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7-11-27周春红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1期
关键词:课文探究思维

周春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086-02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首先必须要具有创新精神,这是事关教育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应尽快地掌握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学贵有疑,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是一种体验过程,它通过学生的直接感受和亲自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就可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寻找现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富有针对性、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通过自我探究,陈述矛盾,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在體验学习中逐步解疑,在尝试获取知识过程中领略了自我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如指导学生在探讨课文《鲸》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以学者身份到课文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中,学生没有思想压力,纷纷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奇特的创造力。小组研读课文之后,有学生质疑:“为什么鲸每天都要睡觉,为什么几头聚在一起,为什么头朝里,尾朝外围圈?”在肯定学生这一发现后,我适时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释疑途径,可查阅、可讨论、可走访,让学生时时以发现者姿态进行角色活动。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纷纷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充分感受学习主人的自豪感之后,还体验获取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在平日的语文教学的质疑环节中,我还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的质疑和发问。在学习到课文《开国大典》时,就有学生问过这样的问题:当时开国大典升国旗时,为什么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我没有马上对这一问题作以解答,而是就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发动学生回家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第二天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这其实是就课堂的质疑环节,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进行了拓展。第二天,有很多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还有一些同学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质疑问难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知识的热情。

此外,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敢于向课本挑战的意识,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质疑,是培养自主探究的起点。我们要以这一思想为出发点,从质疑问难开始,成功地开启学生心智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标新立异,在求新求异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新课标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多思、善问,破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思维定势影响,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甚至相反方向对传统观点进行大胆怀疑,进而推陈出新。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要立足实际,悉心梳理、筛选,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新问题反复辨析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样,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研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有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救护孩子的多种方法,这时,教师可选取几种典型方法,组织学生反复比较讨论其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比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品尝了发现在愉悦,懂得父亲的方法是救护孩子的最佳方法;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有的同学对文章的那种写法很感兴趣,并且见解很独特,他认为,这篇课文就像一首散文诗一样,整体风格在追求一种隽永和灵性。每个句子和每个句子之间是诗一样的,就连段落和段落之间也在追求一种诗的韵味。中国画大体分两类,即工笔和写意。他说,过去我们学过的《长城》这些文章,基本上就像是写实的中国画,而这篇《桂林山水》则不同,它就像中国画里的写意画一样,完全是表达一种感觉,表现的是一种意境。那种诗一样的语言完全是作者感情所致,是作者有感而发的结果。

这位学生的观点是新鲜的,同时他不拘泥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观点,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然后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不得不承认,他的观点有他自身的个性,他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我们,要培养出那种有见解、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不要人云亦云。那么教师就要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这种好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让他们敢于求新和求异,在求新和求异中掊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集智取长,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知识的日新月异,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与人的合作越发显得突出和重要。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协作关系,集众人之智慧,取长补短,已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养。新的语文教学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方式,这无疑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提出了更多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认知、思维的差异,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组织学生互助释疑,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让小组内的成员互助、互促、互相启发,最后达成共识,共同解决个体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如教学《威尼斯小艇》时,我大胆实施此法:分三组织实施教学,首先创设情境,以“开合作学习交流分”激发学生探究,组织小组成员领取学习任务,然后分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达成共识,最后集体交流,教师作效果评价。实践证明,探讨过程中,组员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收到了生与生、师与生和谐互动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和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有着其它教学活动无可取代的独特的功用。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之间的讨论(有时也是辩论)、学生的表达陈述、教师的适时点拨以及师生的互动等形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想的形成等方面的作用是任何除语文课堂之外的教学组织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同时,好的课堂,教师为学生创造出的轻松、和谐、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启发想象,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丰富的想象力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思维。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冲破知识经验的局限,引导学生深刻地探究教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实现认知能力的飞跃。如学习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引导学生大胆改编原文情节,或续编结尾,然后让学生开展故事演讲赛。对古诗,可根据诗句描述的意境,据诗作画,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到前面介绍自己的诗画。对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可根据情节编写课本剧。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此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在教学《穷人》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类课文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课堂上进行续写的小练笔;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类的课文时,就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一下课文中的描写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相同的,有哪些不同的。你体验过这样的情景吗?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五、逆向思维,在变换角度中锻炼学生的反向思考能力

逆向思考的特点是注重对传统思维模式作反方向的思考,它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思考力,从反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一些可促使学生逆向思考的典型,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从反方向寻求答案,然后组织学生论证,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中锻炼自己的反方向思考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无时无刻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见解,并且要用自己最生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反向思维这一方式,对活跃学生的思维无疑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全面的培养学生,让他们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理解问题,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客观地理解问題,这样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对于这句话“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同的学生,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很多同学说到了一个“襟飘带舞”写出了蒙古同胞想快些见到汉族同胞的那种迫切的心情,这一观点全体同学很快达成了共识。然而,就这一句话,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里一个“襟飘带舞”表现出了蒙古同胞热情好客的特点,同时一个“飞”字,更能表现出当时他们马骑得特别快,充分体现了一种蒙古族的特有的民族风情。这里,同文章开头的静寂的草原相比,也开始动起来了,画面也不只有那种醉人的绿了,变得绚丽起来,动感十足。

这种反向的思维,是学生主动、积极动脑的结果,是一种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体现,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并应加以鼓励。

六、延伸课外,在注重课外阅读指导中发展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应以课本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部无字大书。最终在阅读实践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放下课本,把学生带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当作课堂,把古今中外的好书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鼓励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徜徉,使学生养成自能读书、自觉创新的习惯。

总之,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追求教育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我们能够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引导得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语文教学的要求,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课文探究思维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