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2017-09-27周晓琳周希法陆忠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18期
关键词:亚群免疫治疗放化疗

周晓琳 周希法 陆忠华

(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治疗科,江苏 常州 213001)

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周晓琳 周希法 陆忠华

(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治疗科,江苏 常州 21300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细胞(DC)联合放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66例NSCL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联合治疗组给予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对照组给予放化疗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3+CD8+、白细胞介素(IL)-12、IL-4和干扰素(IFN)-γ的变化,治疗结束后对两组进行卡诺夫斯基健康状况量表(KPS)评分并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IL-12、IL-4和 IFN-γ 水平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炎症因子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CD3+CD4+和CD3+CD8+的比例低于治疗前,且低于联合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及KPS总提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NSCLC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改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树突细胞(DC)-杀伤细胞(CIK);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免疫治疗

放化疗是目前治疗肺癌的主要方式,但对人体伤害大,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进行放疗后的局部失败率仍然较高〔1〕。树突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治愈率高,对人体伤害较小。研究指出在DC和CIK共同孵育后,不仅DC的共刺激分子表达升高,而且抗原呈递的能力、CIK增加值和细胞毒性的能力也显著增强〔2〕。本研究探究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NSCLC的效果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来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66例NSCLC患者,纳入标准:①参考中国抗癌协会编著的《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3〕关于NSCLC的诊断标准。②心脏、肝脏、肾功能可耐受放化疗及生物治疗,血象表现正常,卡诺夫斯基健康状况量表(KPS)评分≥70分。③经过普通CT检查后,可测量病灶≥2.0 cm,经过螺旋CT检查后,可测量病灶≥1.0 cm。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联合治疗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38~79〔平均(67.2±3.3)〕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2±0.5)年,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11例,Ⅲ期9例,Ⅳ期3例。对照组男22例,女11例;年龄32~81〔平均(65.2±4.1)〕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1.3±0.6)年,TNM分期:Ⅰ期8例,Ⅱ期11例,Ⅲ期10例,Ⅳ期4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两组均进行放化疗,放疗:6 MVX线,3DCRT照射肺部病灶,DT60 Gy,常规分割。化疗:紫杉醇+奈达铂/卡铂。联合治疗组抽取外周血以分离外周单核细胞,并在体外培养DC和CIK。 在通过CIK诱导DC后,将培养的DC和CIK转移至患者体内。当在回输时进行化疗时,避开化疗,分4次回输(细胞数≥10×108/次),并且在回输前取1 ml样品送流式细胞仪(FACS 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购自BD公司)进行细胞亚群分析。治疗1次/月,直至其病情进一步发展或放弃治疗,至少完成3次以上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在输DC-CIK之前和完成4次DC-CIK治疗之后,抽血送检,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和CD3+CD8+比例。分别在治疗前1 d和治疗后1 w,抽血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4、干扰素(IFN)-γ与IL-12水平,以上检测试剂盒均购自美国R&D公司。治疗后1个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的即时效应标准评价治疗效果〔3〕,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有效率:CR+PR+SD例数与总例数。在治疗后1 w左右进行KPS评分,得分提高≥10分为改善,得分下降>10分为恶化,上升或下降10分以内为稳定,总提高率=(改善+稳定)/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软件进行t、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IL-12、IL-4和IFN-γ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炎症因子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 IL-12、IL-4和INF-γ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与治疗前比较:2)P<0.05;下表同

2.2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淋巴亚群比较 治疗前两组CD3+CD4+和CD3+CD8+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联合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低于治疗前,且低于联合治疗组(P<0.05)。见表2。

2.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CR 2例,PR 12例,SD 13例,PD 6例,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CR 1例,PR 12例,SD 8例,PD 12例,有效率为63.64%,联合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4.973,P=0.021);联合治疗组KPS评分改善9例,稳定 12例,恶化12例,KPS总提高率为63.64%(21/33),对照组KPS改善5例,稳定11例,恶化17例,KPS总提高率为48.48%(16/33),联合治疗组KPS总提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982,P=0.013)。联合治疗组在DC-CIK回输过程中发热13例,持续时间0.5~8 h,4例使用解热镇痛药,其余则自行消失,2例出现过寒战,1例出现休克,治疗后均缓解。对照组仅出现1例发热。

表2 两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和CD3+CD8+比较

3 讨 论

近年来,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是全面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并且已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4〕。DC-CIK联合治疗是提高免疫和抗肿瘤最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之一。DC和CIK是临床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两种细胞,DC是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可以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和Ⅱ类分子相关的抗原中高水平、特异性的表达,CIK是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过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产生的一种具有分泌强烈杀伤作用因子的细胞〔5〕。DC和CIK的共培养不仅能促进DC的成熟,而且能促进CIK的增殖。另外,DC的抗原呈递能力显著增加,CIK活性显著增强〔6〕。本研究表明,DC-CIK治疗提高了联合治疗组的免疫功能。放疗可分为根治放疗和姑息放疗,对于局部晚期乳腺轻度症状,但不适合手术或放射治疗的NSCLC患者,临床常对患者胸部给予姑息性放疗〔7〕。Dammeijer等〔8〕报道,化疗常使细胞免疫加重,相比之下,DC-CIK联合放化疗治疗更有效,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均较低,可明显改善化疗患者体力及食欲。在本实验中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CD3+CD4+,CD3+CD8+细胞比例没有显著变化,而治疗后的IL-12,IL-4和IFN-γ降低,可能原因为DC-CIK作为人体的一种免疫细胞,可以有效弥补由于化疗引发的骨髓抑制以及免疫细胞数目的下降,减轻化疗导致的免疫功能损伤,同时,DC-CIK作为一种细胞毒细胞,能够有效杀灭体内的肿瘤细胞,清除游离癌细胞,降低肿瘤细胞在体内诱发的炎症反应〔9〕。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 DC-CIK细胞可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提高患者自身抗肿瘤能力。研究表明过继免疫治疗可以降低恶性肿瘤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对几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10〕。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杀死任何残留的肿瘤化疗耐药细胞〔11〕。DC-CIK免疫治疗结合局部和全身治疗的优势,充分利用协同作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的联合手段可能对转移和化疗耐药的肿瘤干细胞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DC-CIK结合化疗等多种方法可能是治疗转移性NSCLC最有效的方法。

1陈英杰,刘 恒,陈 强,等.化疗联合DC和CIK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323-5.

2Wang S,Wang Z.Efficacy and safety of dendritic cells co-cultured with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immunotherapy for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Int Immunopharmacol,2015;28(1):22-8.

3Chen QQ,Ji XX,Zhou X,etal.Clinical observation of docetaxel or gemcitabine combined with cisplatin in the chemotherapy after surgery for stage II-I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ontemp Oncol(Pozn),2015;19(4):323-6.

4丁碧莎,孙月娟,王海燕,等.DC-CIK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32(6):916-9.

5莫 晨,高 锦,王俊懿,等.DC调节的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0;17(4):419-23.

6Chen Q,Cui XX,Liang PF,etal.Immunotherapy with dendritic cells and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for MDA-MB-231 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in nude mice〔J〕.Am J Transl Res,2016;8(7):2947-55.

7袁云锋,朱孝中,田 军,等.姑息性放疗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9):971-4.

8Dammeijer F,Lievense LA,Veerman GD,etal.Efficacy of tumor vaccines and cellular immunotherapies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Clin Oncol,2016;34(26):3204-12.

9Zhang L,Yang X,Sun Z,etal.Dendritic cell vaccine and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Oncol Lett,2016;11(4):2605-10.

10Shi SB,Tang XY,Tian J,etal.Efficacy of erlotinib plus dendritic cells and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in maintenance therapy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J Immunother,2014;37(4):250-5.

11Wang M,Cao JX,Pan JH,etal.Adoptive immunotherapy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PLoS One,2014;9(11):e112662.

〔2016-11-13修回〕

(编辑 袁左鸣/滕欣航)

R73

A

1005-9202(2017)18-4577-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7.18.067

陆忠华(1968-),女,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研究。

周晓琳(1983-),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乳腺癌放射治疗研究。

猜你喜欢

亚群免疫治疗放化疗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中医饮食干预在改善肿瘤联合放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应用效果观察
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放化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CD11b和CD27定义人类NK细胞新亚群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癌症免疫治疗相关的PD1-PDL1通路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肠内营养支持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