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评价

2017-12-11郁丽丽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7期
关键词:源性导尿管脊髓

郁丽丽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江苏 苏州 215000)

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评价

郁丽丽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江苏 苏州 215000)

目的:探讨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接诊的6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考组(30例)和护理组(30例)。对两组患者均实施间歇导尿治疗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护理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MBC(膀胱最大容量)、MFR(最大尿流率)、AFR(平均尿流率)、RUA(残余尿量)、FSBC(初尿意膀胱容量)、PdetQ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及拔除导尿管的成功率。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MBC、MFR、PdetQmax、AFR均较护理前明显提高,其RUA较护理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考组患者相比,护理组患者接受护理后其MBC、MFR、PdetQmax均更高,其RUA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考组患者相比,护理组患者接受护理1个月后其拔除导尿管的成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地改善其膀胱的功能。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综合护理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排尿障碍,其生活质量可受到严重的影响[1]。近年来,如何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已成为临床上的热点问题。为了探讨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笔者对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了平行对照试验。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入组标准

病情符合ASIA制定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2)经MRI检查、CT检查等影像学检查被确诊患有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3)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的结果为MBC(膀胱最大容量)、MFR(最大尿流率)、AFR(平均尿流率)、膀胱顺应性、RUA(残余尿量)、逼尿肌压等指标存在异常。4)病情基本稳定,可进行康复训练。5)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肝、肾等器官的器质性疾病。2)合并有精神障碍。3)对治护的依从性较差。

1.3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择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就诊的6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考组(30例)和护理组(30例)。参考组3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其中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53岁,平均年龄为(37.74±10.52)岁;其平均病程为(4.12±0.73)个月。护理组3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8例;其中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53岁,平均年龄为(34.03±11.69)岁;其平均病程为(4.26±0.67)个月。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4 治护方法

对这两组患者均实施间歇导尿治疗和常规护理。进行间歇导尿治疗的方法是:对一次性无菌导尿管进行充分的润滑。为患者留置一次性无菌导尿管,根据其饮水计划严格控制对其进行导尿治疗的间隔时间(每隔4~5 h进行1次导尿)。进行常规护理的方法是:1)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向其讲解有关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知识,并对其进行生活指导。2)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饮水计划,即8:00~20:00之间每隔2小时饮用200 mL的水,20:00~次日6:00之间不饮水(将每日饮水量控制在2000 mL/d左右)。告知患者不得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以防止其膀胱过度充盈。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护理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护理方法主要包括:1)心理护理。在治疗期间,患者常会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在沟通中对患者进行关怀和鼓励,及时了解其心理需求及情绪状态,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缓解其负面情绪,帮助其树立对治疗的信心,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2)预防感染。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会并发尿路感染。护理人员应遵医嘱采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预防感染治疗。进行预防感染治疗的方法是:交替使用250 mL浓度为0.2%的氧氟沙星注射液和250 mL浓度为0.02%的呋喃西林注射液对患者的膀胱进行冲洗(每次保留药液0.5 h),每天冲洗4次。3)盆底肌电刺激。护理人员遵医嘱使用MyoTracPro二通道电刺激系统对患者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治疗参数是:脉宽设置为200 μs,通电/断电比设置为4/6 s,波频设置为20 Hz,波升/波降比设置为 1/1 s。治疗方法是:将电极头插入患者的肛门或阴道,用电极头对其盆底肌进行直接或间接电刺激,以促进其尿道周围肌肉的收缩。15 min/次,2次/d,治疗6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应间隔1 d)。4)盆底肌训练。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训练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指导其屈髋、屈膝,先主动提肛5 s,之后放松5 s,并重复上述动作10次。休息3~5 min后,再进行1次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外八字静蹲训练,10 min/次,3次/d。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MBC、MFR、AFR、RUA、FSBC(初尿意膀胱容量)、PdetQ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及其拔除导尿管的成功率。

1.6 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中的数据均录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 患 者 的 MBC、MFR、PdetQmax、RUA、FSBC、AFR用(±s)表示,采用t检验,患者拔除导尿管的成功率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各项B超检查指标和尿动力学检查指标的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MBC、MFR、PdetQmax、RUA、FSBC、AF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MBC、MFR、PdetQmax、AFR均较护理前明显提高,其RUA较护理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考组患者相比,护理组患者接受护理后其MBC、MFR、PdetQmax均更高,其RUA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各项B超检查指标和尿动力学检查指标的对比(±s)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各项B超检查指标和尿动力学检查指标的对比(±s)

注:a 与护理前相比,P<0.05;b 与参考组同期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RUA(mL) FSBC(mL) MBC(mL) MFR(mL/s) AFR(mL/s) PdetQmax(kPa)护理组(n=30)护理前 183.51±39.62 259.71±88.62 285.61±79.75 13.74±2.97 7.12±1.68 63.71±11.87护理后 47.97±28.83ab 271.23±98.75 364.17±61.12 ab 23.12±6.67 ab 9.07±3.34 a 74.41±22.61 ab参考组(n=30)护理前 171.84±51.13 249.23±70.21 281.06±88.61 12.49±2.62 6.97±1.87 58.86±15.94护理后 95.62±35.79 a 255.63±67.75 317.84±66.84 a 15.23±3.12 a 9.15±3.16 a 69.97±19.84 a

2.2 两组患者拔除导尿管成功率的对比

接受护理1个月后,护理组患者拔除导尿管的成功率为96.67%(29/30),参考组患者拔除导尿管的成功率为33.33%(10/30)。与参考组患者相比,护理组患者接受护理1个月后其拔除导尿管的成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排尿障碍。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生尿路结石、泌尿系统反复感染及肾积水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肾衰竭[2],从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以往的临床研究表明,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间歇导尿治疗能够改善其膀胱的功能,降低其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3-4]。但有学者指出,接受间歇导尿治疗的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治疗后常会发生尿失禁。相关的临床研究发现,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地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其膀胱的功能,降低其尿路感染、尿失禁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参考组患者相比,护理组患者接受护理后其MBC、MFR、PdetQmax均更高,其RUA更低,接受护理1个月后其拔除导尿管的成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地改善其膀胱的功能。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马海萍,卢惠娟,姚剑英,等.脊髓损伤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06-909.

[2] 李琨,燕铁斌,尤黎明,等.脊髓损伤护理相关《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目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5):509-514.

[3] 徐娟,朱华清,臧德华,等.改良膀胱容量-压力监测在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分期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6,22(4):381-383.

[4] 何瑞琼,赖春晓,卢珠倩,等.早期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1):26-27.

R473

B

2095-7629-(2017)17-0004-02

郁丽丽,女,1987年8月出生,汉族,籍贯为山东省临沂市,本科学历,护师,研究方向为康复护理

猜你喜欢

源性导尿管脊髓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拔管提醒单对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的研究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