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2017-11-27吴菲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1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新媒体

吴菲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会。因此在不断开展高校相关研究的同时,需要加强学生党建队伍的壮大,积极探索建立红色网络,推广手机党报的运行,利用新媒体建立各类新的党建活动平台,建立健全党建推广工作,做好学生党建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大学生 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212-02

所谓新媒体是1976年美国人格尔德马克第一个提出的,国际教科文组织对其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是基于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传播方式,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产生的新的传播途径。目前较为常见的新媒体主要存在以下形式: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网络等。因此,如何发挥新媒体快速有效的传播方式,将学生党建工作赋予时代新特征成为高校党建工作者必须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新媒体特征

(一)内容多样性。

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新媒体上选择有用信息,如何判断信息真伪成为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思考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不仅需要利用新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同时必须提高党建工作中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正确把握舆论方向,遏制虚假新的传播,维护校园和谐。

(二)传播即时性。

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作用下,信息的传播速度与范围则相对较为局限,导致对于信息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新媒體的使用不断加大,网络等作为信息的传播载体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便于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除此之外,公众可以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及时将身边发生的信息发布在网络,与网友及时互动,尤其是手机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消息的传播,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

(三)影响广泛性。

相比于传统媒体单一的图文信息展示,新媒体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将信息及时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使得信息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现阶段,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实现对信息的现场转播,在官方媒体之前,通过转发、转载以及转播的方式将信息的传播不断扩大,把自己的想法传播到大众面前。因此更多的社会热点在第一时间被公众所知并且引发激烈的讨论。

二、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校园不和谐事件。

目前大学校园是九零后学生的天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缺乏对于事物正确的判断能力,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因此,高校党建部门必须加强对经新媒体传播的消息进行的筛选工作,进行监督管理,避免在校大学生被外界不良分子利用,引发校园不和谐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和传播者,辅导员不仅处理复杂的日常行政工作、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工作任务以外,还要积极投入党建工作中,加强对校园信息的有效管理,减少校园不和谐事件的发生。

(二)政治教育陈旧。

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教学模式和互动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导致教育者的主导地位逐渐降低,同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逐渐增大。现代大学生的三观正处于建立阶段,辨别信息的能力不强,自控力差,容易被负面信息干扰。对于观点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教学案例缺乏时代感,学生难以对课堂内容产生共鸣。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容应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科学的理论、鲜活的案例、客观的事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落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效果。

(三)工作方式不当。

传统的高校党建活动主要是以党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课堂学习加强思想教育,相比这种缺乏活力的教学手段,新媒体极大的增加了党建活动的趣味性,通过微博互动、视频讲解等方式加大学生对党建活动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党建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是党建工作的主要力量,因此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建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一批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因此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敏感度,改变传统党建工作开展模式,利用新媒体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传播。此外,提高党建人士专业素养,提高信息化程度。

三、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一)建立全新的党建队伍。

首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必须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党建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信息传播复杂程度,必须有一支立场坚定的队伍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必须了解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技术,如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比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和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在改变交流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的同时,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传播文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一定要了解和掌握新媒体技术。

(二)建立全新的党建平台。

一是充分发挥手机的普及性和便捷性,通过手机短信将党的重要思想以及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等理论知识及新近发生有影响的事件,即时传达给学生党建人员,及时学习党组织的教育和引导。同时配合学生建党人士的需要,开展生活教育和党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二是结合时代特点开展新的高校党建工作的进行。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开展网上党支部,利用网络进行日常党建工作的开展。定时在网上组织党建活动,定时提交思想汇报和交纳党费等。三是主动利用新媒体空间,共享精神和交流需求是新媒体的主要核心,作为网络时代的读者文摘,新媒体是以直观简单为武器的网络新闻。它独特的交流形式已成为各种团队之间主要的沟通工具。高校学生党建要积极推广网络上的党建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在党建活动中的作用。

(三)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正如一切事物都具有双面性一样,新媒体也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积极的一面是可以推进我们的工作,但新媒体并不能有效监督其可能给工作带来的破坏。由于高校对网站、手机报等形式的新媒体不具备监督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条件,无法及时对来自校外的不良信息、错误信息进行监控,无法控制信息传播的范围。因此必须加强信息的传播渠道、途径进行的监督与管理,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保障及时发现不良信息,同时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加强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第一时间将不良信息上报进而取得政府的帮助和做出正确的引导。

四、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完善党建媒体建立。

信息传播的自由程度必须得到一定的控制,受到相关党建部门的监督。因此一方面高校学生党建部门必须及时对校园信息进行监督管理,减少虚假或不良信息对学校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別是网络的传播力度,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的宣讲,积极推广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核心教育观,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的筛选能力。

(二)丰富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学生性格塑造。

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三观不完整,所以此时是塑造良好人格、培养优秀品质的关键时刻。加强新媒体在高校党建工作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党的全面认识,更好地弘扬热爱祖国,每个党支部可以设置独立的微博,加大党建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现存问题进行讨论,端正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意义的大力宣传,强化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调动广大学生党员自觉参与党建、积极奉献社会的主观能动性。

(三)普及新媒体技术,加强党建工作建设。

高校党建工作者精力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党建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当前新媒体发展的态势十分迅猛,所以运用新媒体为党建工作服务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促进党建新媒体技术队伍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党建新媒体建设中的领导决策、管理监督和宣传引导作用,不断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水平,帮助高校党建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下不断成长。

(四)利用新媒体功能,营造高校党建氛围。

运用当前的校园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不断丰富沟通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不良的新媒体社交会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导致部分公众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淡薄人际关系、减少与他人沟通等,直接影响正常生活。因此,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新媒体发挥正能量作用。

五、总结

高校应该认清在新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容量大、覆盖面广及交互性强等特点,努力宣传校园文化和促进党建工作建设。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利用新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交互性特征,策划各种交流平台,从而强化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振凯.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A].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26(5)

[2]徐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6(23)

[3]刘晓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探究.2014(04)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新媒体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新时期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发展策略分析
浅析新形势下加强高速公路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