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在教学中强化中职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

2017-11-27姚少敏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1期
关键词:三进

姚少敏

【摘要】中职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中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研究主题。本文探讨此问题的具体路径,融入现实因素,创新形式与途径,指出依托广州当地红色资源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教学中提出“三进”和“三结合”的路径和方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生理想信念教育 当地红色资源教学 “三进” “三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232-02

中职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重心。当前中职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普遍的作法是在西方公民教育理论与固有的文化传统上寻求资源,而忽视了红色资源教学的路径价值。本文试就中职学校利用红色资源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的路径问题,结合广州本地红色资源,从教学体系构建路径的完善和教学体系构建方法的转换这两个方面做一论述,以期能提供某些思路和可行性方案。

一、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构建路径的完善:红色资源“三进”——进课堂、进基地、进网络

所谓红色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胜地、纪念地、纪念物、红色歌曲、红色影视等特殊的文化资源,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等丰富内涵。红色资源进课堂、进基地、进网络,实际上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扩展、方法创新的问题。

(一)“三进”教学路径的原理与功能

从教学路径的功能上看,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在其结构—功能分析理论中曾一再论证的,在一个社会观念系统的建构和接收中,观念系统的输导所采取的路径占据最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的思想教育的范畴归属,其路径原理是教育主体(学生)与接收客体(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互动的反映,教育路径和方式等要素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接收结构。从这层意义上看,让红色资源进课堂、进基地、进网络,扩展教育的方式、路径和内涵,在整个中职学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着其他形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从红色资源的教学功能上看,红色资源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识形态输导、强化心理认知和规范价值观念的功能。红色资源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政治教学意义。以广州市为例,作为“近代革命摇篮”,随处可见诸如广州苏维埃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数量可观的红色革命纪念地、红色领袖故居等等。在中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采取红色资源的教育,能让广大的中职生形象而生动的了解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革命历史和奋斗历程,以达到感受、领悟和熏陶,让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深入人心,这对于当前的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实际上是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参与构建一个创新发展体系,是对当前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结构功能的完善。

(二)红色资源“三进”的教学优势

红色资源“三进”——进课堂、进基地、进网络,其特点和优势是明显的。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异质性——促发学生的“陌生化”感觉和新鲜感,对新中国的历史重新生发浓厚兴趣,实质上是一种内化实践;开放性——信息多元,方式多元,渠道多元,不仅仅将红色教育局限在课堂,局限在师生之间,实质上是一种体验性教育,同时不断发掘受教育者的主体潜能;互动性——通过红色资源在课堂、基地、网络的伸展,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现实与历史之间,个体与国家之间,构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创造一种交往性教育,有助完善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综合性——这是多种教育手法的综合实施,实际上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有效补充和完善。红色资源的“三进”,其根本,是一个知识共享、情感和鸣、价值共建、意义同生、精神并升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构建方法的转换: “三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教化与渗透相结合

传统的中职生理想信念教学普遍采取的方法只是理论灌输,具体路径也只是舆论宣传和学校教育,效果不佳。“三结合”从教育机制上看,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的教育构建,是对过往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构建中陈旧而单一的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理念的创造性转换。中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说,中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應该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有着特定的方法要素、结构方式和运行机制。“三结合”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教化与渗透相结合,实际上是学与行同步、内与外结合、知识吸收与精神内化相贯通的完整的全面的教育方式,深合现代教育学原理。

(一)“三结合”教学方法的原理、对策和优势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有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信念过程三个面向,受教育者接受的过程是此过程不断变化的过程。“三结合”的教学手法其实遵循此心理原理。“三结合”从教学手段上来讲,是最大化发挥教育载体功能,是教育主体和受教育客体进行互动交流,促成心理从认识——情感——信念的最好形式的最好形式。在中职生理想信念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学载体优势,辅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教化与渗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质上是转换一种覆盖面更广、吸收率更高、思想信息承载更多、操作更加方便全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红色资源承载着革命理想、革命精神等等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能给予学生最充分最生动最全面的网络信息共享渠道,全面切实地体会革命先烈的高贵情操和伟大壮志,在“缅怀前人、激励今人、教育后人”为目的的现实教化和心理渗透中,以情感人,增强感染力,实质上起到了一种变化气质和心灵洗礼的作用,坚定的人生理想就在这种实物考察、掌握全面信息、精神的深刻感发中得到树立,这可以说是教学主体和受教学客体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并且强化和渗透最好形式。

作者做过一项小范围的关于“广州交校学生对广州市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认识”的调查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中职生受访者都期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改进过往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加强当地红色资源的利用,提出种种例如“举办广州交校红色文化艺术节”、多组织放映经典红色电影、组织广州本地红色题材动画展和真人演出、设计广州本土红色资源微课、编写适合中职生的广州本地红色宣传册、创建网上广州本地红色资源论坛等等建议。而作者提出的“三结合”这种主体教育模式的设想,在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热情的呼应和肯定。

(二)“三结合”教育方法的路径、效果和目标

“三结合”作为教育目标而言,其实是在达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个体认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教化与渗透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教化手段,其路径是社会学中所谓的“社会认同路径”,其目的在于构建一个从社会认同到个体认同过程。社会心理学认为,这样一种社会认同路径的教育,可以摆脱传统路径的局限,促成“内群行为”的产生,即最有效的促成群体的整体认同效率或目标的有效性。“三结合”的理想信念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循此“社会认同路径”,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付诸个体自觉和社会认同强化的实践活动和心理教化,它把教学的场地、方式、内容、手段全面扩展,它可以有效地引导和制造群体氛围,把个体的意识凝聚为社会群体意识,形成一种具备相互影响的群体磁场力或心理环境,促成内群行为,而反过来,这种群体的心理环境又可以触发教学个体的认同感。

“三结合”有鉴于此,将红色文化资源引进理想信念的教学过程中来,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相结合、运用网络等便捷手段给予现实说明和印证,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同步地强化和渗透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实际上是在结合思想政治教学与心理学规律的基础上,依托红色资源载体,强化社会认同,是对当前中职生理想信念教学活动开展的一种创新和方法上的转化,也是寓讲授式、体验式、研究式、音像式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实践是取寓教于乐的形式,以达到玩乐中学、学中玩乐的教学效果,正是迎合和适应广大中职生教学群体的心理特征而创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作者供职所在的广州交校,近年来在开展中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也明显地意识到了利用广州当地红色资源和“三结合”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加强了教学路径的完善和教育载体的拓展,依托广州当地红色资源优势,把红色德育活动作为学校特色创建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师生施行。诸如:把广州本地红色资源融入《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相关章节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入革命遗址,延伸扩展课堂空间,开设广州本地革命文化选修课、编写广州地方红色文化教材、开展 “红色”系列主题教育、红色歌谣歌唱比赛、重游革命之路、建立网络共享资源等等工作,寓教于乐,构建群体认同环境,将红色文化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潛移默化的渗透到中职学生内心深处,取得了喜人的成效。这样一些经验和实践,无疑也是值得参考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张泰城、魏本权.论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国的公民教育中的价值[J].求实,2009,(4):92~93

[2](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46~145.

猜你喜欢

三进
棋乐——风云际会
棋乐
藏垢纳污
博弈名谱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