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辅导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

2017-09-27王东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18期
关键词:肾病辅导血液

李 丽 王东辉

(锦州医学大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心理辅导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

李 丽 王东辉

(锦州医学大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辅导的方法及意义。方法12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辅导,观察两组疗效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SF-36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58例,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48例,8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SAS、SDS和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质量的、人性化的心理辅导有利于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减少并发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透析疗效,改善生命质量。

血液透析;心理分析;辅导效果

我国血液透析患者伴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41.5%〔1〕。需要透析的患者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大多数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每次透析时了解患者状况,采用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纠正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透析科治疗,透析在1年以上,意识清晰,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的器质性并发症,愿意配合调查的患者120例。原发疾病:糖尿病肾病50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31例,高血压肾病24例,多囊肾9例,狼疮性肾病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4~70岁,平均(56.14±6.47)岁,其中糖尿病肾病26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6例,高血压肾病11例,多囊肾4例,狼疮性肾病3例,透析时间1~5年,平均(2.51±0.57)年;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2~70岁,平均(55.94±6.73)岁,其中糖尿病肾病24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5例,高血压肾病13例,多囊肾5例,狼疮性肾病3例,透析时间1~5年,平均(2.47±0.5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组成及透析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遵医嘱进行护理操作,告知注意事项,协助生活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辅导:①积极取得病人的信任:采取辅导模式,对病人状况进行正确及时的评估,制定心理干预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及时帮助病人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理解、尊重、了解患者的情绪,给予热情、周到的帮助,使其产生安全、亲切感和信任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和血液透析有正确认识,帮助病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减少他们的负性心理,必要时采取治疗手段。如焦虑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抑郁利用情绪疗法等〔3〕。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唤起病人对治疗的信心;让病人了解一些好的、成功的病例〔4〕。尽快让患者建立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实施治疗,使身体得到尽快康复。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支持。③做好病人家属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的有力支持可以给患者一个良好的支撑条件,使患者产生鉴定的战胜疾病的信念,对治疗效果上会是非常有益的,是进行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干预的有效方法之一〔4〕。④技术操作精益求精,对消除病人的恐惧、紧张、焦虑心理是有很大帮助的。⑤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医护人员时刻运用人文化、客观化、亲情化的态度对待病人,针对病人的病情讲解透析治疗的常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鼓励患者回归社会,消除他们内疚和自卑感,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纠正不良情绪,达到更充分的透析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5〕。⑥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及心理卫生教育,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①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SF-36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转化为标准分,满分100分)的测评。②疗效评价,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好转,透析依从性提高,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恶化,透析依从性降低,治疗有效率=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58例,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48例,80.00%)(P<0.05)。

2.2两组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SAS、SDS和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AS、SDS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SDS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与治疗前比较:1)P<0.05

3 讨 论

透析患者在接受透析治疗前都怀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对透析治疗不了解,担心护士穿刺技术不过硬,扎针时造成患者痛苦;另外对血液透析室特殊的环境、医疗设备感到陌生;目睹患者血液在体外循环的情景,这样她们在精神和心理上将受到很大的压力,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有的甚至晕厥。长期透析的病人由于身体虚弱,不能从事正常的工作,给病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以致整天忧心忡忡、考虑会遭人冷眼、歧视、自尊心受到伤害〔6〕。而这种长期的焦虑也会导致患者心理上的不平衡,妨碍疾病的治疗〔7〕。 血液透析患者多伴有持续的压抑心情、自卑和失望情绪,如果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就会逐渐失去治疗及生活的信心,由希望变失望、甚至绝望〔8〕。由于患者每天都面临着生命是否延续下去的威胁,心理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加上患者对透析知识的缺乏,必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9〕。医护人员娴熟的操作技术,丰富的业务知识,性能完好的透析设备、干净、整洁的就医环境都能对患者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也能使病人减轻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透析治疗,可提高透析成功率〔10〕。此外,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要及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进行专人管理为每个病人建立心理干预计划并实施,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而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同时要掌握沟通技巧、多与病人进行交流。倾听病人的心理反应找出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考虑病人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个人状况,选择语调和谈话内容进行交流,因此心理辅导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行心理辅导能够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加病人对血液透析的依从性,减轻负性情绪对疾病的不良影响,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达到延长生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长期血液透析病人进行心理干预,能进一步稳定病人的情绪,减少不良心理反应,使患者能最大限度地积极配合治疗,减少透析病人在透析过程中并发症等危险因素的发生,提高了透析病人的透析效果,增加透析病人的有效率。

1龚耀光,梁宝勇,徐 斌.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

2曹国兰.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7(27):614-5.

3赖小菊,李慧敏,王文凤,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调查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6):66-7.

4陈学英,陈丽娜.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7;6(5):39-40.

5陈 莉,吴凤华.怎样做好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J〕.医学创新研究,2008;5(24):136-7.

6杜红立,朱艳萍,贾玉枝.浅论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3):404-5.

7周文英,周雯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80-1.

8竹 静.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2(4):97.

9张 平,杨金凤.血液透析风险分析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128-9.

10苟 颖,余明芳.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的调查及心理护理〔J〕.重庆医学,2007;36(14):1446-7.

〔2017-03-15修回〕

(编辑 李相军)

R473.5

A

1005-9202(2017)18-4619-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7.18.089

锦州市科技局项目(No.12B1D34)

王东辉(1968-),女,主任护师,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心理辅导、人工关节置换研究。

李 丽(1965-),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血液透析研究。

猜你喜欢

肾病辅导血液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积极面对肾病,康复丰富人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为什么皮肤划破后血液会自动凝结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