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8-01-20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期
关键词:开腹肌瘤出血量

肖 丽

(建昌县人民医院妇产科,辽宁 建昌 123530)

子宫肌瘤也叫纤维肌瘤,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良性肿瘤。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子宫肌瘤的发生也逐渐呈上升趋势,并逐渐趋于年轻化。该病具有较高的漏诊率,患者多在体检或进行其他疾病治疗时被发现[1]。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外科手术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传统的开腹手术虽可取的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往往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2]。随着医疗技术的改善,腹腔镜技术逐渐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得到应用,本研究为了解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采用两种方式对收治的118例患者进行研究,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18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9例,患者年龄26~52岁,平均年龄(42.5±4.6)岁;子宫肌瘤平均大小(5.2±0.8)cm;观察组59例,患者年龄26~52岁,平均年龄(42.5±4.6)岁;子宫肌瘤平均大小(5.8±1.1)cm;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取患者仰卧位,全麻或腹膜外麻醉后,于下腹正中纵向切开适当大小的切口,进入腹腔后于肌瘤突出部位将子宫浆肌层切开,将子宫肌瘤剔除后对肌层残端进行缝合。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全麻后,取患者头低臀高位,协助患者身体倾斜15°~25°,在脐孔部位建立气腹,且需将气腹压力维持在10~13 mm Hg。于患者脐上缘切开1 cm左右的横切口,利用10 mm套管针进行穿刺,置入套管及腹腔镜进行检测,明确子宫肌瘤情况,包括子宫肌瘤数据、大小、部分等。在左右髂前上棘内2 cm部分切开5 mm左右的切口,置入手术器械。然后在子宫肌瘤周围宫体处注入垂体后叶素与氯化钠注射液,利用超声刀将假包膜切开,分离瘤体,然后进行电凝止血;若肌瘤较大,则可利用取瘤器粉碎后于做下腹切口取出,取出后利用生理盐水对患者残腔进行冲洗,然后利用可吸收缝线对切口进行缝合,术后采用玻璃酸钠涂抹创面。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并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及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患者平均年龄、术中及术后情况等计量资料均以()表示,并进行t检验,患者年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均以(%)形式表示,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对比:观察组5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2.5±6.2)min、术中出血量(105.5±9.6)mL、术后排气时间(18.6±2.5)h、住院时间(4.2±1.0)d;对照组58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63.4±5.9)min、(134.9±6.2)mL、(32.5±3.6)h、(6.3±0.8)d;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较大差异(t=0.689,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19.399、24.360、12.596,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58例患者术后疼痛12例,占20.7%,肠粘连3例,占5.2%,尿潴留4例,占6.9%,感染3例,占5.2%;对照组58例患者术后疼痛35例,占60.3%,肠粘连9例,占15.5%,尿潴留13例,占22.4%,感染11例,占19.0%;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8.922、3.346、5.583、5.199,P<0.05)。

3 讨 论

子宫肌瘤主要是指发生在女性子宫平滑肌部位的一种纤维肌性瘤,子宫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患者年龄以3~50岁为主,有研究显示,年龄>35岁的妇女子宫肌瘤的患病率可达25%左右[3]。且近些年来,该病的发生率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对患者健康的威胁极大。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通常认为子宫肌瘤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其中环境、遗传、患者心理、自身体质、生活节奏及生活习惯等都可能会对子宫肌瘤的发生及发展造成影响[4]。多数子宫肌瘤患者患病后多无明显临床症状,通常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治疗时被发现;仅有少部分患者患病后则可见腹痛、阴道流血、腹部包括、月经量增多等症状。故而,该病极易被忽视,临床上必须要加以重视。

手术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方式,而子宫肌瘤剔除术则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该治疗方式在维持子宫正常生理功能、保持盆底解剖结构相对完整方面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操作便捷、难度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然而该治疗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腹壁切口大、术中出血量大、感染率高、住院时间长等[5]。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逐渐代替开腹手术在临床上得以应用。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的弥补传统手术的不足,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多种优点。且本次研究在给予观察组患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时更加注重操作细节,在对肌瘤剥离前采用双机电凝进行止血,止血后再切断肌瘤,对创面止血效果有重要帮助;且在剔除肌瘤前常规注入垂体后叶素,可达到减少术中出血量的效果;此外,术后利用玻璃酸钠对创面进行涂抹还可促进创面恢复,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帮助[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疼痛、肠粘连、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就表明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实施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1] 刘正玲,郝长宏,许宗兰.栓塞子宫动脉及供应子宫肌瘤的卵巢动脉治疗子宫肌瘤前瞻性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7):598-601.

[2] 李香红,肖海燕.垂体后叶素联合缩宫素局部注射对腹腔镜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6):777-779.

[3] 曾育飞.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内分泌状态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9):2633-2634.

[4] 何三凤.腹腔镜与开腹术应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8):188.

[5] 刘丽萍.米非司酮联合宫瘤消对子宫肌瘤患者细胞因子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13):2646-2649.

[6] 卢俊霞.循证护理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6):1141-1142.

猜你喜欢

开腹肌瘤出血量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