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成语的语文教学价值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65期
关键词:百草园成语校本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各地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不少学校从古代诗文和文化典籍的背诵积累入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看了常州市百草园小学的成语文化校本课程的介绍文字,我最深的感受是:他们不仅从成语的角度为学生寻到了一条进入传统文化世界的门径,而且丰富和彰显了成语的语文教学价值。

对小学生来说,成语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要比简单地背诵记忆古代典籍更具有亲和力。但是要释放这样的亲和力,却并不简单。百草园小学能在成语文化中开发出系列化的校本课程,并付诸实践、产生效益,这源于他们的多方面努力。

首先是对成语文化的深入理解。成语是语言也是文化,它不仅具有凝练的形式、结构,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偏好、审美意趣和心理联结。概言之,成语的背后有文化,它以其经典性,传承着民族的精神脉络。对成语文化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准确把握成语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从简介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百草园小学的成语文化课程的育人目标并不是停留在记忆、背诵若干数量的成语上,而是从成语进入神话传说的世界,进入历史事件现场,走近名著人物内心,借助成语为学生打开丰富的传统文化世界。

其次是对成语文化做出了课程化的努力。学校根据课程目标定位,研制出了课程的基本内容架构,编写了校本教材。贯穿于其中的有三点意识。一是儿童意识。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教学实施的可能性,而教学是面向儿童的,所以如何让儿童能够主动探究有所得,学校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比如按照年龄特点来拟定主题,用剧场、诵读等形式来增加趣味,允许自主选修等。二是与国家课程对接。比如将名著阅读与成语学习关联起来,用成语神话开展阅读理解,用成语新编的方式关联习作,复述、表演出自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从阅读和表达的层面,同语文课程结合十分紧密等。三是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校园环境创设也以成语为主题,涉及了军事、民俗、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与课堂教学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再次,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成语的主题教学不同于课内阅读指导课,成语故事的文本有自身的特点。教师要处理好定型的语词结构与情节丰满的历史故事之间的关系,既要体现出成语形式和结构的韵律、节奏、修辞等美感,也要用故事打开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进一步理解成语的丰富内涵。而理解内涵未必是最终目的,能够在生活表达中灵活运用才有更加积极的意义。所以故事的理解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判断成语运用的语境。而对成语文化课程的评价采用讲故事、情景剧的形式也比较适合。这些形式都可以再做些新的探索。

成语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毋庸置疑,而成语的语文教学价值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和利用。笔者曾经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编写团队曾尝试把“成语歌”编入语文教材,希冀达成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千条成语的目标。教材在成语方面的一些编写思路和想法也许可以和百草园小学的成语文化课程建设互为启迪。

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作《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介绍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在这个单元练习中,编写者编排了一个读读背背的“成语串”:“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用几个成语,简要精当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这一设计得到了教材审查委员和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可。我想它有几点值得在类似的成语教学中借鉴:第一,成语学习未必是一个一个地学,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同时学习几个有一定关联的成语;第二,成语的学习也要有语境,这种语境可以是成语诞生的文本语境,也可以是为我所用的生活语境;第三,成语的识记、理解可以和运用相结合,不仅理解还要会用,还要用得妥当、准确;第四,成语的学习也可以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地完成,比如这样的概括,一个学生自己也许完成不了,但合作讨论,可以增加完成的可能性;第五,成语学习和阅读的结合不仅可以基于单篇文本,也可以借助整本书阅读来尝试。这一思路在编写成语文化校本教材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或许可以有所借鉴。

猜你喜欢

百草园成语校本
百草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游百草园
游百草园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拼成语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