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文化课程的价值与内涵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65期
关键词:成语素养学校

成语,言简意赅,是汉语言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成语积淀着古圣先贤所推崇和秉承的社会理想、知识成果、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同时也承载和演绎着中国诗性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

2006年,学校参与了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的人文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莫彭龄教授主持的“成语文化研究”课题。2009年,学校率先成为常州市成语文化研究会的第一批成语学习与实践的教学基地,2012年,成为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多年来,百草园小学行进在成语学习和研究的旅程上,和成语结下了不解之缘。成语文化已经浸润到学校文化建设、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等学校发展的各个领域。学校以“立足成语,传承经典,滋养生长,奠基人生”为路径,从成语切入,开发实施系列校本课程。依据成语文化特色,考虑各年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挖掘学校教师资源,开发了成语文化校本课程。同时,学校还注重成语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融通,在全国首创了一套《闻鸡起舞》成语儿歌操,出版了《配画成语儿歌》,汇编了《成语创新作文选》。

2014年3月,学校成功创建了常州市小学成语文化校本课程基地,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建设目标和策略方法,从管理机制、教材编写、教学活动、校园生活、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与实施。成语文化,这一国学瑰宝深深地扎根于学校建设的全方位。百草园小学,也逐步发展成为师生学习成语文化,研究成语文化的乐园。

一、成语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1.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

成语作为独具特色、璀璨瑰丽的汉语言珍宝,其结构严谨,内涵丰厚,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汉文化中有“以偶为佳”的审美标准,成语的“四字格”形式最符合这一标准,它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保留了古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的特征。探究成语的出处,不少成语是由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经典诗文“浓缩”而成,世代相传,是汉语和汉语文化的精华所在。成语中蕴含的文化涉及汉语文化的各个方面,内涵极其丰富,它成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2.成语承载着传承文化的使命。

同一般词汇相比,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其中的文化蕴意更加系统、丰富和典型。从表面上看,成千上万条成语似乎是独立的、无序的,而成语内涵的文化,则是系统关联的。作为成语源头的古代典籍,面相当广,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产生的成语也特别多,如在儒家典籍中,出自《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成语比较集中,而源自诗词歌赋的成语中,唐诗宋词中比较集中。如果按每一条成语的文化背景来溯源,那么,一本成语词典便是一部中国文学史,甚至是中国文化史。此外,成语是经人们相传习用形成的固定短语,其内容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集中地、典型地反映了汉民族文化生活的特征。所以,成语就是一把开启对典籍名著、历史人文探寻的钥匙,可以以小见大。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各美其美”是指国家和民族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就要有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进而产生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成语作为汉语文化的精髓,有着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必然优势。

3.成语文化的价值蕴意。

成语古老凝重,成语文化活力绵长。首先,成语流传下来的不仅是成语词语本身,更蕴含着民族传统的文化血脉。许多成语间接地反映了汉民族百花齐放的精神文化,儒家、道家、佛教典籍中的成语对修身做人、求知探索都有独到的参悟,折射出文化追求,读“一”胜当读“十”。其次,成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相得益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之一,也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此外,成语文化反映出古人多样的社会生活、律法生活、教育生活和生产经济,彰显了中国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独特的价值魅力。

二、成语文化的教育价值挖掘

学校教育是通过汇聚多方资源、多种途径,以提高人的素养为内容和目的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根,也是中华民族之宝,在现实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和深远的影响。成语作为汉语言浓缩的精华,其中蕴藏着教育教学的巨大资源。开展成语文化的相关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1.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自觉自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使用者才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互为影响,从而将传统文化传承延续。学校借助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品格德行,使学生逐步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认同,培养民族自信,才能使学生内生出自觉主动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才能保护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开创并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并逐渐通过彼此间积极的良性影响,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

2.构筑学生精神成长的支柱。

人的成长,重要的是精神成长。哲人有言:“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有智慧的人,更要养成有道德的人。教育最大的成果莫过于人心崇德向善。小学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语蕴含了中国汉民族文化的智慧,富有丰厚的文化寓意,同时也还积淀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折射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情趣、精神风貌、生活态度以及价值取向。成语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学习方法、为人处世都能给人启发,是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成语生动形象,用成语进行教育就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它把深刻的道理用生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乐于学习。通过成语文化的学习,向学生传递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使其受到精神的滋养,从而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

3.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成语是基于汉字基础上的独特文化现象。汉字是音形意三者完美的结合体。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特有的固定短语,保留了汉字背后的文化,成了语文学习很好的语言材料。开展成语文化学习,首先可以进行成语大量积累,借助成语学习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增强语文素养底蕴;可以通过成语中的“字”联系不同成语,然后通过对比来掌握“字”和“成语”;可以运用成语主题系列来进行拓展阅读或写作,提升学生的表达和交际能力;可以用成语来引出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知识的浅显学习;可以通过成语来了解和学习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通过成语来发掘其中蕴含的哲理,成语中的哲学思想尤为丰富,有的可直接吸收、应用,有些可批判地吸收。在进行成语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智、得法,思维品质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总之,学校教育是通过汇聚多方资源、多种途径,以提高人的素养为内容和目的的。借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语来育人,对提升学生素养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值得深入挖掘。

猜你喜欢

成语素养学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拼成语
学校推介
猜成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