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城市社区建设

2018-03-07黄海娜

文化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人

黄海娜

(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目前,养老服务供应状况已然无法满足日益严峻的养老需求,家庭养老因人口流动导致的空巢化难以为继,机构养老因资源分布不均衡也难以承担主要责任。在此背景下,社区作为连接个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应在未来的养老服务中发挥基础性平台作用,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为基础,以上门服务和日托照料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将通过社区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在依托社区的同时又要超越其本身的狭小空间,整合社区内外资源为社区老年人服务。[1]可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必然要以社区为落脚点,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也因此成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充分发挥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

(一)完善社区养老设施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心理上更容易被接受,但这种“依托社区而不离家”的做法对社区服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老年人相对集中的社区,首要任务就是建设完整配套的养老设施,在给老年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将增加其安全感。第一,在公共设施方面,可与建设部门沟通协调拓展社区内公共老年活动空间,新建小区可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同步设计养老服务场地,老旧小区可通过增建或者改建等途径完善社区内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2],如改造社区内闲置房屋,为老年活动提供安全洁净的场所等。此外,还应考虑到社区内公共设施的适老性与宜老性,增加无障碍设计,如开通公共区域的轮椅通道,添加防滑防护装置等。第二,在家居设施方面,社区结合管理和服务双重职能,有针对性地对居家养老环境进行改造,根据老年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安装设置无障碍室内家居用品,在功能细节方面首先考虑高龄、失能、独居、病残等有特殊困难的老年家庭。由于目前养老家居用品市场化体系并未完全建立,供需双方难以有效对接,故家居设施改善只能依托社区进行,社区作为老年聚居场所,可以有效地将供需双方的信息加以整合,既满足老年家庭的需要,又利于发展老年市场。

(二)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云平台的推广可以使社区老年信息更加集中和系统,使社区工作更加便捷和高效。结合国内外老年社区的先进经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能够有效平衡服务供需矛盾,使社区内外资源实现有效匹配。第一,在信息管理方面,建立养老资源数据库,将社区内老年家庭信息和服务机构信息分别建立电子档案。[3]前者可通过下户走访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将高龄、失能及独居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及服务类型进行记录并输入系统,同时与老年家庭建立联系,定期走访,更新信息,实施动态网络管理;后者则通过社区服务云平台展示合作机构信息,如服务种类、价格及相关评价等,便于老年家庭有针对性地查阅和订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调度与合理配置。第二,在服务手段上,推广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社区数据平台的使用和维护,如增设智能呼叫服务,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对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和紧急情况进行安排和处理,尤其能为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带来便利并减轻危险。除此之外,社区人员还可以利用社区网络平台与老年人子女直接建立联系,实时提供其父母的健康状况和服务动态。

二、建立多元协同工作机制

(一)与养老机构的合理衔接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老龄人口的迅速攀升,传统的养老方式愈加凸显出局限性,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基于此,社区不仅要发挥平台作用,更应作为纽带,将服务资源与服务对象合理地进行衔接,遵循“引进来,匹配好”的原则,将优质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引入社区,并根据不同老年家庭服务需求进行合理匹配,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首先,在服务内容上,根据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程度将服务划分为居家照料和日托照料两大板块,居家照料主要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通常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为其提供衣食住行全方位的服务,既包括送餐、打扫等家政服务,也包括日常的医疗陪护;而日托照料则主要针对高龄但尚有自理能力的老人,白天将老人接到社区日托中心,由中心向其提供餐饮、照看等服务,晚上回到家中由子女照顾,以此分散家庭成员日间照料的负担。另外,在居家照料和日托照料这两大板块下划分多项子板块,将服务内容细化,供不同需要的老年人进行选择。其次,在引入模式上,社区与养老机构须通过协议确立合作方式,根据社区情况和相关政策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对服务种类、价格、人员分工及设施提供等做出全面规定。如此,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平台和纽带,将家庭和机构进行有机衔接,不仅能够减轻家庭成员的负担,也能赋予养老机构新的功能定位,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完善养老服务供给市场。

(二)与社区医院的有机结合

随着身体机能的衰弱,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相对迫切,而普通医疗服务中挂号预约难、住院时间长等问题常常使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此,社区作为社会化养老的依托,势必要与辖区的医疗机构进行有机结合,开展专属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构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医养结合新模式。首先,以社区为依托成立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的日常保健和慢性病治疗提供服务。中心的办公场地由社区提供,坐诊医护人员由合作医院的全科医生担任,采取现场诊疗和远程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前者针对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后者主要针对失能或高龄老人,利用居家远程设备监控其血压、血糖及心电等,以此提高慢性疾病管理的实效性。[4]其次,以社区为纽带签约家庭医生,为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的重症老年患者提供上门医护服务。社区可以协助患者在家中开设病床,根据病种有针对性地选择医护人员,为老人提供专业适宜的治疗和护理。最后,以社区为桥梁搭建专家诊疗绿色通道,为患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解决挂号难及候诊时间长的问题,如合作医院可以按照协议预留一定数量的专家门诊号,患者家属通过社区的信息数据平台预约专家,享受优先就诊的便利。

(三)与政府部门的有效沟通

城市社区的职能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引导、规范和监督,尤其是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依托和落脚点,更加需要与政府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首先,社区养老服务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虽然未来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旨在分散政府负担,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但政府在养老服务中仍然担负着重要的管理责任,通过制定规章政策来明确相关组织和团体的权利义务,可以更好地规范市场参与者,以此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其次,社区养老服务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在社会福利多元化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逐渐发生转变,从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向购买者过渡,不论是基础设施完善,还是社会服务购买,都离不开政府作为出资人的财政支持,对此,社区的职能建设必然要本着信息有效衔接的原则与政府进行实时沟通协调,以实现老年福利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社区养老服务需要政府的有力监督。当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参与福利事业后,为避免居家养老成为各组织团体争夺商业利益的角斗场(尤其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面),政府须依法对招投标环节进行监督,并通过事前、过程及结果评估等措施规范服务提供者的行为,保障社区老人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社区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职能的完善有赖于充足而专业的人力资源,但服务人员短缺的状况也会伴随老龄化的加剧而长期存在,因此,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必然包含两个重要方面。其一是专业人才的扩充,社区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通过就业、实习引入高等人才,或委托相关教育机构定向培养,设置相应的资格条件,提高从业者服务技能的同时强化其服务意识,以此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认可度。其二是志愿者队伍的扩展,可以通过“时间银行”等方式组织有偿志愿服务,充分调动社区内低龄老人的力量,利用其闲暇时间长、存储周期短等特点提供互惠的公益服务,而这种新型的互助服务也能够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补充专业人员的不足,节约社会成本。

[1]童星.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应对老龄化[J].探索与争鸣,2015,(8):69-72.

[2]杨继瑞,薛晓.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协同机制探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6):106-112.

[3]王晓玉.互联网时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4]黄家培.“医养融合”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6):154-156.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