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2018-01-20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期
关键词:全麻置换术髋关节

王 远

(辽宁省盘山县人民医院,辽宁 盘锦 124000)

现在随着医用材料的改进,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髋关节病变严重的患者进行置换术成了重要的治疗手段,使患者疼痛程度显著改善,并逐渐恢复了髋关节的功能,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若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首先应选择麻醉效果良好麻醉形式。本文旨在观察对比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差异,特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2

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2例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龄66~77岁,平均年龄(71.5±5.6)岁;麻醉分级(ASA)为Ⅰ~Ⅱ,Ⅰ级23例,Ⅱ级3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指证,62例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其中。根据接诊顺序分奇偶的形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ASA分级、年龄、性别等对比差异不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病例排除标准:有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的患者;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存在重要器脏及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术前常规注射地西泮、阿托品,给氧面罩,开通静脉通道,采用多功能监护仪严密监察患者多项生命指证等,心电图、心率等指证稳定后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按顺序依次用到的药品及其标准是2.0 mg/kg的丙泊酚、1.0 μg/kg的瑞芬太尼和0.2 mg/kg的维库溴铵。给予对照组患者气管插管全麻,使用麻醉机来控制术中通气,潮气量保持在8~10 mL/kg;呼吸频率掌握在每分10~12次;术中维持麻醉用量,患体静脉微量泵入4~6 mg/(kg·h)的丙泊酚和0.1~0.5 μg/(kg·h)的瑞芬太尼,手术完成停止麻醉给药,患者自主呼吸功能逐渐恢复后,给体质量每千克0.01 mg的氟马西尼,术后稳定适合拔管再行拔管。观察组患者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右侧卧位,L2~3行麻醉穿刺点,硬膜外穿刺得以成功后将腰麻针沿着穿刺针刺入到蛛网膜下腔,若有脑脊液流出则穿刺成功,之后再从尾侧注入1 mL 10%葡萄糖液和2 mL 5%左布比卡因的混合液体,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紧接着患者取平卧位直至阻滞麻醉完成再行髋关节置换手术[1]。

1.3 观察指标:血液动力学变化状况;麻醉效果(包括麻醉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疼痛、恶心呕吐)。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液动力学对比差异:观察组患者血液动力学(HR、SPB、DPB三项指标)较对照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麻醉效果有关指标差异对比:麻醉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术后麻醉苏醒时间,观察组分别为(15.6±4.0)mg、(47.0±15.2)s、(13.8±2.7)min、(4.7±1.4)min,对照组四项指标对应平均值分别为(139.0±22.2)mg、(243.2±34.4)s、(23.1±6.0)min、(8.9±2.3)min,统计学分析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对比:所有患者出现术后不良反应主要有疼痛、恶心呕吐,观察组无痛或轻痛患者25例(80.6%),对照组17例(54.8%);观察组无病例出现恶心呕吐0例(0%),对照组出现4例(12.9%),数据分析观察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更低,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髋关节置换术属于大型手术,危险系数较高,治疗群体多为老年人,由于本身生理功能逐渐下降,加上可能伴随有呼吸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常见病症,这就对手术治疗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选择效果良好的麻醉方式是保证髋关节置换术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2]。

腰硬联合麻醉是腰硬外麻醉的演变,现今髋关节置换术对采用这种麻醉方式,因为和面罩全身麻醉相比,麻醉起效更快,组织更加完善,所用麻醉药物剂量更少,后期苏醒时间短;除此之外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肌松更加良好,手术视野暴露更加清晰,术中组织处理避免了一些强硬操作,毗邻组织损伤概率也会大幅度减少。腰硬联合麻醉以腰麻为基础,继承了腰麻起效快、肌松理想的显著优点,以此为前提通过导管给药,可使麻醉平面增加,乃至麻醉时效的延长,不仅起到了传统全麻的麻醉效果,还在腹部牵扯不适、肌松、麻醉用量等多方面表现出更优的特点[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麻醉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均更优(P<0.05),可知腰硬联合麻醉的绝地优势。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关节痛、改善其功能的重要医治手段,而术后恢复期比较注重镇痛、心理调节等因素,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进程[4],而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疼痛程度更低利于患者的康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无痛或轻痛患者25例(80.6%),对照组17例(54.8%),说明腰硬联合能降低术后患者痛苦程度,利于病情的整体恢复。

[1] 殷福香.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180.

[2] 郭晓飞.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J].中国处方药,2014,12(11):62-63.

[3] 毛乐成,范水成.观察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z1):381-382.

[4] 黄起阳.观察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400-401.

猜你喜欢

全麻置换术髋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