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文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65期
关键词:年段成语课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涉及成语的教学内容,如成语故事课文、练习中的成语积累等。基于这样的教材编排,很多一线教师都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但这些研究还缺乏深入系统地思考。近年来,在总结办学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我校将学校教育与生命成长有机结合,对成语文化课程进行了系统构建与整体推进,用课程改革促进生命成长。

课程的开发,对于教师来说是集理论学习、案例研究、实践反思为一体的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基于任务的合作研究平台,调动教师的学习内驱力,而且帮助教师在实践中与理论对话,以实践诠释理论,以理论来组织经验,提升实践智慧。

课程决定着学生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将成语文化课程化,有利于系统学习与年段特征相契合的成语文化,由点及线,由线及面,通过适切的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立体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一、课程纲要的研制

成语文化课程化,应具备明确的课程目标、适切的课程内容、有序的实施方式、恰切的课程评价等要素,学校秉承传承性、多元性、生长性、情趣性四个设计原则研制课程纲要。

1.课程整体目标和年段要求。

基于凸显课改理念、体现学生精神成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三方面需求,我校将成语文化的课程目标结合成语自身的育人价值,以成语为载体促进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提升,以成语故事推进儿童阅读,以成语新编创新写作形式,以成语价值的挖掘来提升学生素养,以此确立课程总目标。例如: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结构特点,自觉主动地学习、积累、运用成语,体会成语的魅力;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加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总目标确立后,学校又将其逐层分解,确立了低、中、高三个年段的阶段目标,凸显目标的螺旋递进性。如在积累成语的目标上,低年段目标定位为认识常用成语30~40个,会写至少20个,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中年段目标定位为累计认识常用成语60~80个,其中40个左右会写,会使用成语词典,有初步的独立学习成语能力。高年段目标定位为有较强的独立学习成语的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成语80~100个,其中60个左右会写。三个阶段目标不光在积累成语的数量上有所要求,在学习成语的能力上也有涉及。再如阅读目标低年段确立为通过听故事、看视频,能复述来自于创世神话、民间故事、寓言等成语故事的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中年段目标确立为能复述出自于历史、名著等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高年段目标确立为阅读简单的小古文,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三个阶段目标从阅读内容上依据学生年段特点阶梯式递进,从阅读感受上力求全方位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课程内容的序列架构。

根据成语文化课程的总体目标,整体、序列化地构建课程内容,从经纬两线综合设计。经线即根据课程阶段性目标,从育人、文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领域挖掘“成语的来源”“成语与做人”“地理与科学”“人文历史”“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板块,考虑体现六年一贯的螺旋递进性。如成语的来源,根据成语故事的难易度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依次安排了出自于创世神话、民间故事、寓言、历史故事等内容。纬线即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学习需求等设计适切的内容,以主题单元的方式,基于成语的特点、与语文教材的对接等角度,选取典型的成语进行拓展。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

几年来,学校一直行进在成语文化学习和研究的旅程上,以深深的热爱和孜孜的追求演绎着对成语文化的学习传承、开发创新。校本教材从整体布局上遵循年级之间的递进性、延续性。既有扎实积累成语的“根基”,又有成语内涵学习、理解的“主干”,更融合了拓展视野的“枝叶”,构建出了一个传承经典文化,润泽儿童心灵的琼林。

在教材结构的设计上,成语文化校本教材分低、中、高三册进行编写,每册八个主题,每个主题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单元导读、同一主题的四个成语故事和单元拓展。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趣味性,在每一个成语故事之后,进行了多元的学习体验设计:“看一看,听一听”,引导学生看视频、听故事;“读一读,记一记”,帮助学生积累相关成语,诵读成语儿歌;“想一想,议一议”,启发学生对成语故事核心问题进行思考;“读一读,演一演”,给予学生合作演成语故事的空间;“文化链接”鼓励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与成语相关的文化;“成语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在筛选每一个主题下的成语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段特点、与语文教材内容的对接、成语自身的表达特点、同一主题的一贯延续等因素。

首先,各年段主题的确立充分依据学生的特征、认知程度、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如低年段安排了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坐井观天”,有关生肖的成语故事“胆小如鼠”“汗牛充栋”,有意识地去训练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的激情。

其次,考虑与语文教材内容的对接。如苏教版小学中高年级教材中,涉及《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内容(《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因此在成语文化课程内容设计时,我们考虑了“成语与名著”的主题学习,还特别设计了与《三国演义》关联度较高的兵法战术主题,如“瞒天过海”“金蝉脱壳”“釜底抽薪”等,拓宽学生学习经典名著的渠道,从课内到课外,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滋养。

再次,考虑成语的结构特点及文化特征。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成语构词特点,在选取成语时,除四字成语之外,我们特意考虑了六字、七字、八字的成语,如“有志者事竟成”“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从成语的内涵考虑,成语故事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浓缩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智慧。因此,在设计成语课程内容时,我们充分考虑语言、社会、艺术、科学、健康等五大领域的均衡。例如:植物主题中的“蕙质兰心”“竹报平安”,科学主题中的“长袖善舞”“高山流水”,地理主题中的“沧海桑田”“泾渭分明”等,充分考虑成语本身资源的丰富性,增强学生对成语文化的立体认识。

最后,考虑成语主题学习的延续。充分挖掘成语文化的育人价值,一至六年级都设计了美德主题,每个年级培养侧重点不同,一年级“立志”、二年级“勤学”、三年级“团结”、四年级“诚信”、五年级“坚毅”、六年级“爱国”。同时,在主题成语的选择上,我们融入常州地域文化因素。常州2500多年的历史,与之有关的成语有寸草春晖、秋风过耳、高山流水、纸城铁人等,这些成语有的是发生在常州的典故,有的是与常州的古之贤者相关。比如在四年级的诚信主题中安排“季札挂剑”就是因为常州本是季子故里这一文化背景而选取的。美德主题的成语故事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润物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成语文化课程的两种基本课型:校本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校本必修课每周一课时,校本选修课统一安排在每周一下午第二节课,选修课程包括“成语剧场”“成语儿歌诵读”等。

除此之外,学校还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一系列丰富的成语活动。五月,是成语文化艺术节,各个年级均组织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成语儿歌朗诵、成语知识擂台、成语故事、成语插画、经典成语故事演讲、成语游戏创编、成语新说比赛等。十二月,是“迎新年成语嘉年华”活动,全校师生带着新年的喜悦,在溢满成语文化氛围的游戏中享受幸福时光。

学校改变单一的标准化纸笔测试评价,推行表现性评价。我们认为,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我们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通过丰富成语活动的策划,让学生小学六年校园生活中会做一套成语儿歌操、会诵一段成语儿歌、会画一张成语插画、会讲一个成语故事、会写一篇成语新说、参演一个成语情景剧、参加一次成语擂台大赛……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成语,在表演中演绎成语,在欣赏中创作成语,在游戏中内化成语。

四、物化环境的打造

学校整体设计了校园成语文化的物化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萃取经典成语,打造“一梯一廊一室一馆一广场”特色风景。“一梯”:教学楼各楼梯展示学生成语文化活动照片、学生原创的“成语插画”“成语迷图”,记录学生成长足迹。“一廊”:“别有洞天”成语长廊,通过“成语与军事”“成语与历史”“成语与民俗”等七大主题介绍成语,也成为学生猜成语、玩成语的园地。“一室”:创设成语专用教室,通过学校成语文化研究历程的再现,三风校训成语文化卷轴墙展示、多媒体成语知识互动区、古色古香的成语桌椅等营造学习成语的氛围。“一馆”:集观赏、阅读、互动、查阅、体验五位一体的多功能成语文化馆,整合信息技术,让学生徜徉在成语文化学习的海洋中。“一广场”:一走进校门的成语广场,分四个区域呈现了选自唐诗、宋词、《论语》和《孟子》的130条成语。成语文化石、成语座凳、“百卉”“含英”“芝兰”“玉树”“化雨”五栋建筑相互呼应,立体凸显了成语元素,彰显了成语文化特色。

猜你喜欢

年段成语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小学低年段口语交际训练之我见
对农村小学高年段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农村低年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探究
把握年段特点 做好班级管理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拼成语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