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教均衡中对“观课议课”的探索

2018-01-16隋昊安徽省明光市第三小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议课均衡化教研

隋昊/安徽省明光市第三小学教师

“观课议课”是在现代教育思潮背景下,继新课改后推广展开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教研制度、活动体系,也是时下义务教育均衡化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所倡导的一种创新化教研方式。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专家”陈大伟指出,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信息并一同感受课堂,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研活动。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导近半个世纪的“听课评课”一词到如今的“观课议课”并不只是词汇的表征变化,而是深层次的体现教研文化变革。所谓“观课”,即强调用多种感官器具(包含相应观察器材)收集课堂信息,用心感悟课堂;而“议课”的任务不仅要在听课后寻求单一、权威的改进方案,还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揭示更多发展的可能以及通过讨论对教学预设过程中实施条件限定后,产生可操作性的想法。它突显的平等性、开放性是对单向性、权威性“听课评课”文化的冲击和批判,顺应了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需求。

但在实际生活中农村及县域城市校本教研意识严重匮乏,“听课评课”仍在教研中占主导地位,纵使“观课议课”开展也仅流于文字游戏,因而在议课环节中呈现过程形式化、内容表面化、结论两极化、效果零散化等低效状况。更为甚者,在日常教学研讨活动中主客之分鲜明,权势深浅外露。那么,在“义教均衡发展”的推进中就无法真正落实“观课议课”制度了?显然不是,只不过“义教均衡化推广”对“观课议课”带来了新的挑战!

建立适宜的“观课议课”模式

“观课议课”模式是教学研讨的实施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围绕个人为主体的“听课议课”模式。据授课者从教经验,观课者从观摩意图、教研活动研修任务等方面,归类为常见的几种“观课议课”模式。

“基础型”观课议课:帮助青年教师由高校毕业生转向“新手型教师”。实施过程中应多注重青年教师在观课议课前的心理状态以及教学前的个体生理感受。

“问题型”观课议课:帮助青年教师从“新手型教师”过渡到“成熟型教师”,在实施中多以处理教学问题的环节为着眼点,本着一切从学情出发的原则,始终坚持“问题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解决”的理念展开探讨。

“主题型”观课议课 :“熟手型教师”转变为“胜任型教师”,是以教研组或教师组为单位围绕共同关注的教学主题施行针对性研讨。

不难看出,不同的观课议课模式过程在横向采集信息与纵向切入研讨方面各具特色。然而,日常教研的精力是有限的,若单方面地采用“基础型”或“问题型”观课议课模式,难免会疏忽其他对课堂执教研讨目标的实效性;“基础型”“问题型”观课议课模式虽能全面关注课堂中所呈现的信息,却只能在生成的教学问题基础上深入探讨。三种模式的观课议课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无法切合全体的共识。那怎么办呢?笔者在教研中对此进行了探索,结合“基础型”“问题型”观课议课中的部分举措,对“主题型”观课议课进行改进。采用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对不同主题进行观察,完成观察后并做好相关记录,最后结合课后的访谈、调研与测试结果进行观课议课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我称之为“分工合作”观课模式。它既具有“基础型”“问题型”观课议课模式两者的多方面采集课堂信息的优势,又克服了评析教学问题时浅显的欠缺,从而成功解决了日常观课中教研任务实效差的问题。

优化合作小组布局,构建彼此依存关系

教研组要善于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依据个性经验给每位观课教师或观课小组统筹分配任务。使观课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合作分工观评课模式中只有四组,故设四种任务,因为任务的设定不能过多、过细。

分析组:分析主要教学过程的结构框架图(包括环节、时间、板书、多媒体投影等),课堂练习(包括教学安排状况、类型、目标层次),学生的适应性及效果。

记录组:记录分析主要疑问句及在思维启发上的教育意义,提问阶段师生互动过程。包括提问后的停顿时间、学生状态、问答方式统计、该阶段问句的层次性和价值。

观察组:观察记录师生的课堂表现,外部表情神态与思维活动状态。

调研组:课后对少数学生进行问卷调研、测试,或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会。

如此,每人在观课活动中都担任不同的职能,避免了因为责任不明确而导致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发生。同时设立角色轮换制,每组成员的任务并非一成不变的,经几次合作活动后角色自动轮换,实现角色分享,不仅促进教师的教研水平发展,也促使教师意识到观课小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组间的凝聚力,最终形成各组间互相依存,彼此协作,达成教学合作共同体的建立。

养成有效的议课意识

鉴用本区域特级教师宋祖文在《安徽教育》上所提及的观点,“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别人的见解”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师者如生,作为教育者,岂不亦是如此?为此议课中参与教师之间互相倾听,授课观课者之间相互倾听,有思想的交流方能找到问题的根本。观课议课的活动中,除培养上述的合作意识之外,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议课意识的生成。

平等对话意识

参与者议课时的发言要先讲给组内其他成员听,尽量采取“假如你来教,你会怎么样?”“假如我来教,我又会怎样设计?”这样的话语结构,既能够体现参与者间彼此的尊重,又展示 “同生共行”的追求目标。

交流欣赏意识

县域及农村各校往常听课评课活动中多以“3+2”模式施行,即参与者必须点评执教者的优点数量多于缺陷。现今“观课议课”活动所倡导的是站在鉴赏者的视角上去观摩课堂,从中商讨教材处理效果。参与者在议课前应换位思考自身会如何理解把握教材,议课中多用“执教中有哪些妙用?”“又有哪些不足?”“哪些没有妙到好处?”“如果这样处理可否呢?”等商量语气探讨教学实践中会出现的种种可能。

分享援助意识

师资力量均衡化发展是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全面推进的首要前提。资源共享是推促教学均衡成长的捷径,议课参与者在直面青年教师时更需展露乐于分享自我见解、敢于伸出援助之手,致力帮助执教者摆脱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与疑难,从而推进义教均衡的发展。

观课议课是按照相应的规则开展的研讨艺术。义教均衡中的观课议课模式,自然而然有其独特的规则。教育管理者应依据本校具体教研条件,构建合理的小组,养成相宜的合作意识,就能有效地开展观课议课活动。不能只在日常教研中,限于时间精力不足等因素而形式化地进行,这种做法与义教均衡发展背道相驰。只要教师们敢于探索,精心实践,定能克服义教均衡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取得丰硕的教研成果。

猜你喜欢

议课均衡化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基于数字图像直方图均衡化改进算法的设计研究①
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PSO约束优化耦合直方图均衡化的图像增强算法
“四心”让议课更精彩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议课形式种种
制度变迁是资源均衡化的关键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