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中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的路径探究

2018-02-07唐波

考试周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修养传统文化

摘 要:近年来党和国家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政策上做了重大部署,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文化修养,才能在文化强国的潮流中完成好自己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要求各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中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更需要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修养,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一、 中学语文教师提升传统文化修养的必要性

1. 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肩负起新课标赋予的这一教学使命,而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2. 教师职业修养的需要。2016年9月11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八一学校与教师座谈时,提出了四个“引路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段谈话高度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必须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来汲取道德养分,提高道德修养。3.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习总书记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所以教师发展自身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提升自身修养。

二、 当前语文教师文化修养的状况

1. 对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良好的文化修养是教师的智慧之源、师德之根、教育之魂、健康之基,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可是一些教师只重视知识,不重视文化,对文化修养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工作上得过且过,不能很好地履职尽责。2. 读书较少,缺乏底蕴。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师的基本素质,而教师的基本素质的高低,根源于读书的多少。只有不断读书,才能加强教师的文化底蕴,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才能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可是一些教师缺乏专业发展认识,读书较少,“蓄电不足”,缺乏底蕴。3. 精神倦怠,热情不高。由于现行教学评价体制不符合教育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师个人发展、收入分配等,不少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工作消极被动,没有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升为较高的事业追求,所以也就谈不上对这一职业的热情。4. 缺乏智慧,育人乏术。教师由于缺乏文化底蕴,对新课程理念及课程内容理解肤浅,既不能做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又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契机;既不能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又不能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的能力与高尚的情怀。只能教书搬教参,上课一言堂,练习对答案。

三、 提升中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的对策

1.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任务,我们要扎实学习、深入领悟,对学习、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要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重任。2. 阅读传统文化典籍,汲取民族精神滋养。中国传统文化由不同学派创立,内容是综合性的,“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只有广泛阅读文化典籍,才能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提升文化品位,丰厚文化底蕴,锻铸文化品格;也才能从文化培养的高度,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很好地影响、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为人品格。3. 切实加强教风建设,提升教师文化修养。教师的文化修养要通过自身的行为体现出来。学校要制定合情合理合法的制度,引导、规范、激励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备课、上课、批阅作业、辅导、考试、成绩评定、指导课外实践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明确要求,让教师在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从而促进教师提高文化素养。4. 组织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提升修养。学校开展以教材研究、课堂教学研究为手段的文化渗透研究活动,努力探索传统文化在课程开发、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渗透点,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学习,在研究中提高教师文化修养。也可以整合不同学科教师在一起研讨、相互启发,开阔教师的学科视野,增加教师文化底蕴,使课堂具有文化味道。5.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文化培训。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在网络平台上面的研修应该围绕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展开,通过开通个人博客、个人主页等网络个人空间,撰写学习心得、开展问题研究、提出疑难问题、寻找合作伙伴,这些丰富的学习研修形式可以使教师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开阔胸襟,提高境界,带来个人素质的变化,从而转化为教学智慧与精神动力。6. 向文化名家学习,培养学科骨干。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向文化名家观摩学习,也可以邀请文化名家到學校指导帮助。因为他们的学识水平、经验阅历、处世之道、精神品格等是生动鲜活的教材,是教师学习的典范,教师与他们近距离接触,能受到熏陶、感染、指导、帮助。另外,在学科骨干教师的影响下、推助下,教师群体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工作也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68).

作者简介:

唐波,甘肃省武威市,武威第六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修养传统文化
论剧作家的修养
以士之道升修养
以自身经验分析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必备能力与对策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企业政工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