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

2017-12-23何景毅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常态转型经济

何景毅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

何景毅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新常态”是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准确判断之后而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它从深层次凸显出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趋势。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意味着告别以GDP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告别中低端产业结构,告别常态的调控和刺激。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转型,为化解当前经济活动中的诸多矛盾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从而为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道路明确了方向。

新常态;经济转型;经济增长

“新常态”作为“习式热词”之一,它不是个人意志的展现,而是对中国当前经济状况的准确判断之后,所做出的理性表达,因而它代表了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新常态的“新”就是与旧物不同,而“常态”则体现了长期的稳定状态[1]。“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道路的转变,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迈入一种与过去经济高速增长近四十年来截然不同的新时期。这个时期告别以往政府主导下以工业为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代表的是一个革新、整合、优化、升华的进程。最初从经济领域出场的“新常态”,现在逐步地扩展至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诸多领域。中国经济如何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式下实现华丽转型,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引领世界经济复苏,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一、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的基本内涵

“新常态”的概念是党的新一代领导人在对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及国内外未来经济走向进行准确分析和深刻判断之后而提出的。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意味着告别以GDP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告别中低端产业结构,告别常态的调控和刺激,进而将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共同福祉特征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首先,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拥有当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力量。但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社会和生态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不能再盲目追求GDP指数,而是要保障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平稳持续。其次,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深刻准确地洞悉了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中国经济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繁荣发展,主要是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和人口红利的巨大助力才得以实现。然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可能在如今的生态环境中维系下去。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用科技创新替代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发展,进而顺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要求。再次,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意味着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经济环境的再次塑造。因此,在新常态主导下的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中,首先要提高经济效率,着眼于新兴产业的推动。从而为第三产业营造发展空间,力图规避产能过剩的压力,从而保障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2]。最后,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更加有效地发挥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在以往几十年中,国家政策引导下的市场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资源配置欠佳、竞争力低下、滋生腐败等。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助推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在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必然要走向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十八大以来,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一再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3],将经济的问题交还于市场解决。

二、新常态下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自主创新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依附于生产要素大量投入的传统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承受的伤害。未来经济要想繁荣发展必然要摆脱对生产要素的过于依赖,而要着眼于科技创新的驱动[4]。今后国家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还是要落脚在科技实力,这也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转型的核心环节。今后,围绕着科技创新所展开的国家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将日益激烈。创新能力的不足将使我国的传统经济产业,面临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此外,我国经济始终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贡献率不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科技成果在进行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很难得到机制的有效保障,导致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随着德国工业4.0的提出,如何应对未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华丽转型,并增强在今后全球经济环境中的影响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评价机制单一,生态环境恶化。长期以来,评价机制的单一性导致人们仅仅将物质财富的增加,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好坏和人类幸福程度的标准。在这种片面性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提升经济增速和获取财富的数量上,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传统的政绩考核制度将GDP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目标,这实际上发挥了明显的误导作用。这是因为GDP指数无法反映出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直接导致了不少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无视生态环境所受到的破坏。经济发展的手段和目的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异化,人类永久的共同福祉不再作为经济生产活动的最终目标。取而代之的是,GDP指数的提升成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唯一动力,生态环境降格为换取经济利益的工具,从而导致人类生存状况不可避免地陷入难以逃离的旋涡之中。

3.政府干预过度,产业结构不合理。尽管中国当前已经初步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实际上,市场在我国现今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效力还十分有限,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仍享有对资源配置的过多权力。这不仅压缩了企业自由发展的活动空间,降低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时阻碍了良好市场坏境的营造。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还是以粗放型的经济为主,这种方式只是单纯地依靠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所实现的经济增长,在不受外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是可以为社会提供持续利益的。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因此,要想保持经济的永久发展就必然要选择其他出路。集约型经济则与之不同,它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依赖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避免了粗放型经济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因此,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走的道路。尽管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如今,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还并未脱离传统粗放型经济的框架。从整体上来看,经济的增长方式并未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当前的评价机制仍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状况的主要标准。以高度消耗资源换取而来的经济增长,仍伴随着资源投入高、科技回报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等状况,并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与当前中国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三、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的改革路径

1.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发挥科技创新的巨大动力。在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过渡的过程之中,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暴露出的问题将愈加强烈地凸显。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应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强化制造业的竞争力,推进服务行业的兴旺发展,从而解决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之所以要强调工业化的核心地位,就在于要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保障,同时为服务业的昌盛发展发挥强有力的催化作用,这对于转变过去单一的产业结构,开创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回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远古社会到近代工业革命,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是首先从技术的革新开始的。由技术创新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由此看来,创新才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工业4.0的推进下,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呼之欲来。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科学技术条件和现代化基础,已经开始向工业4.0迈进。面对未来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中国不可能再次作为旁观者错失这次发展机遇。能否紧跟时代浪潮并积极地投身于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对我国经济今后发展的意义不言自明。因此,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必然要依托于科技创新的巨大动力[5]。推动科技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理解科技创新的深刻内涵。其次,明确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带动经济繁荣发展的科学理念。最后,不断地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搭建高效的创新平台,通过理论创新带动实践创新,克服资源环境的束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2.增强危机意识,巩固绿色发展的核心地位。当前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以往不少人认为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因此对环境资源的紧缺性缺少必要的危机意识,进而在资本扩张过程中对资源的无限度消耗,导致坏境的极度污染,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地球上的资源并非只属于人类,而是属于生存于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物,因此应将减少污染和对环境的保护放置于经济增长的目标之先。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仅仅着眼于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跨度,而应该放眼于人类社会和地球的永续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寻求一种新的经济增长路径,力图克服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这种新的经济增长道路的开辟并非是短期内就能得以实现的,它需要在漫长的中国当前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突出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地位[6],这意味着中国今后势必要走向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以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作为经济发展底线,它批判传统经济主义将自然界仅仅作为工具性的存在,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绿色发展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在关系作为其价值导向,从而对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全球性生态破坏提供了深刻的反思。

3.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平台和经济活动主体彼此竞争的空间,同时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保障。但当市场在经济活动中失去主导地位时,商品的价格就很难反映出真实的供求关系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无须对生产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率不高的状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调控对弥补市场机制不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不仅能有效对市场进行积极监管,并且可以从宏观上对经济进行有效调控。此外,还能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情况下,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是补充性的,而非喧宾夺主地代替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当前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改观,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政府对生产要素的长期过量控制,因而致使许多资源的价格与价值过分偏离[7]。因此,要避免生态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消耗,就必然要求资源要素的市场化,使产品价格回归市场并发挥市场自身的价格杠杆功能,合理引导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尽管做出了很大程度上的调整,但还并非十分合理,最集中的就体现在经济的发展过于依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服务业的依赖水平还相对较低。所以,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首先必须要保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促进第二产业的优化和提升,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产业深化改革的进程,形成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具体而言,首先,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并积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和科技含量。其次,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后,加快推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实现从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向知识密集型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变新时期,在新常态下进行经济转型既困难重重,又有着无限的机遇。新常态下的经济的转型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职能转换,这些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中得出的结论。“新常态”彰显了对中国经济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词汇,同时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为化解中国当前经济活动中的诸多矛盾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从而明确了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1]李杨,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

[2]刘培祥.浅谈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6,(8).

[3]刘伟.经济“新常态”对宏观调控的新要求[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5).

[4]吴国培,王伟斌,张习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J].金融研究,2015,(8).

[5]高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6,(3).

[6]张兴茂,李保民.论经济社会的五大发展新理念——研读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体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2).

[7]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

[责任编辑 吴高君]

F124

A

1673-291X(2017)22-0001-03

2017-02-18

何景毅(1988-),男,河南焦作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现当代实践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常态转型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以德树人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