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渔审美理想的生活回归

2018-03-07

文化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闲情李渔理想

周 雨

(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

陈望衡先生认为,人的存在有三个层次:一是“谋生”,二是“荣生”,三是“乐生”。[1]“乐生”,即以人生而乐,自由自在地活,人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活着,也不仅是为了活出意义,更是为了活出乐趣,这是存在的最高层次。乐生,与审美和休闲紧密相关,既是审美的目的,亦为休闲的追求,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切入,试析审美的生活回归,考察“乐生”在休闲中的重要意义。

一、李渔和《闲情偶寄》

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生活愈发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阳明心学对朱熹理学的反叛改变了传统的价值理念,促使市民的审美意识兴起。这种繁盛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持续到清代,而李渔正是生活在清初的一位文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开始关注人的自身,寻找自身存在的最自由、最本真的状态,《闲情偶寄》一书最能体现其“闲适”的思想。

(一)《闲情偶寄》之概述

《闲情偶寄》包含八个部分,论及戏曲创作、戏曲表演、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物古玩、饮食烹饪、观花赏草、行乐养生等家居日常生活领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对日常闲暇生活的看法,渗透着中国古代的休闲思想。《闲情偶寄》侧重于讲述广大民众日常的生活情境,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和生活状态,突出人的理性、知识、能力和精神等方面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审美境界。这些特征受到了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也与现代美学基本原则相契合,因此其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延续性。

(二)李渔之休闲美学思想

李渔的休闲美学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代表性成果,反映了明清的时代特征对人们思维方式和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可简要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重视人的内心感受,强调尊重生命的主体价值与存在价值。“论养生之法,而以行乐先之”,李渔强调心性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心性的自制和克己形成知行合一的心性修养。[2]我们认为,休闲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人们生存的基础。因此,强调人作为生命的主体与存在价值尤为重要。李渔主张“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在他看来,个体的创作活动能够满足自我保持在一种极其自由的状态,达成“乐生”的目标。

二是强调自然体用,为乐由心。李渔追求的“闲情”和“享乐”是建立在“体用”的基础之上,没有将审美脱离于客观实物而空谈。他认为“物无论好丑,于世各有资”“一事有一事之需,一物备一物之用”,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皆有用处。他十分推崇“寓乐于用”,强调其本身的审美功能,更多地把目光放在对审美旨趣的把握。他的审美意识,更注重心灵和人格的美,并将目光放到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本身,既有民众以物用为重的价值取向,又兼具大众化的审美旨趣。既追求自由享乐、又重视实用功能,这是他有别于传统文人重精神而轻实用的地方。李渔将审美回归到生活本身,回归到民众本身,研究生活之乐趣,关注民众之休闲。

二、审美理想的生活回归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寓庄论于闲情”的美学著作,具有明清时期美学特点的共性,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审美理想。张法评价说:“《闲情偶寄》从生活出发,从人情立论,对鲜活的生活样态进行总结,让宋代以来的文化转型中的新领域得到了一个体系性的总结。”[3]书中所提皆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他没有把审美和生活割裂开来,而是将二者完美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从现实世界和世俗生活中延伸出的美,通过多种艺术实践概况和总结了审美的内涵与特征,表达了审美理想。

以李渔为代表的明清时期审美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开始转向对本心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开始关注人的主体地位、是非判断和生存发展,在情理冲突中更加尊重人的需求与存在价值。以李渔为代表的明清美学体系构建于日常生活和平凡事物,传承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思想与理念,将美与个体的生命和生存相融合,构建一种身心统一、追求自由的审美境界,同时满足身体感受与心灵体验。这样的美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过去的成果,又实现了新的创新。一方面,这与中国传统哲学重人伦道德实践的特点是一脉相承的,不仅讲求身心合一,而且认为身体与自然相互感应、相互融合,自然与自我都是一种存在,二者之间互相融合,可以进入一种审美状态。另一方面,这一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人阶级的扩大,市民阶层不断兴起,经济增长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艺术和思维方式,文化生活的膨胀使得广大民众有了更多休闲活动的选择。因此,在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方面则呈现出了更加理性、更注重“人欲”的趋势,各类休闲活动的目的更加倾向于满足市民最本真的需求,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权利。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认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4]由此看来,当达到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时,更容易达到一种艺术化的审美境界,从而实现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使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审美理想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三、对现代休闲的启示意义

日常生活为审美提供了审美对象,也为美的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审美与生活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而本文从审美理想的生活回归视角进行阐述,提出休闲作为审美理想的生活回归的重要体现与结果,对实现存在的最高层次——“乐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反观现代休闲的研究和发展,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需引起重视。

(一)重视人的体验,关注生存价值

重视人的体验包括重视心灵体验和身体体验两个方面,休闲的意义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从休息、不劳作,到退休、致仕,再到安逸、闲适,最后到美妙的人生境界四个阶段。可以看出,人们逐渐认识到审美与休闲的密切联系,并开始重视二者之间的协调与相互作用。重视人的主体价值,重视人作为审美主体和休闲主体对休闲活动的参与体验,这一点对休闲质量有先决性作用。反观现代休闲,往往会出现将虚假休闲需求施加给休闲活动参与者的现象,没有真正了解休闲参与者的需求,导致休闲活动虽种类和数量激增,但总体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在设计休闲活动时,要充分考察休闲主体的休闲需求,真正实现获得美德、达到自由的审美理想,然后回归到生活本身,达到身心合一、知行合一,从而实现生而为乐的诉求,引导个体实现生存价值。

(二)提高休闲品质,提供个性休闲

当前,休闲异化现象仍是一个问题,存在对个体和社会负面意义的失范休闲和并非源自本心而选择的休闲行为,出现了休闲消费化、休闲任务化、休闲符号化等趋势。同时,休闲内容和服务提供方面的同质化使得休闲难以呈现出个性化与差异化,难以满足个体的休闲需求。这些现象和行为严重影响了休闲的本质,损害了休闲的品质。从审美理想的生活回归视角来看,这违背了生存价值,仍停留在“荣生”的层次,未能达到“乐生”。因此,现代休闲的研究和发展要关注人们的个性发展和需求,在普遍共性之中挖掘个性和差异化的内容,实现对个体休闲需求的差异化满足,进一步提升休闲品质。

四、结语

人的存在,为谋生,为荣生,更为乐生。审美为休闲之动力,休闲为审美之归宿。探讨审美理想的生活回归,可以通过生活本身重新审视审美与休闲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研究休闲提供了新的视角,打开新的思路。本文虽聚焦于明清时期,以李渔及其著作《闲情偶寄》切入,但审美理想的生活回归贯穿于中国的各个时期,是共性之所在。未来中国的休闲研究应建立基于中国传统休闲思想与时代发展特征的话语体系,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样态。

[1]马金玲.从《生活的艺术》浅谈林语堂的审美人生——乐生[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1):46-48.

[2]郭一儒.日常生活视野中的李渔美学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3]张法.中国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71.

[4]马惠娣.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45-49.

猜你喜欢

闲情李渔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闲情偶寄》的植物美学研究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SOLES OF WIT
夏日闲情
闲情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