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2017-11-27李红艳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1期
关键词: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教学方式

李红艳

【摘要】素质教育的深度推行和课改工作的延伸,给教学工作的创新带来了很大的创新空间和渠道,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老师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简析。

【关键词】动手能力 创新意识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027-02

1.素质教育与课改工作

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在理论水平上的确达到了一定高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产生的“高峰低能”现象一直广受诟病,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育界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以素质教育为教学目标的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在这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就是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从部分地区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来看,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工作,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明显地提升,对于文化知识信息的理解程度也明显提高。

2.教学方式改革面临的问题

其一,片面理解动手能力的效果,老师过度体现动手能力。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中,老师的课堂教学情绪是相对比较放松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感,能够与学生建立起比较良好的沟通效果。但是也恰恰是由于这种过度放松的教学环境,让原本是基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些教学内容,完全由老师给代劳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师的这种体验式教学方式的确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模仿性和参照性,但是对于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老师的这种行为仍然是被视为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点对面”教学,根本起不到锻炼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质的作用。

其二,片面理解创新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缺乏有效创新。一部分中青年老师在全新的素质教学环境中,为了展示自身的教学水平,挖空心思的采取创新的方式调整教学方式。在笔者看来,这些老师的教学热忱是值得称赞的,良好的师德的确值得学习和肯定,但是从整体教学效果的验收上来看,老师单方面的采取教学创新,与学生之间形成不了良好的互动与交流,学生仍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学习方法和模式来接触教学信息,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阶段性学习重点的巩固是完全不利的。甚至有些学生仅仅是对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架构感兴趣,一味地迎合老师的这种创新教学方式,而忽视了极具内涵的教学内容本身,形成了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完全违背了老师为了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而開展创新教学方式的初衷,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必须要强调的是,在这种局面下,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在短期内能够得到提高,因此老师就显得沾沾自喜,但是通过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评测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也比较明显,在2-3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几乎将上一个教学周期的学习重点知识信息中的60%以上都遗忘了,根本没有打下一个牢固的学习基础,更无从谈及掌握知识要点与重点了。

3.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应用

通过梳理教学方式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并不难发现,在表象上看是因为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形成有效配合而导致的教学方式存在疏漏,其实在本质上是因为老师和学生都对全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素质教育的特点没有形成有效的认识所致。不过考虑到其中有些历史原因的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彻底扭转局面,因此就有必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让师生逐步适应素质教育和课改工作。

一是,引导为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基础在于学生对于知识和信息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是最好的检验知识信息内容的理论同实践结合的方式。老师在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动手能力提升,更应该侧重于学生层面的调整动手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因势利导的帮助学生培养起文化课知识学习的基本兴趣之后,将文化课知识内容的重点融入到动手能力锻炼过程中。这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结合实践,当学生完成动手实践之后,老师应该督促学生整理出一个清晰的学习过程总结,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学生对于动手能力的锻炼可能不太适应,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引导,特别是对于一些理解能力偏弱的学生,要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当这些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出现缺失的时候,切忌直观的呵斥,应该积极地帮助其查找其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的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是基于文化知识学习的特点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说所有的知识信息都适用这种方式,老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深度的理解相关内容是否与动手能力存在直接的匹配,切忌形成“拉郎配”的效果,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对于动手能力锻炼的抵触情绪,通过不断的引导才能让学生逐步适应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二是,创新为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强弱和个人喜好对文化知识信息产生一定的偏爱完全属于正常现象,老师在教学方式中的创新,是基于共性的学习内容讲解上的,如果将创新带入到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上,那么对于学生的素质提升是一种极大的帮助和推动。因此,老师完全有必要将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让二者在一定层面上既有互通,又不会形成有效干扰,如此一来就能够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来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于知识信息的理解和了解,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与学习兴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而且同客观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关联,老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密切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学习能力的阶段性突变要及时了解与掌握。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查找其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学习兴趣的存在价值,以便帮助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学习基础。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是,学生可能受到家长因素的影响,对于老师的创新教学方式同自身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融合存在思想上的负担,在面对这样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同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为学生家长讲清楚学生的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同老师文化课创新教学中存在的必然关联,努力让学生家长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配合学生的学习。或许对于部分家长来说的确比较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将学生个人能力的对比给家长说清楚,争取达成共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当学生的学习环境从课堂到自学再到家庭环境真正的形成了有效融合之后,学生对于文化知识信息的接触欲望已经达到了最大化,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最佳阶段与时期。在老师和家长的通力配合下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延伸成为老师的创新教学方式,也算是老师的教学改革中一个意外之喜。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可能因为个人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于创新存在不同见解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必须要及时予以引导,特别是老师在课堂环境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知识信息巩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说明,以免学生采取过激的方式频繁更换学习方式,削弱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课改工作,全面地提升了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式改革是不断的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其中存在着一定的瑕疵在所难免,因此需要老师和学生在相互理解与相互支持的角度上,正确认识、正确对待,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校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及趋势[J]. 厉旭云,梅汝焕,叶治国,富丽琴,夏强,陆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03)

[2]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梁文耀,陈武喝.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08)

[3]开放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体系[J]. 李琰,吴建强,齐凤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01)

猜你喜欢

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教学方式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动手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