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媒介形塑下文学表征空间的一种变迁:流动与敞开

2018-03-07

文化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流动人类

吴 优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媒介不仅是文学的传播载体,更是人类对所处物质世界、生活世界和自身内心世界的感知方式。每一种传播媒介都使使用它的人类构成感知世界的一种模式,不同的传播媒介通过不同的感知模式载着人类的意识去认识和感受自然、社会与他人,从而形成人们认识自然和感受世界的知识、观念与情感,进而构成对人类社会的形塑。字母的拼写和机械的印刷培养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线性思维,电视的图像和声音则重新激发和唤醒了人类的感性与立体思维,而网络则试图还原人类的全息接受体验……媒介的变迁往往带来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当感知世界的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认识和感受,以及表达这种认识和感受的方式也必将发生变化,当下的文化和文学表征空间正发生着这样的变化。纸质媒介时代线性的因果顺序正在瓦解,从社会生活到文化观念再到文学样态,原有的边界、范畴、区隔都正被打破,意义的表达更加自由、流动与敞开,而表达的方式与样态则更加多元、复杂与综合。在网络媒介的形塑下,文学的表征空间日益趋于流动与开敞。

一、时间与空间的转化

与时间一样,空间一直是人类社会变迁的重要一维,但在线性的拼写文明中,人们因为惯于连续性的感知方式而仅仅以时间的一维去考察我们的社会文化发展,而随着电子媒介给人类感知带来的整体性解放,空间的意义开始被认识。空间既不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客观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类活动的简单复制或反映,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能动、有机的表征。空间中涵盖了人类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物质自然的互动过程及其产物,也包括人类社会结构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冲突等诸多互动关系及产物;同时也保存了社会历史进程中继承与演进所带来的影响。应该说,空间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同时也在生产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在人类社会的实践中,空间凝结着同一时间断面的人类诸多实践,具有共享性和互动性,可以被理解为同一时间下社会实践的整体场。时间与空间的这种关系正随着技术的发展发生着位移,在信息传播及物质的传递速度都较低的时代,空间是零散且低规模的,空间的形成依赖于地理空间的邻近。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与运输速度不断加快,空间的地理意义不断扩大,直至电子技术带来计算机网络,共享时间的空间之构成可以完全跨越地理的区隔,空间开始组织时间,时空出现转化。

二、物质与文化关系的重构

媒介技术的变革不仅改变着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也改变着物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过往的人类实践中,物质基础或者说自然一直对文化起着支配性的作用,文化常常是人类生存状况的直接反映,各种文化现象可以直接寻找到它的自然源头。但是随着专门化知识的发展、大规模装配线的运转,以及一系列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人类的膨胀,人工的力量不断帮助人们从自然的控制中挣脱出来,人越来越多地受社会运行模式及彼此之间关系的规约,而不是自然的限制。自然已被加工为文化,借由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处理能力,人们的互动,以及社会活动的组织可以抽离地域的界限和历史的限制,而仅仅以文化和意义的表达与互动来实现。文化空间中流动的信息与意义就成了我们社会组织的基本脉络。

三、文学艺术形态的流变

由于传播媒介的变革带来了感知模式的变化,所以不仅人们的互动关系、社会的组织方式发生了位移,语言艺术的形态也在变迁。中世纪的手写本书籍中,无论是手写的字母还是绘制的插画都在追求一种雕塑般的造型美,因为未经印刷文化那种整齐划一的感知模式的洗礼,当时的审美体验还在追求触觉的满足;这一时代故事的主角常常是落难的公主或者复仇的王子,因为身份与血缘仍然是文化中重要的标识。18世纪初的报纸因为运用了印刷术,不仅形成了单调而整齐划一的文字排版,连文风也趋于语气冷静,不带任何情绪的散文风格。文学故事中的情节也越来越趋于紧凑、富于节奏,故事的主人公常常在不断升级的情节中步步高升或者一夜暴富,这似乎与印刷文明下那种依靠工具理性、万事皆可成功的逻辑不谋而合。而电报技术的出现则进一步促成了文章语气的单一与咄咄逼人,电报体或者新闻标题体被广泛运用,成为一种风格。电视技术则引起了对标准的质疑,质疑一切工业理性下的逻辑与价值,而奇幻漫画是一种早已有之的文艺形式,但是正是在电视一代的成长过程中,那些天马行空的连环漫画才如此火爆。到了计算机网络时代,机械逻辑进一步让位于电子时代的自动化逻辑,个性与独特越来越得到包容和理解,文学艺术中常常出现对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的颠覆或者对英雄人物的解嘲,价值与表达日趋丰富多元。自动化的逻辑正在将网络时代的社会文化表征空间塑造为一个消解区隔与边界的流动性空间。

四、文学空间的流动与敞开

以地域区隔为基础的国家与区域、中心与边缘之区隔正在模糊,流动成为一种常态。世界经济通过全球网络贯穿国家与民族,强势文化藉由信息技术融合东方与西方,地方空间正在流动空间的裹挟下重新寻找它的意义。以区域为基础的政治集体、民族意识、文化认同正在被重组,传统的以地域为基础的文化视角正在失去理解和认识现实的作用。所谓流动的社会空间是特指资本、信息、人员等的流动开始作为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运作过程中的一种支配性的力量,以数字、影响等象征符码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主体之间有目标、有逻辑地进行的过程之表征。整个社会通过流动而能够在同一时间下组织存在于不同位置之主体进行社会实践,并且这种实践构建了我们社会的“支配性”结构,其逻辑在整个社会物质生产、文化建构以及意识凝结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个对社会结构具有组织作用的流动空间以计算机网络、电子通讯,以及物流体系为硬件基础,构建出一个电子的流动回路,在这个回路中不均匀地分布着众多个体,个体通过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确定相对的位置。同时不同的个体依据其所具有的与其他个体的联结在空间中发挥作用,具有更多联结或者在连接中处于关键位置的个体在空间中成为节点乃至核心。通过接合不同的节点和结构而发挥作用的精英其关键的能力在于对联结的建立和解除,而更大规模和更大范围的联结呼唤的是一种具有寰宇认同的文化,所以能在网络时代广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往往抽离了具体的地域或历史文化范畴,在虚化的历史之上展开奇幻的想象。

知识的专业区分和艺术的门类界限正在消除。电子媒介出现以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更大范围的即时连接。这种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联结,以及借此产生的信息和能量的传播与转换,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专业与门类界限的打破,不同行业与学科的交流、融合。技术与文化不再泾渭分明,艺术与商业也在融合与借用。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机制正在被改建,生产、传播、消费、接受、鉴赏、反馈等环节之间的线性过程已被打破和重组。原来按照时间的线性组织起来的生产与消费过程缩短到同一时间与空间中来,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被瞬息千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消弭掉了。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时代能量和信息的传播都以光电为媒介,能量与信息、知识常常以光电的形式共存于一体,传播往往是能量、知识、娱乐等的整体传播过程,所以在一次传播过程中可能同时发生着生产、生活,以及学习等多个过程,生产与消费,生活与文化正在融为一体。

猜你喜欢

计算机网络流动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流动的光
基于模式匹配的计算机网络入侵防御系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探讨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