文化与教育

嘉纳治五郎教育思想研究初探/郝重庆/126

高校数字化编辑队伍研究/陈钢、吴震华、卓祯雨/130

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教学的启示/谭云飞/134

试论中国画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张莉君/137

“自上而下”法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陈德音/139

体育课程决策权力主体研究/杨彩虹、党玮玺/142

美国汉学家傅路德治学特点刍议/朱东方/145

公益服务社团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的功能及路径/潘洪涛/148

基于微信文化下的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分析/刘妍华、刘慧/152

“一带一路”背景下边疆地区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和培养对策研究/李艳飞/155

大学英语学习因素关系探析/宁峰/159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路径研究/张笑寒、马文颖/164

文化产业研究

“打文化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以阜新温泉产业为例/戴昕哲/166

试析3D扫描打印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寇芳莹/169

论文化整合和引导力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张孟/173

文化遗产研究

消失在社会变迁中的场神——以杨店村为例/杨晓/176

中国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对策研究/金莹/179

语言与文化

再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语境的构建方法/李楠/183

从汉英谚语浅谈中西价值观差异/高盼/190

跨文化理解力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验证研究/刘涵、马茁萌、陈雷/193

经典阅读《枕草子》中译本比较:以周氏译本与林氏译本为例/过言之/196

《释名》声训的开合口问题/丁姝/201

中西翻译美学的异同以及影响/孙露/205

岳阳县毛田话的指示词/蒋文华、周敏莉/208

性别语言中的“塔布”现象/陈丛耘/214

法律文化

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研究/焦云娜/219

文史论苑

自然选择与社会需求——论先秦儒家人伦观的产生/陈璞道/222

景德镇古窑博览区中的色彩运用/罗媛、刘悦琦/224

关于唐写本《摩尼教经》的解读/王姿怡/226

男性的注视与女性的美/唐光胜/228

文化纵横

□学人心迹

题跋与解印:《石韵卮言》序/初国卿/231

切近本原时空场景的学者自传:《我的两万五千天》/谭汝为/234

湖苑漫兴 /李仲元/239

□本期封底篆刻:《礼记·儒行》云:“砺砥廉隅”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张斌

□英文目录/周丹 译

第三期

文化视点

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文学人类学对神话研究范式的变革/叶舒宪、公维军/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话语体系/王桂娟、徐铁权/12

以文化之力助推佛山城市升值/彭莹/15

乡贤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视阈下的重构——以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为例/钱兴成、周国忠/21

文化学刊十年

中国人就是中国人:珍惜我们共同的文化“胎记”/王泉根/26

为文化研究鼓与鸣/郑强胜/29

为中华文明复兴而奋斗/周树智/33

学林人物

哲学与科学/闵家胤/37

辨风正俗

明清时期来华西方人对岭南食狗习俗的认识与西方的中国观念/张龙平/47

瑶族盘王祭祀与巫傩文化渊源探析/蒋满娟/54

民俗语言文化

《金瓶梅词话》序跋释疑/杨琳/58

文化观察

“长校”释疑/于全有/63

文学评论

《暮光之城》系列中后现代恐怖核心要素分析/马丽娅/64

身份话语与权力表征——论《金色笔记》的多元文学空间及其文化隐喻/雷小青/67

论小说《白鹿原》的悲剧意蕴/石琪琪/74

解构与反抗——论小说《陆犯焉识》中的规训力量/王腾远/76

三部小说原著中“玉堂春”的形象对照/吴鹏/80

文化视野下《诗经》的婚姻爱情诗/秦燕南/84

平等的星火——浅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男女平等”/潘婧/87

解读舒婷的现代情绪诗/王辉/90

阿格妮丝·赫勒的身心二元性理论/陈锦琪/94

从女性哥特视角解读《喜福会》人物映映自我主体身份的哥特式建构/黄铁蓉/98

英国哥特式小说的艺术魅力及价值/张远帆/102

传媒文化

基于“网络暴力”新闻报道的话语分析/崔萍萍/105

当代影视作品中的河南话探析/姚璇/108

中国影视剧中的象征性民俗元素/覃丽霞/111

从《伊斯兰妇女杂志》看民国上海回族知识女性之觉悟/戴晓琳/114

文化与教育

中国城市博物馆的实践创新/尚尔靓/118

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探索/付玉红/124

韩日留学生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朱祺/127

后发展高职院校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黄新/129

试论南岭走廊传统体育的研究路径/刘文沃、万讯而/132

CBI理念下德语专业高年级阅读课教学改革探究/张丽娜/137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对策/李洋、眭国荣/141

终身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刘锦/145

文化产业研究

社会制度与文化的关系/张谨/148

文化河源视域下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考/邱远/152

新常态下红色旅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微/王一冰/157

从“华人文学”到“华裔加拿大文学”——加拿大文学场域中华裔文学的发展演进/刘淑玲/16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侨乡非遗文化的海外传播研究——以潮州工夫茶文化海外传播为例/蔡梦虹/163

文化哲学

“无为”思想的真实含义/陈俊良/169

亚里士多德的“善”与孔子的“仁”简议/王运飞/171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文化解读/张滨/174

文化遗产研究

广西富川刘仙娘信仰文化研究综述/苏娟/178

祥营狮鼓 百年传奇/王妩明/181

马来西亚琼籍华人的妈祖信仰/张逢博/185

语言与文化

模因驱动下的流行语传播探索/乐国斌、樊子名/190

接受美学视域下《夏洛的网》饮食文化的翻译对比研究/谭姝姝、何芳、陈莉/194

试析动态语境对语言交际的影响/张晶灿/197

欧德理《广东方言词典》的体例和19世纪中期的粤方言音系/胡永利/199

女性主义文体学视角下译者性别身份对译文的影响——以《飘》两种译本为例/余珺、文宁、席思宇、欧冰睿/207

从文化适应性的角度看桂林旅游资料外宣英译/李勇梅、覃燕飞/212

西安乡土文学作品英语译介研究现状及思考/崇宁/216

文史论苑

继统与承嗣:中国商代和埃及第十八王朝王位继承制比较探究/谢励斌/220

晚清浅绛彩瓷器的特征及收藏价值/蒋晓波/225

谈日本的大名庭园/朱珠/227

论武者小路实笃前期的人道主义思想/陈秀敏/230

论文献资料对于编纂《中国邮政通史》的重要性/张坷/234

文化纵横

□文化书评

城市史研究的新作——评王明德《南京与北京:近代中国政治中心的互动空间》/陈爱平/236

□本期封底篆刻:清邓石如篆刻“胸有方心身无媚骨”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闵家胤

□英文目录/周丹 译

第四期

文化视点

回族“姑姑”称谓语的地区变异/许诺/6

饮食人类学视角下的回族饮食/向建华/8

满族民俗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探析/宋姗姗/11

浅析达斡尔族的物质生产民俗—以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登科村为例/杨梅/14

学林人物初国卿

“辽东文人之冠”的治学途径与方法——以此纪念金毓黻先生诞辰130周年/初国卿/17

蕴涵在学术与创作间的文化情怀——初国卿学术述评/刘藏之/26

民俗语言文化

《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1)/杨琳/32

文化观察

我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文化建设/李德祥/42

探索与争鸣

为“野心”正名/王世荣/46

文学评论

热烈希冀与强烈厌恶——蒲宁的社会革命观/李春林/52

原型与文学创作/吴雨墨/58

以《动物农场》看“守脑如玉”的重要性/赵宁宇/62

“包法利主义”与现代婚恋观建设/陈烁/ 65

《爱玛》:固执的婚姻观与爱情的代价/李新美68

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视角解读/张蕾/71

青果巷之青果园

刘海粟对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的艺术影响/胡舒晗、赵贤德/74

盛开了一生的牡丹——记常州青果巷走出去的女画家曾杏绯/施若君、赵贤德/77

江苏常州青果巷走出的杰出女画家——吴青霞/王笑宇、赵贤德/81

传媒文化

芭蕾舞艺术表演视域下舞台监督工作的重要作用/马家顺/85

试论社会科学的数学化/刘楠/87

河东文化旅游资源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师莹/90

微时代反腐的重要性以及策略/杜娟/93

文化产业研究

文化科技融合下的湖南省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张春叶/96

迪士尼动画电影文化创意分析/张育齐/98

文化与教育

传统文化需要教育传承/唐田田/100

协同创新发展理念下高校项目管理生命周期架构分析/周肖树/102

高校移动互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认同困境下的思考/胡小爱/106

我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正确坚持四个结合/高明、计龙龙/11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分析/胡晓梅/114

新时期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探析/邓燊/117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高等数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范英盛、韩一士/119

论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技能“5+X”培养模式训练体系构建/刘艳芳、瞿敏/123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周芳华、张智勤/126

高校档案馆的育人功能/张文雅/129

我国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问题研究/柴合欢/132

基于社团组织模式的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与管理实践研究/陈彩祥/13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民族院校学生志愿组织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孟令龙/139

毕节市图书馆延伸服务发展的思考/卢俊兰/143

大部门制与合成战背景下的公安院校“合成教学”模式初探——以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侦查课程建设为例/王全、宋立渠、杨乐群/146

文化哲学

人和社会/闵家胤/149

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意蕴/张谨/159

安德瑞·高兹非物质劳动思想述评/史月田/163

16至18世纪欧洲的“中国无神论”/李锡明/165

法律文化

被追诉人人权保障的再完善/崔海燕/168

不动产善意取得中的无权处分——兼谈我国《物权法》106条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梁汪洋、凌晶/172

经济法中权力主体的经济法律责任/姜潇/176

旅游文化

大众旅游时代——宁夏红色旅游徽标设计构想/任婕、薛晨浩/180

运城河东文化旅游资源英译现状及对策/李岗岗/183

语言与文化

基于跨文化语用学视角的外宣翻译策略/陈杰/187

《白象似的小山》语言分析/贾林培/190

戏曲折子戏文化关键词的英译策略/张立力/193

现代广告语的翻译/陈婧/197

俄汉谚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杨敏/200

威廉·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陈睿/204

论日语指示词コ·ソ·ア的主观性/郭有志/207

关联翻译理论视域下英语谚语的汉译/乐国斌/210

周瘦鹃小说的标题翻译策略/李燕/214

文史论苑

浅谈苏轼之“以诗为词”/贺斌/217

米元章书法批评思想之管窥/余涛/220

略论郑观应的社会批判思想/刘庆艳/222

宋代扬州行政区划的沿革/陈雪飞/226

辽金雕塑的历史人文价值/李静云/230

文化纵横

□文化纵横·学人心迹

玉龙故乡 文明发端——《中国边疆史丛书·东北通史》新版前言/李治亭/232

□本期封底篆刻:清吴让之篆刻“贫而无谄贱而有耻”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初国卿

□英文目录 / 周丹 译

第五期

文化视点

别有洞天独具意义的中国隐语行话博物馆/艾珺/6

南、北方反切式乡土秘密语流变异同/于琴/9

温州民间秘密语调查/周良顺/17

多学科视野下的汉语秘密语研究述评/董丽娟/26

学林人物

向熹先生学术述评/唐智燕/31

文化观察

中国最早的故事集/段宝林/38

文学评论

中西意象诗视觉艺术效果对比研究/董革非/39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零余者”形象之窥探/刘瑞林/45

女娲神话的“顽石”意象对《红楼梦》的影响/马乐/49

苏童小说创作特色浅析——以《黄雀记》为例/张蕾/53

谈王跃文小说的细节描写/温家豪/57

简析小说《逃跑》中的视觉化聚焦手段/张晓慧/60

由《鼻子》来看日本人的从众心理/仇梓萱/63

传媒文化

“精神疾病”的塑造与救赎——评电影《祝福》/李莉、刘芳/65

文化产业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的中华文化传播/于洪波/68

太原杏花岭体育场发展历程探究/武荣荣/71

文化与教育

浅谈图书馆古籍管理及其应用/乔纪娟/75

探究部分警校学员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邹军/78

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何燕霞/80

基于能力本位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以旅游院校人才培养为例/杜娟/84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模式探究/李涵诗/87

“互联网+”时代创新高校后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陆菊、罗将道/91

试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屈晶晶/94

基于形成性评价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韩一士、李国军、范英盛/98

以长征精神引领大学生走好“新长征路”/王锐/103

高等医学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季顺欣、王磊、贾闯/107

国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菅建伟/111

浅析字本位理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指导性作用/鲁馨遥/114

用长征精神塑造大学生人生理想管见/王淼//116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TAI学院为例/叶玲丽/120

文化遗产

当代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相关问题/曲晓晖/125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技术探讨/张婵/128

徽州楹联的价值分析与传承思考/周蓉蓉/130

文化哲学

人格的意义/闵家胤/135

试论《论语》中的“物”以及孔子由“物”引发的思考/张婷婷/144

诸子百家论“巧”——工匠精神的一个侧面解读/冯孟/148

“中国制造2025”的伦理价值分析/唐丽/154

法律文化

论转型时期培植法律信仰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庄荣靖/156

国家治理结构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政党、“社会中的国家”与社会三方互动为视角/杨晓峰/161

法律合法性来源探析——以经济博弈论为视角/胡莹/165

论继承案件中涉及的重要程序问题/程丽玥/168

论考夫曼法的关系本体论/黄伟文/171

试述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李勇/174

语言与文化

一巷“三杰”与汉语拼音方案/赵贤德/177

浅析多族群文化背景下新加坡华语发展与华人身份变迁/李晓源/183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差异/陈宗誉/187

日语人际功能的表现/杨畅、杨易文/190

语言能力和文化两者与翻译研究的关联性——从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的角度/周丽娟/19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译本用典翻译研究/胡光玥/197

合作原则指导下商洛花鼓戏《带灯》中的对白英译探析/廉洁、孙雪娥/201

文史论苑

汉代铜镜柿蒂纹图像探析/阎书广、张晓瑜/204

从胡瑗和王艮看泰州宋明理学的传承与创新/尹强/208

从一方墓志看李光地与安溪吾山寺的渊源/蔡全发/212

浅论《仁风披丹冈》的绘画主题与内涵/王成伟/215

论中法战争中法国对中国战略意图的实现/谷倩兮/220

承汉启晋——浅析三国都督制度/罗凯航/225

从餐桌礼仪看中葡饮食文化的差异/肖玥瑢/228

文化纵横

□文化书评

彼得·贝格尔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神圣的帷幕》简评/徐兴文/233

韦伯新教伦理观试探——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感/杨紫安/237

□封底篆刻:清黄牧甫篆刻“万物过眼即我有”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向熹

□英文目录/周丹 译

第六期

文化视点

菜系形成标志探论——以上海菜系为例/吴永杰/6

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设计路径探索——以阜新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例/王志勇/15

吴川飘色民俗文化的绘画表现/金金/19

学林人物

学史求真 学理求通——李运富教授学术述略/何余华/22

探索与争鸣

俞庭椿《周礼复古编》若干问题再商榷/梁艺馨/32

民俗语言文化

《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2)/杨琳/41

学思履痕

“迷史”与“市语”:钱南扬别辟蹊径独树其帜的研究/曲彦斌/46

辨风正俗

人类学的东北研究如何展开/吴世旭/49

穆木天诗歌中的东北地域书写/刘竺岩/56

文学评论

失败的逃离 失落的灵魂——象征主义视角下艾丽斯·门罗《逃离》中弗洛拉的意象分析/白冬建/59

从《朗读者》看全民阅读时代朗读能力提升的策略/张蕾、马乐/63

论张恨水《金粉世家》中的悲剧爱情/张也/66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高嘉阅/69

论余华《第七天》中的叙事艺术/李佳桐/72

论林非散文的话语维度/魏庆培/75

谈麦克白“选择”的悲剧/温家豪/82

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形式——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6周年/王旗/85

平民孤独意识的突显——解析影片《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刘春/89

《霍华德庄园》对“联结”理论的成功展示/罗娜/93

柏辽兹《夏夜》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黄楠楠/96

传媒文化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广告文化反思/朱纪达/98

《十二公民》:本土化的改编再创作/赵乃平/102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雕塑的材料戏剧性/刘钦/106

刍议舞台监督应具备的素质和职责/马家顺/110

文化产业研究

璀璨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状分析——以徐州汉文化景区为例/毛莉、马小茜、高晓博、戴鑫辉/112

企业管理文化及其生成路径分析/杨慧琴/118

浅析传统文化在山西绿色发展模式构建中的作用/张金娟/121

文化与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梁蕊/123

浅谈科学管理思想在本科院校管理中的应用/杨芙蓉/125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尤元灯、魏和永/127

试论激励理论在公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邹军/129

“一带一路”视域下高校通识教育的SPOC实现路径/张苏婷/131

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李庚/134

试论高职教师知识管理/陆菊/139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新途径探析/王俊强/142

大学英语舞台式教学模式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研究/朱枝/145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立体化建设研究/宋达/149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路径探析/邹本雨/154

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施亚岚、陈金华、刘建华/158

中日韩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房文红、王珅/162

依法治国视域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改革探讨/马敬/165

文化哲学

郭象哲学诠释方法的意义/王彤/167

论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孔九莉/170

法律文化

论古代法律文化对现代司法的影响——以“神明裁判”为切入点/付茜/174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初探/张又文/176

语言与文化

论汉语谐音艺术的语用功能/武建秀/180

《论语》中“义”的术语属性及英译研究/顾伟/183

日语省略表达的文化内涵要点分析/钱雅纯/186

从接受理论看梁启超对《哀希腊》的译介/杨柳/189

双语主义下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的研究/陈励/192

论“飞白”修辞手法的运用/王绍芬/195

英汉委婉语翻译中的文化等值/魏洁静/199

文史论苑

戈雷金娜对六朝志怪小说娶仙女主题的民俗文艺学解读/李逸津/203

浅谈中国古代妇女的守节与再嫁/曹跃/209

近代书院的经世致用教育观及其启示——以广雅书院为例/曾丽容/212

宋前岭南女权社会考/冼周/215

朱熹对长乐地域文化的影响/许潇婧/221

论《左传》中的子产形象/赵爱华/224

英国红茶文化的成因探析/邓红/228

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华玉宝/232

李广为什么“难封”/张悦/234

细数石崇斗富/王滢/237

文化纵横

□封底篆刻:清高凤翰篆刻“挥毫落纸如云烟”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李运富

□英文目录/周丹 译

第七期

文化视点

文化政治时期构建全球中华文化区域/韦文英、戴俊骋/6

论“文化强国”战略格局观 / 韩雪梅/10

文化善制:聚焦于公共利益的文化规制新哲学/马健/13

学林人物

中华和合学与当代茶道文化的精神价值/张立文/17

文化观察

“网红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分析/杨艾璐、王璘/23

民俗语言文化

温馨·温黁的源流/杨琳/25

辨风正俗

论基督教本土化研究的阶序视角/蒲涛、曹秀利/30

民俗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李璐辰/35

中国传统婚姻观之“门当户对”/高学丽/39

文学评论

敢于正视与深怀恐惧——蒲宁的死亡观/李春林/42

嫌疑人与献身之争——《嫌疑人X的献身》中日文本改编/郭馨凝/5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尖尖的枞树之乡》/李丹阳、杨晓丽/54

生的坚强 死的挣扎——解读《生死场》中普通人物的生存状态/刘琴琴/58

从市井琐碎到文化大观的通途——试论林语堂《辉煌的北京》中的跨文化视角/郑静/61

论京味文学语言的风格及特点/粟向军/65

误读他者与建构自我——从翻译角度看晚清民初时期“《哀希腊》在中国的幸运”/任宋莎/69

《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的大母亲形象分析/贾林培/72

论《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的悲剧性/王炳茗/75

从《陶庵梦忆》看明代茶文化的美学意趣/本萑/78

传媒文化

电视剧人物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看“新儒家文化”的传播——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视剧中的人物角色为例/雷英/81

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广告语言创作技巧探究/林阿娟/85

动漫在文化场馆儿童服务中的应用研究/黄梦萦/88

新阅读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马乐、张蕾/92

文化产业研究

发掘地方固有文化资源,推进特色旅游文化品位/马宏宇/94

喀什古街发展与变化之一瞥——以安江阔恰巷和安江热斯塔为例/艾则孜·伊德日斯/99

文化哲学

人性和伦理/闵家胤/103

从《老子》看“无为”思想的提出依据/李佳宇/113

研究综述

引进外国文学的流变与趋势/黄晓宁/116

文化与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探析/谢晶、袁凌/119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其培育途径/张欢/123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探究/刘亚旭/126

高校图书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赵睿/130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基于学生阅读行为变化的服务策略/阎星宇/132

军队院校图书馆中自主数字加工文献的选择探讨/彭爽/135

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建设路径探析/王锐/138

《颜氏家训》中的学习观及其对现代语文教育的意义/杨岚岚/141

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赵兰/144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综述/李千驹、朴美玉/147

浅谈财会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工作机制——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例/贾瑶瑶/15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诚信档案研究述评与展望/蔡英谦/154

论舞蹈创作中音乐和舞蹈的关系/袁志敏/157

建筑美术中的水彩绘画课程教学方法初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厉犇/161

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五年制高职学生教育管理路径探究/陈栋/165

足球教学训练中分层评价的应用/王昕光/168

“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张涛/172

语言与文化

基于自建酒店西班牙语小型语料库的研究和应用/刘皓/176

动态语境视角下词汇选择方法例析/任瑞娜/180

《说文解字》部首造意与汉字字义的关系/郭端平、白涛/182

汉英双关语差异之文化解读/张紫瑄、白琳/186

文史论苑

桂林文化城时期美术家出版活动综述及报刊的创办和编辑/李晨辉/189

从“诗言志”到“幽赞神明”——《文心雕龙》象征文学本质探微/黄应根/196

陈子龙诗歌变化的原因及意义/张婷婷/200

苍梧郡望再考/龙仕平、邱亮/204

陆陇其配祀文庙探析/孙经超/207

《诗经》中天道与政变关系浅探/李颖/211

茶赋的审美取向/侯萍/214

石峁遗址出土石雕人面像解读/谢伟峰/216

太宰治《惜别》中的政治痕迹探究/刘芳、郭晓芳/219

秦始皇“大一统”实践再认识/李永超/222

秦二世胡亥继位说考辨/马瑞鸿/231

敦煌唐代西方净土变功能性探析/郭子睿/235

文化纵横

□封底篆刻:清许容篆刻“月落江横数峰天远”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张立文

□英文目录/周丹 译

第八期

文化视点

以国家手段构建文化强国/王德侠/6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体系源流考察——以五大发展理念的渊源承启为例/邱龙虎、辜美惜/11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时代意义/李典 胡宝元/15

以现代文化引领来遏制宗教极端/马明敏/18

文化观察

关于“文化”的定义:桌子是什么?/周其森/21

学林人物

扬州八怪李方膺在皖宦迹考/朱洪/27

朱洪研究陈独秀特点与学术创新/李青/36

探索与争鸣

《马关条约》文本释疑二三例/岳忠豪/39

关于日本传统祭祀中“山形彩车”史料考究——以爱知县亀崎町的潮干祭为例/庞娜/44

文学评论

论波特小说《他》中的叙述技巧/李丹阳/49

爵士时代的浮华与幻灭——精神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刘佳/52

论新编昆曲《绿牡丹》戏剧冲突的安排/邱雪惠/57

俄国文坛上的两个“伊万”——屠格涅夫和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比较研究/孔俐颖/60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婚姻观/南云凡/64

艾略特与文学批评/王文哲/66

论阿来原生视野中生命的三重内蕴——以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谢慧/68

精神分析与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夏云/71

莫言《红高粱》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张瑛/ 7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刘小容/76

新时期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冯晓宁、姚斌/80

文化产业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与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岑孝清/86

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于颖/95

传媒文化

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侯佳、赵静、王玉洁/97

声音,劳动号子与音乐——论音乐起源于劳动/李进超/100

电影艺术的时空形态特点/张茜/104

试论公共危机中领导者的公共形象塑造——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李红红/106

电影《活着》的言语应用/马阳阳/109

文化与教育

浅析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体系/唐之斌/111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与创新研究/于衡/115

江苏省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实证研究/杨秋红/119

新常态背景下公安院校学生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探究/邓燊/12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的探索/宋俊成/128

语料库在日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徐蕾红、张琛/131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中企”生产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张珊、乔京禄/133

数学知识观的范式转换及其启示/刘楠/136

大学英语学习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构建/宁峰/139

图书馆人本管理中如何渗透“和合”文化/胡红/145

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研究/罗将道、陆菊/147

拉萨师专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欣赏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期美曲珍/150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张红玉/153

中国公众考古教育的实验考古方法/张玥/156

东方有嘉木——传统文化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发展的研究/周文劲/159

大学生党员政治诚信教育探索/郭安宁、许晓辉/163

文化哲学

简论宗喀巴大师的精神世界/方国根/167

尚力而非命:墨家生死观对当代中国人死亡意识的启迪/陈君、杨俊/173

浅析王夫之的知行观/李翔/177

浅析儒家诚信思想及其现代转型/郭璐恒、樊勇/180

试析苏格拉底“认识自我”的危机/黄春/183

镜鉴——管仲治国理政智慧/马红杰/186

霍布斯“利维坦”的建成及其内在困境/庞济梧/189

江泽民生态民生思想探析/李阳、艾志强/193

地域文化

《诗经》“思无邪”理念与青海精神多维度整合之文化论纲/侯应寿/196

县域视角下义务教育均等化中的政府责任机制/李修齐/199

乡村社区治理的文化路径研究/刘永歌/202

语言与文化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语境补偿研究——以《镜花缘》才女姓名翻译为例/曾凤凰/206

赏析散文《爱情是个谬误》中的比喻修辞格/焦蕾/210

语义场视野下的汉语亲属称谓词动态分析/徐亮、罗艺雪/213

“怎么+这么/那么”的句法分析/杨会林/215

“A倒是A”小句的认知语用分析/李秀娟、李丽丽/219

文史论苑

晚清以来西北地区民族教育的近代化/高学丽/222

20世纪以来集美区华侨与公益文化事业——以陈文确、陈六使家族为例/何燕/225

西汉冯奉世相关问题研究/靳国丹/229

唐五代敦煌寺院仓司研究/谢慧娴/231

颜元教育实践之漳南书院改革/孙经超/235

文化纵横

□文化书评

从《论犹太人问题》认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王宇明/ 237

□封底篆刻:齐白石篆刻“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朱洪

□英文目录/周丹 译

第九期

文化视点

凉州贤孝的地域文化传达——以谚语为例/王素音、赵颖/6

建水紫陶对当地社会生活的正面影响/陈春芬/12

福建省传统村落文化的心理传承/陈莹/16

以集体无意识理念为背景传承与发展鄂伦春族传统狩猎文化/阿娜/19

辽南高跷秧歌的文化特征/金春昌/23

海原“刺绣”技艺与女性社会地位发展/刘思思/27

学林人物

属性词与实词的分类/石定栩/30

融会中西语法理论,贯通句法语义语用

——石定栩教授30年学术成就述评/赵春利/38

民俗语言文化

《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3)/杨琳/42

文学评论

“赛金花”的文学形象及其社会史意义——对小说《孽海花》的解读/张宁芳/47

从《我的前公爵夫人》看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社会境遇/卢斐/51

张爱玲作品中的生存焦虑——从《倾城之恋》说起/杨磊、霍洪波、戴玉竹/53

谈严歌苓小说中的异质文化身份建构/张海燕/56

《金翼》中的“风水”观念/张文杰/59

以创伤视角解读《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典型人物形象/梁艳/62

大仲马小说《基督山伯爵》中复仇主题的人道主义解读/苗琪琪/65

文化观察

“国学热”的文化思考/代熙熙/68

由PX事件所引发的关于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思考/高敏/70

辨风正俗

陕西关中地区丧葬习俗探析/常经宇、孙永刚/73

明初南京移民习俗的都市化研究

——从“走桥”到“登城头”习俗的演化与文化空间转换/张凯月/77

文化产业研究

试论黄檗文化传承和产业开发的路径研究/苏勤/80

关于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的独创性探析/韩娜/84

产业化时期韩国工人手记体裁特征及意义小考/刘溪/87

西方寻租理论发展研究/张杨子/91

学术研究综述

《废艺斋集稿》研究综述/于大海/94

传媒文化

电影改编作为文学经典的现代性批评/张建军/98

从多元诉求解读赵宝刚导演的青春题材电视剧/张芸鹏、吕文丽/107

美国乡村音乐文化探析/陈美菊/110

戏剧舞台表演中的节奏研究/程烽/113

文化遗产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初探/叶兰/116

保护和传承陆游家训文化的策略/蔡丽平/119

文化与教育

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王建武/122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语言艺术的运用/刘毅/128

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路径探析/石吴畴、崔翔/132

高校美术相关专业教改的现状和发展/王钢/134

“中国梦,我的梦”暑期实践调查报告/魏源/137

高校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探究——以理工科院校为例/庞丹/139

促进高校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关宏远/141

公安院校大学生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塑造/杨志秋/143

论传媒类院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李群群/145

高等教育合作在中日韩区域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基于现存文献的思考/房文红/149

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思路/王玲/152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乔钰茗/155

麦金泰尔的美德伦理思想及其当世价值/宋升宇/157

越野行走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策略研究/杨晓敬/159

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赵磊/162

手机时代大学语文课应对策略略谈/朱定爱/164

文化哲学

从宗教对人死亡的“拯救”到人独立面对死亡——基于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刘利品/168

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探析/李阳、艾志强/171

对孟子“仁政”思想真理问题的思考/吴晋/174

论逻辑与语言及其学科间的关系/赵奥佩、谢敏/178

浅谈孔子的生涯发展教育与孔学的生命信仰/陈昌茂/182

“协调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胡潇/186

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思考——以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为视角/李翔/189

从逻辑学的三次转向浅析逻辑学发展/梁果/192

法律文化

“两法衔接”中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移送涉刑案件的若干问题分析/张梽功/196

语言与文化

延长方言语音浅析/郭艳/200

探究日本文化中的「おもてなし」/吕晋/203

建筑用语中的人体部位隐喻/陈金雁、王国乾/207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李攀科/210

文史论苑

从《百苗图》看明清贵州彝族社会/陆刚/212

唐玄宗涉外诗歌分析/伍凌鋆/215

柳宗元散文文体论的创新动因刍议/许明欣/218

论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情怀/黄园/221

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的叙事功能探究/董庆保/224

清前期盛京旗仓的设立及表现/尤世彪/227

中西礼貌用语比较分析/汲翔、武皎/229

六朝时期民间商贩述略——以建康地区为中心/徐丽娟/231

清末民初士绅阶层初探/姚妍君/234

文化纵横

□文化书评

《情报分析: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解读/刘新欢/236

□封底篆刻:清赵之深篆刻“侠骨禅心”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石定栩

□英文目录/周丹 译

第十期

文化视点

论儒家学说的“孝治”理念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转化利用/叶季夏/6

论韩非的思维方式/王彦凯/9

论《道德经》第一章之“无”之玄妙/李栋辉/14

无声胜有声——浅析《道德经》中“非语言”理念及现实意义/薛川/19

论保持“中国哲学”的独立性/宋健/21

儒释道智慧的知与行/谢丽仪/24

论儒家“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周萍/26

学林人物

我与艾尔曼教授的交往及其学术成就略述/王俊义/28

辨风正俗

临汾农村地区丧孝的表现形式及其现代价值探讨/姜聪聪/36

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节日变迁研究——以大理凤仪镇白族春醮会为例/吴荣丽/39

我国农村老年人宗教信仰影响因素刍议/黄海娜/43

民俗语言文化

《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4)/杨琳/46

天津方言字尾词语研究/谭汝为/51

文学评论

探寻中国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影响轨迹/易平/56

库切《耻》中的空间流动与身份建构/郭丽峰/60

弋舟中篇小说中的救赎精神/李妍、李晓禺/63

论欧阳修鼓子词的独特性/王芬涛/65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手法/袁航/69

《百年孤独》——“美洲式痛苦”的文化镜像/赵星/73

论鲁迅小说的寓言性/马英/76

文化观察

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创生/何东/78

游客不文明行为文化根源探析/许德雅/81

论扬州传统文化与正确义利观的内涵契合/周倩、沈桂登、王书洋/85

文化产业研究

泉州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互动研究/傅为民/88

我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姚瑶/90

信息化时代印章艺术的创新发展研究/侯建华、李鹏杰/93

关于做好当前农村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马季/96

学术研究综述

我国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综述/孙淑女/98

国内最新外籍教师管理研究概况/王景华、杨敏敏、黄彬/101

文化遗产研究

松花砚文化初探/李焕军、邹妍/104

吴川飘色发展现状探究/邢佳佳/107

试述赤峰地区金界壕的保存现状及保护对策/张司祺/111

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分析/赵映清/114

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张乃钰/116

浅谈“戎狄之间”的先周文化探索/张鹏/118

文化与教育

基于文化连续体理论的高校文化创新性研究/刘维贵/122

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症背后的心理分析——以微信为例/张霖芸/126

新媒介环境下传统造型艺术形态的虚拟化转变/孙玉明/128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SIS设计应用研究——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白秋凤、冯雪驱/132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之我见/李柏晨/135

辽宁省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及策略研究/杨楠/137

基于项目团队构建的学风建设探索与实践/宝景春、赵晶京/139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大学生团员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董亚楠、眭国荣、朱书卉/143

《基础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黄晓娟/147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谢志均/150

法律文化

侦查阶段贯彻证据裁判原则之思考/沈晶/153

语言与文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汉语传播模式探析/王丽/156

语言接触理论视域下外来语对波多黎各西班牙语的影响/程煜琦/160

人权保障视野下的公安执法语言问题探析/王经纬164

翻译社会学视角下《牡丹亭》汪榕培译本研究/朱梅林/167

基于语料库在线自动评分系统的段落翻译错误分析研究/程爱群170

涉外警务翻译语料库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丁皓/173

萨满文化英译翻译的错误及对策研究/吴迪/177

浅谈阿拉伯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杨华/ 179

文史论苑

“岳阳三醉”故事流变与分析/石玉/182

《四库全书总目》江西籍著者生平补正/刘景会/186

京剧何以成“样板”?——探究京剧艺术成为文革宣传工具的原因/李萌/190

从公宴礼衰到清音雅宴——汉末魏晋饮宴活动中的风气演变/王玉霞/198

韩泰华及玉雨堂藏书述略/张小仲/204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逻辑进路/张岩/208

唐代长安寺院发展与民众化倾向/张莹/ 210

康熙名臣李光地的儒学思想/范佳平/214

论杨万里诗歌的仁者情怀/宫臻祥/216

朱熹“人心”“道心”论与善心之本体功夫/林亮/221

析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陈萌/224

全国平民生计处分析与研究——基于梁士诒筹设全国平民生计处计划大纲的考察/葛豆豆/227

从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看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特征/郑潇雨/230

文化纵横

□文化书评

学术性与应用性兼备的戏曲通论──评《淮剧艺术通论》/林明理/234

儒教的衰亡——重读《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朱渊博/237

□封底篆刻:齐白石篆刻“见贤思齐”(《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王俊义

□英文目录/周丹 译

第十一期

文化视点

生态女权主义的生态观刍议/孙以宁/6

旧瓶装新酒-从《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看林语堂的女性观/张晋霞/8

叙事视角下《慈悲》中丽贝卡女性话语权的建构/武少燚/11

荒诞戏剧观和女性主义下的《秋菊打官司》与《我不是潘金莲》的异同比较/张芸鹏、吕文丽/14

学林人物

学科范式转换与青铜器图录:信息与青铜技术研究/苏荣誉/19

学思履痕彭定安

学行自述:荒原上一株蒲公英/彭定安/33

辨风正俗

一种饮食文化的群体效应——以广州伍湛记状元及第粥为例/陈滔、曹望华/44

汉族“春节”与回族“古尔邦节”中祭祀仪式的文化解读/李耀丽/49

近代北方民间契约文书研究初探——以家藏的两份文书为例/董丽娟/52

文化观察

论“长安画派”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贾峰、刘艳卿/55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杭中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知/陶洁云、雷翠颖/59

二孩政策下女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以S学院为例/王薇薇/62

文学评论

“灵晕”的解构:本雅明对“政治审美化”的批判/李岩/66

《王婆骂鸡》之骂人艺术/邓丽霞/69

池田大作个性发展及其思想研究/赵静、谢晓洁/71

哲学文化

牟宗三“一心开二门”思想下的佛教知识论探析/宁志强/7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鲜明特色/李典、胡宝元/81

地域文化

外语文化的软环境建设与淮安城市形象及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党立新/84

建水紫陶文化变迁探析/陈春芬/100

以文物资源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武汉竹韵堂竹雕博物馆为例/刘芬、夏先重/94

文化与教育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文化互动/彭一刚/97

项目教学法在《税务实训》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曾惠芬/100

孔子生涯发展教育中的“自立”观念及其意义/陈昌茂/103

试论探究式教学法在《工匠精神读本》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刘跃超、刘畅/107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吕行/109

《易传》德育思想的内在逻辑与主要内容/许慎/112

浅探当代背景下传统女学之妇德的教与学/邓婕/117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高琳/122

异质性思维视角下的大学生国际化素养培养/龚琪峰、罗建波/12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拓展思维训练的教学改革/南艳/129

大学英语教学中英文化输入与输出不对称现象的思考和对策/王俊怡/132

浅谈高校年鉴编纂工作——以《沈阳农业大学年鉴》编纂为例/王丽莎、李鹏/135

非哲学专业逻辑学教学的窘状、症结及改进方案 /卢芸蓉/138

旅游文化

舟山海岛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建筑保护和完善/虞卫球/142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优化阜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李亚卓/ 145

如何利用“农村书屋”推进大连文化旅游建设/李迺涛/148

传媒文化

英文电影字幕多模态效能实证研究/杨勇/152

电商平台产品详情页文案的话语分析/罗燕君/158

语言与文化

宗族观念与仪式的演变在民俗语言上的折射——以微山湖渔村民俗语言为例/杨晓红/161

从汉语词汇看汉民族心理文化/张书涵/165

模因论视角下的“又双叒叕”体/李浩/171

在汉字的繁简之间保护汉文化之探究/林文华/175

中国戏曲在海外的翻译与接受/张立力/179

汉语地名中“上”与“下”语义功能研究/蒋彦廷/183

试辨析同义词“作”与“做”/李茜/190

朱光潜与黑格尔《美学》的翻译/朱墨/192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王江安/197

陆机与潘岳五言诗语言风格比较/谢丹/199

翻译中文化差异对信息传递的影响/毛选、阿不力米提·尤努斯/203

法律文化

欧盟竞争法集体诉讼的发展/剌森/206

文史论苑

桂林文化城时期美术家期刊美术作品供稿研究/李晨辉/210

论民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变迁/李明建/219

乔泽神信仰探究/杨芳/223

都铎时期英格兰流民问题成因/张峰、唐楠/226

战后初期台湾自由主义思潮的源流论析——以《自由中国》杂志为中心/张高杰/230

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卫城/郑红/235

鄢陵之战的史实考察/刘天伦/238

文化纵横

□封底篆刻:清黄易篆刻“心迹双清”(唐杜甫《屏迹三首》其二:“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苏荣誉

□英文目录/周丹 译

第十二期

文化视点

关于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哲学思考/白静/6

老子“小国寡民”论误区的形成——海登·怀特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程若昕/11

科技发展困惑与中国文化哲学/樊蕊/15

学林人物

委内瑞拉:奄奄一息的的民粹主义/张森根/17

拉丁美洲的守望者:张森根和他的拉美研究/海谷子/27

学思履痕

学科范式转换与青铜器图录:信息与青铜技术研究/苏荣誉/36

辨风正俗

南通传统民居初探/吴昊/40

从“神道设教”谈关公信仰的起源和发展/邢畅/45

文学评论

论贾平凹《天狗》乡土世界的丰富意蕴/陈赟赟/48

华兹华斯与高观国水仙诗差异性研究——以《咏水仙》和《金人捧露盘·水仙花》为例/黎冬瑶/50

论跨文化视角下《扶桑》的身份叙事/史佳利/54

新时期微信与古代文学传播及创作的相关探讨/苏文娟/56

论松尾芭蕉俳句悲秋意象的抒情性/殷玥/59

浅析《欲望号街车》中布兰琪的“坦白”/赵硕峰/63

影响喻体选择的制约因素/陈丛耘/66

地域文化

基于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的城市化研究/李翼玮/71

异族入侵与不列颠多元文化的形成/祝秋利/73

文化与教育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侯丽/76

工匠精神视域下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探析/谢佩清/78

利用文物保护景点开展国学教育的优势和成效/范杨/81

论生态文明视野中的高校法制教育/罗曼予/84

浅谈日本教育现代化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张燕/87

基于英美文学核心价值的外语学习路径探析/赵芳/90

“和而不同”思想对艺术管理的价值指导及运用启示/李诗珩/93

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与价值阐释/唐志强/97

文化遗产

试论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林小云/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史纸生产性保护研究/严琦/104

浙西南菇民戏传统剧目研究/周林妹/108

传统文化

试述《论语》中的“仁”/郝好/111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本质特征/李一星、余卫国/114

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探索/马丹/118

浅析道家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尹易寒/120

文化认同视域下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张芳玲/122

跨文化视域下的国民“信”教育/曾秀芳/125

文化产业研究

吉林省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现状与问题浅析/徐光志、王田、左雷/128

企业视觉形象及其文化构建的关联分析/谭慧丽/132

辽宁省文化科技融合趋势与公共文化发展研究/曾嵘/134

论现代旗袍定制品牌的分析与发展/张民/13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青年杂志》与新文化运动的开端——陈独秀1915年思想评析/朱洪/143

邓小平生态思想的内容研究/李阳/150

传媒文化

浙西《民族日报》创办考略/丁苗、雷家军/153

《晋绥日报》(1941-1945)社论特点及成因分析/袁丽红/157

语言与文化

从中日谚语看中日文化差异/吴淑招/162

探索语言迁移作用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李欣晨/165

津巴布韦的汉语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费敏/167

语音表征对学习者词汇能力的影响研究/段田美/173

模糊语言在古典诗词中的审美价值/程晓红/175

女性主义视角下《逃离》的汉译研究——以李文俊《逃离》的中译本为例/梁淑英、徐翠霞/178

对日语称赞表达的文化视角探析/梁思敏/182

翻译:文化交流的桥梁/肖曼琼/184

试论政治话语中的人称指示——以西班牙语和汉语为例的比较研究/龚韵洁/189

后现代网络语词结构、解构与重构的逻辑理路/李灵通、唐亮/192

法律文化

“平等”对抗“法治”/王宏伟、王合永/198

文史论苑

论老子的女性观/张荣贵/204

钱钟书与徐复观:“比兴”观之异同/张晓晓/208

晚清汉译名著《泰西新史揽要》研究概况/郭蔚然/211

运城盐池古诗中的舜帝文化符号/梁琦/215

王韬史学成就及其在中国近代史学上的地位/潘文生/218

制度变迁下的先秦时期婚礼中僭越行为研究/王君、王洪荣/221

从汉魏咏史诗的演变分析诗人的创作主体性/赵浩含/224

早期佛教中“爱”思想研究——以《杂阿含经》为例/禹春晖/227

文化纵横

□文化书评

一片丹心 一诺千金 一往情深——《学与思的足痕》读后感/汤生根/233

民俗学旨归的语言与民俗关系研究的使命与担当——曲彦斌先生主编的《语言民俗学》读后/于全有/236

□封底篆刻:清邓石如篆刻“有精神谓之富”(见明末陈继儒行书格言轴及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李鱓书赠邑人顾于观条幅。)

□封二、封三:本期学林人物 张森根

□英文目录/周丹译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