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的文学境遇

2018-03-07赵相仲

文化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功利性大众语境

赵相仲

(公安海警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中,各种文化现象层出不穷。有学者指出:“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美化,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1]在此过程中,“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打破,出现‘美学泛化’的现象”[2]。就文学而言,其永恒价值被消解,作家对于作品拥有和解释的权力减弱。因此,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中,文学的境遇值得大众思考。

一、个性写作到共性写作

作家的创作个性赋予了文学作品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作家打破陈规旧俗向读者讲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故事,带给读者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中,文学与市场、新媒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多数人能通过新媒介手段,发表所谓的作品,以此来引起关注,确立自己的地位。读者和作者的身份随时转变,文学书写不再是表现独立的审美价值,而是表现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借助文学,大众实现了自我抒情和引起关注的双重目的。作者和大众达成愉快的合作,并实现团体的消费。对文学的审美看似是个人的选择,其实是按照统一标准生产的认同,使所谓的文学作品渐渐失去了个性。所谓的作家创造出作品,转而又被自己的成果束缚,对其顶礼膜拜。大众的选择仅在于外观形式的观赏,而非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彰显。

在个体害怕无美可审的环境中,文学创作成为了大众泛泛的表达,用以彰显自我存在。文学要让大众找到存在感,消减夜不能寐的孤独,新的创作模式便随之出现,其形式就是要让群体参与其中。因此,某些网络写手每天更新着作品,其写作的重要依据就是读者的留言和建议。而大众也开始模仿这种创作模式,依据读者的喜好创作。一篇文章不再是个人所有,它会被创作、被转载、被引用。这种文学创作给了他人模仿复制的权利,当大众看到转载量较多的文章,便会跟着转载,意在向别人显示,其品味与大众一致。

文学在形式上确实发展了,“它的华丽辞藻游走在电视的广告词中,它的浪漫激情出没在时尚杂志和报纸的专栏文章中,它的叙述技巧活跃在电影和电视剧的脚本中”[3],但其个性特征却在逐步减弱,共性特征逐渐增强。大众对文学的需求不再是获得作家个性化表达,而是大多数人满意的东西,阅读口味趋于一致。当文学的个性走向共性,变成一种集体性的认知,其审美的功能便会渐渐弱化,呈现出大众所见的事情是相似的、所用的语言是相似的、所怀的感悟也是相似的。

二、非功利性到功利性

审美是无功利的,而文学典型的特征就是审美属性,具有超功利性。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大众获得精神上的休憩,情感上的满足,从这点来说,文学是超功利性的。文学是非功利性的,而其功利性是隐藏的价值,如果大众过于强调文学的功利性目的,就会使文学的发展失去内在动力。

随着大众知识水平的提升,新传播手段的出现,读者和作者的身份也随时都在转换,大众随时都可以写一些文字,并称其为小说、诗歌、散文等,拥有了创作的话语权,原来神圣的文学创作变得普通。在此过程中,文学的消费性大大加强,俨然成为商品,这种商品看起来优于其他商品,似乎更为高尚。而在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作家写出来好的作品,准确地说是大众普遍喜欢的作品,他就是成功的。本雅明指出,“当一位作家走进市场个企图是为自己确定方向”,即“找一个买主”[4]。作家犹如熟练工人一样,和报刊、出版商签订长期工作合同,以此摆脱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窘境。诚如身兼“作家”和“商人”两种身份的郭敬明,他直言不讳地说:“写一本书,这本书特别好,或者拍一部电影,特别精益求精,99分的电影或者99分的书,但是以我的性格,就会选择一本85分的书,加一部85分的电影。我追求的是85+85=170这回事,而不是单个99这回事情”[5]。这说明,大众的接受才是当下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东西。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与作品相关的开发,如游戏、影视改编、文化产品等,最终将文学的审美转化为最大化的消费价值。

文学在一部分人的眼中只是获得消费利益的工具,文学为消费披上了更为华丽的外衣。当大众开始强调文学的现实功用价值时,文学的超功利性便正慢慢地向功利性转变。

三、文学的狂欢

创作主体在扩大,主体任意地写作和抒情,俨然有狂欢的姿态。其中,影视对文学的改编尤为明显。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领域,已经渗透进了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视觉上的直观和快感,使阅读文字的过程和意义减弱,文学文本逐渐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它代表的是文化符号和历史印记,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它以其特有的气质,进入编剧和导演的眼中,成为新的可创造的文化资源。潜在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它们占据了文化市场,作家的名气、影响力,文学的高雅、深沉都成了卖点。这些都暗合了消费时代的需求,人们在满足视觉的刺激后,还满足内心对文化的认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登上影屏,视觉接受改变了文学阅读的模式。在此过程中,大众接受的往往是经编剧改编的二次阅读。而诸如“生孩子就应该像他这样”“要杀就杀,何必如此犹豫呢,搞得自己痛苦”此类强调形式上的影视化,忽略了作品原有的韵味,则需要大众理性思考。

作为传递信息的微博,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阵地。微博为普通人所有,在某种程度上抹去了身份的界限,暗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求。粉丝,使作者成为“明星”,满足了地位认同和自我价值的确立。有学者将微博分为“新闻体微博、小说体微博、散文诗体微博、剧本体微博、评论体微博五种文学体例”[6],其中的文学性可见一斑。就主体而言,莫言、毕淑敏、麦家、方方等作家都有自己的微博,存在创作的可能性。就创作而言,微博是即时化的个性表达,与表达瞬间情感的诗歌创作具有相似之处。新浪微博推出中国微小说大赛,当读者看到触发自己的微博时,能够评论和转发,甚至会一直转发延续下去,将文本转让给读者,构建一个宽广的阐释空间。而微博特征的群体性,在微博创作中得到体现,微博文学呈现出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这些都依赖于大众化审美倾向。

作为消费时代“特产”的广告,是产品占据市场的重要手段,它鼓励大众进行消费,努力告诉大众,当其购买此产品后,便会成为和某些人物具有同样审美眼光和品位的人,生活会因为该产品而得到升华。广告在时刻变换着面貌,开始与文学艺术勾连在一起,正如金元浦教授所言,“诗意就在楼盘销售的广告间”[7]。广告现在披上了文学的外衣,借助文学化的语言,向大众传递着该商品的信息。如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词:“小时候,一听见芝麻糊的叫卖声,我就再也坐不住了。一缕浓香,一缕温暖。”其广告词具有强烈的表现功能,用文学性的语言勾起儿时的生活体验。虽然广告不乏文学因素,但其根本目的仍是鼓励大众消费,而非文学的真正价值。文学能够创造出自己的精神空间,而广告仍旧是为了引起大众的消费欲望。

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文学似有狂欢的状态,创作主体更为普遍,文学形式更为多样。从中不难发现文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逐渐融合,不再是作家笔下高不可攀的作品。

四、结语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审美看似是个人选择,其实是大众普遍的认同。大众的选择往往在于文学的形式,而非其内在气质,在讨论的背后,是话语权的争夺。巴赫金指出:“生活与艺术,不仅应该相互承担责任,还要相互承担过错。诗人必须明白,生活庸俗而平淡,是他的诗之过失;而生活之人则应知道,艺术徒劳无功,过失在于他对生活课题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认真的态度。”[8]文学没有过时,大众需要从浅尝辄止的快感中走出,追求悠长的文学韵味。作家要使文学挣脱玻璃窗的束缚,把大众从千篇一律的生活中解救出来。

[1]张进.人论与文论的深度自觉与交互建构[J].社会科学,2002,(2):70-74.

[2]毛崇杰.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31-37.

[3]朱国华.乌合的思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258.

[4]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53.

[5]南方周末.中国梦38个践行者的故事[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4.395.

[6]李存.微博文学的定义、发展、类型及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10,(10):65-72.

[7]金元浦.别了,蛋糕上的酥皮——寻找当下审美性、文学性变革问题的答案[J].文艺争鸣,2003,(11):12-15.

[8]钱中文.巴赫金全集(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2.

猜你喜欢

功利性大众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