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整合

2017-11-28梁立启邓星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体育专业

梁立启,栗 霞,邓星华

(1.岭南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303;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5)

“互联网+”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整合

梁立启1,栗 霞1,邓星华2

(1.岭南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303;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5)

信息化浪潮的兴起,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带来新思路。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同质化现象突出、培养理念更新慢、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够精准以及网络课程平台开发不足等问题,提出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挖掘大数据资源,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打造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体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等措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

人才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互联网;信息化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制订与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扬互联网“联通一切”的恢弘气势,促进互联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引导互联网深深渗入并持续影响中国社会变革的各个领域。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并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广泛扩散和应用,挖掘出许多新资源,创造出许多新规则,催生出许多新业态,明显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节奏,主导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以“横扫一切”的霸气席卷而来,各行各业莫能避之。互联网时代,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绝不可能对互联网的渗透而无动于衷,偏安一隅,坚守避战,而是要结合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深入认识互联网,驾驭互联网,促使其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时代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审视

1.1 教育同质化问题严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体育教育专业经过60多年的标准化扩张,已经从体育教育专科办学跃升到体育教育学士学位授予,在办学层次上得到提升;从当初仅有几所体育专业院校办体育教育专业到高等院校普遍设置此类专业,在办学规模上超速发展。但体育教育专业的普遍设置并非“尽善尽美”,不难发现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极其相像,培养目标高度相仿,课程设置差别不大,赤裸裸地暴露出严重的教育同质化问题。这种以规模求生存,盲目追求生源,不注重专业内涵建设,粗放式培养人才,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敢保证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终究会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发生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不高,甚至一度成为就业“红牌”专业。如今,影响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互联网提供的大数据为体育教育专业进行结构性改革指明方向,各高校均可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数据资源,根据本校实际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2 培养理念更新太慢

体育教育专业的60多年历程,积弊较多,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理念落后。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驱动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新引擎,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应用工具或获取信息的渠道,更是一种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设施。而身居信息化时代,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既缺少利用互联网为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计划,又缺少融入互联网时代的专业建设整体规划,普遍对体育教育专业信息化建设这一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及时跟进新的培养思路、方法、手段,难以培养出与时代接轨的优秀专业人才。

1.3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愿景,试图培养出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实际上面面俱到的培养学生能力非但会拔高对学生的要求,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还会干扰学生的专业性、师范性技能培养,既不利于学生基本功的养成,也不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最终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功能下降,社会认可度不高。

1.4 课程设置不够精准

课程设置要体现出学科特征和社会需求,课程内容要顺应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尽量做到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一些高校片面地解读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专业知识的宽与泛,将各门课程平铺直叙地罗列到教学计划中,造成课程的堆积和臃肿,出现课程内容上的重复现象[1]。而进入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方式,学生可以借助移动通信终端直接搜索知识点,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再固守老套的传统授课方式确实不利于培养质量的提升。尤其是网络课程大量开设,学习内容更加精准,而庞杂、重复的课程成为巨大的资源浪费,既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悖于学生移动学习、精准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5 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乏力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慕课”、云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普遍推行,它们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课堂为阵地的传统教学方式受到冲击。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深入考虑互联网时代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对于适合移动学习的课程开发重视不够;二是技术方面尚存在短板,如信息技术人员缺乏、课程资源储量不足、硬件设施投入不够等问题,很难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的开发融合在一起。因此,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行动迟缓,难以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当前设置的课程。

2 借助互联网整合人才培养方式的措施

2.1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2.1.1 引入互联网思维,更新人才培养思路

随着高等学校数量和规模的急剧增长,其粗放式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专业设置盲目跟风、缺乏发展特色,千校一面现象严重,造成校际之间(包括过快发展的网络学历教育)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师资队伍严重滞后、教学质量不高、课程设置落后,学生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这些类似问题在体育教育专业办学过程中最能得到印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之所以出现如此问题,最应该归咎于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思路的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当体育教育专业步入互联网的门槛,互联网思维这种新型的思维模式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深化改革带来新鲜的力量。互联网思维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明和使用而产生的新型思维方式[3],是人们基于互联网“开放、协作、共享”的特征、“精准、方便、快捷、经济”的效应,借鉴和运用互联网技术,重新审视和思考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赢取最大利益生存空间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并非仅仅存在于互联网领域,而是广泛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来说,互联网思维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走进新时代所应该具备的必要思维,如果不主动适应甚至驾驭此思维,就会导致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追随社会发展的脚步,最终陷入泥淖,不可自拔。

2.1.2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能力

创新办学思路是体育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发展已很明确,第一要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特色,第二要体现校本特色,第三要突出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各高等院校体育院系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规律,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具有互联网时代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道路;根据本校现有的教学实际和已有的办学经验,加大体育教育专业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地区特色的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促使体育教育专业走出千校一面、千篇一律的窠臼;密切关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加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体育教育专业朝着“精(就业市场分析透彻、精准)、准(培养方向准确)、特(培养方式有特色)”的方向发展,突出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2 挖掘大数据资源,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2.1 利用大数据,明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大数据风靡全球,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究竟什么是大数据?我国学者认为大数据是指能完整描述事物、一般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4]。大数据广泛存在于互联网空间,它的价值在于从繁多的数据中获得洞察力,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为正确决策做好预测分析。

大数据有助于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所高等院校,可以汲取其他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通过收集其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招生途径、就业服务等信息,并结合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收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再结合本校实际,及时优化体育教育的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打造出具有学科优势鲜明、教学效果良好、竞争能力超强、培养方向精准的体育教育专业。

2.2.2 借助大数据,提前适应角色分配

大数据有助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师生的专业服务意识。目前,全国“校园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正在使用,它不仅提高了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信息化水平,还为体育教育专业师生服务社会找准了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生可以根据全国“校园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中关于学生体质发展变化的大数据,预判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变化的形势,利用高校体育教育研究专业平台,研讨提升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为提升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做好“功课”,为将来更好的服务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预热职业角色。

2.2.3 分析大数据,精准人才输送方向

大数据引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流动方向。通过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数据分析,可以掌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招生与地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引导考生报考到就业需求量大的地区;通过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数据分析,可以将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有效地反馈给人才培养环节,引导高校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总之,利用大数据,帮助缓解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求职难”的窘况。

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时,需要深入认识大数据,挖掘大数据资源,将信号转化为数据,将数据分析为信息,将信息提炼为知识,以知识促成决策和行动[5],引领体育教育专业树立从夹缝中求生存的信心、勇气,发挥敢争天下先的斗志、气魄,鼓励体育教育专业优化专业配置,挖掘专业特色,以敏锐的眼光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精准路径。

2.3 开发网络课程平台,织造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体系

2.3.1 熟悉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操作流程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与科技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是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举措。网络课程平台延伸了教与学的时空关系,从供给侧为学生提供大量课程,丰富教学内容,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与使用需要三个步骤,第一步应该由学校配备足够的课程信息化所需基础设施、设备,调拨信息技术人员或者引入专业公司开发网络教学网站,打造专业化的网络课程平台;第二步则由体育教育专业任课教师担纲,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丰富的课程信息,与专业技术人员一道完成网络课程的制作;第三步则是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导下,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和利用技能,在任课教师的引导进入网络课堂,线上线下互动,开展自主学习、知识管理和网络交流。

2.3.2 提升网络课程平台建设者的操作技能

在网络课程平台建设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任课教师既是课程建设的设计者,又是网络课程实施的实际操作者。基于体育教育专业任课教师在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中的角色,有必要加强其操作技能。首先需要明确网络课程并不是虚拟的、超越现实的,而是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应该与学生的专业发展要求相一致,与学生多元学习需求相契合;其次,网络课程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辅助手段,它仍然是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仍然离不开任课教师的活动,任课教师仍是课程的主持者、主讲人,他负责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在线互动;此外,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必须要具有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要让课程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特征,要充分利用声音、动画、图像、图片等多媒体手段,配合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挖掘,创制出体育文化特色鲜明的网络课程。

2.3.3 把控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体系建设的次序

体育教育专业网络课程体系建设并非是一哄而上,而是有计划、有重点的逐步推进。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时机基本成熟,可以汲取如教育学、哲学等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先行先试推进该课程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在专业理论课程建设过程中,尽量突出学科群主题,如建设《学校体育学》网络课程,辅之推动《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等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既降低交叉学科交叉地带的课程内容率,又能够节约课程建设的成本。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声音、动画、图像、图片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呈现动作细节,帮助学生掌握并学会分析每一个动作技术环节的运动轨迹和力学原理。

2.4 关注移动学习,引导学生建构有意义的“知识碎片”

2.4.1 深刻认识移动学习的性征

移动学习是一种典型的远程教育方式,借用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学习资源,获取知识和技能[6],而不必固定时间坐在教室听课便可以获得知识、技能与方法。移动学习使得学习的便利性得到提升,该学习方式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新媒体和多元信息的产生,移动学习大有在高校普遍流行的趋势。这是因为:其一,每位大学生普遍拥有手机或电脑,拥有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其二,大学生具有移动学习的需要,意图通过先进技术获取新知识,提升个人知识与能力水平;其三,移动学习的理念是让学习扩散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其学习的便捷性普遍为大学生所接受。此外,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吸引大学生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猎获。基于以上原因,移动学习成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普遍接受的学习方式。

2.4.2 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移动学习的可能性

高校学生普遍特征是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需求旺盛,热衷自身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乐于从事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借助训练之余、课堂教学间隙、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打开手机或者电脑,搜索和掌握相关运动知识、技能与方法,采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可以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真正连接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收获知识与提升技能。

2.4.3 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专业学习

移动学习虽然是大数据时代获取知识的一种最便捷途径,但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往往比较零散、不系统,甚至是无序、互不关联的知识碎片[7]。但作为教师,在高度认识移动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体育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并落实到师生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汲取、疏理、重组知识碎片,最终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结构化、系统化、专业化的专业知识体系。

3 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新媒体和多元信息的产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躬逢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重要机遇期,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思维,挖掘大数据资源,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努力解决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同质化现象突出、培养理念更新慢、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够精准以及网络课程平台开发不足等问题。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时机已经成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务必引入互联网思维,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解放思想,主动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开辟体育教育专业特色发展道路。

[1] 朱培榜.新课程标准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87-90

[2]张有声.从供给侧改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6(1):37-41

[3]周文彰.简论互联网思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2):1-7

[4]高文兵,张尧学.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新前景[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8-30

[5]余建斌.趣侃大数据:人人都有洞察力[N].人民日报,2013-07-05

[6]司国东,赵玉,赵鹏.移动学习资源的界面设计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2):71-76

[7]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26-30

Integrationof“Internet”andtheTrainingModeofPhysicalEducationProfessionals

LIANG Li-qi1, LI Xia1, DENG Xing-hua2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524303,China;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 China)

Informatization brings new ideas for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problems, for instance, homogenization phenomenon, the idea behind, the goals vague, the curriculum is not precise enough, these problems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training. It is essential that we should use the Internet thinking to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mining large data resources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strengthen the network course platform to create a professional network curriculum system;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to construct the knowledge system for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under the new background.

personnel tr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ternetwork; informatization

G807

A

1007-323X(2017)06-0113-04

2017-10-21

梁立启(1980-),河南周口人,男,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体育课程论

猜你喜欢

互联网+体育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