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2017-09-03王拥军冀瑞俊颜应琳杨红娜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15期
关键词:家族史病史缺血性

李 芳 于 凯 王拥军 冀瑞俊 颜应琳 杨红娜

(河北省任丘康济医院,河北 任丘 062550)

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李 芳 于 凯 王拥军 冀瑞俊 颜应琳 杨红娜

(河北省任丘康济医院,河北 任丘 062550)

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任丘市年龄60~70岁的常驻居民为筛查对象,将无脑梗死病史且2年未失访的4 116例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新发脑梗死194例为观察组,无新发脑梗死者3 922例为对照组。前瞻性分析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高血压、吸烟、脑卒中/TIA家族史、年龄、舒张压与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9.235(95%CI5.831~14.628)、1.633 (95%CI1.205~2.213 )、1.616 (95%CI1.197~2.181)、1.543 (95%CI1.144~2.081)、1.050 (95%CI1.001~1.103)、1.017 (95%CI1.005~1.030 )(均P<0.05)。结论 对可干预的老年居民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能够降低老年居民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

脑梗死;一级预防;高血压;吸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是我国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1〕。而60岁以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是脑出血的2.02倍〔2〕,年龄增大更易出现缺血性脑梗死,同时,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具有特殊性,各种危险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与整体人群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探讨老年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有效预防老年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分析探讨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河北任丘市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100个村和20个社区,选择年龄60~70岁的常驻居民为调查对象,2012年共调查5 010例,2013、2014年2次对该人群进行现场调查,2年共调查4 704例,失访306例(含死亡)。本研究选择2012年无脑梗死病史且2年内未失访者4 1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新发脑梗死194例为观察组,无新发脑梗死者3 922例为对照组。

1.2 调查随访 按统一设计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现场调查并质控。调查、随访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及相关药物治疗史,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家族史以及吸烟、被动吸烟、饮酒、饮食、运动等〕、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身高、体重、腰围)、实验室检查:禁食12 h现场采血,用奥林帕斯40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空腹血糖(FPG)、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颈动脉超声(采用IU22彩超仪,探头频率为5~10 MHz,观测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距颈内动脉起始2 cm处的血管壁、血管内径、颈动脉内膜至中层厚度以及管腔内有无斑块及狭窄)。采用颈动脉超声统一检测评价标准〔3〕。

1.3 相关定义 吸烟:依据WHO目前吸烟标准定义,首次调查时符合累计吸烟至少100支,且仍然吸烟者为吸烟;被动吸烟:符合不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累计>15 min/d,每周有1 d以上为被动吸烟〔4〕。过量饮酒:首次调查时符合在过去30 d内,1 d饮酒总量>5个标准单位(女性大于4个标准单位)为过量饮酒〔5〕。肥胖:首次调查时体重指数(BMI)≥28.0 kg/m2者为肥胖〔6〕。缺乏体力运动:指首次调查时符合中等体力活动每天在20 min以下,<3 d/w者为缺乏体力运动〔5〕;饮食口味咸:指首次调查时自我评价饮食口味咸或很咸者为饮食口味咸。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脑卒中/TIA史、房颤史、冠心病史、外周血管病史、牙周病史:指首次调查时既往已经明确诊断上述疾病,或正在接受相关药物治疗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χ2、t及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临床特征 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高血压病史、TIA发作史、脑卒中/TIA家族史、吸烟、抗血小板药物规律使用、收缩压(SBP)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房颤史、冠心病史、外周血管病史、牙周病史、打鼾史、被动吸烟、过量饮酒、肥胖、饮食口味咸、缺乏体力活动、抗凝药物规律使用、有颈动脉斑块、有颈动脉狭窄、心率、身高、体重、腰围、舒张压(DBP)、FPG、TG、TC、LDL- C、HDL- C、UA、FINS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危险因素 4 116例社区老年居民2年内新发脑梗死194例(4.7%),男88例,女106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相关因素对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的影响,结果显示:TIA发作史、高血压、吸烟、脑卒中/TIA家族史、年龄、DBP与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呈正相关(P<0.05)。见表2。

表1 两组研究对象临床特征及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n(%)〕

表2 老年新发脑梗死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首次将脑卒中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和可干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性别、种族、人种、低出生体重和家族史等是不可干预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高,脑卒中在60~65岁后急剧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是60岁以前的25倍〔7,8〕。本研究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也显示与年龄、脑卒中/TIA家族史呈正相关。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加重,老年脑卒中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尽管年龄、家族史等危险因素不可干预,但却有助于识别脑卒中风险最高的人群以及可能从可干预危险因素的严格预防或治疗中获益的人群〔9〕。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的大量文献多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本研究优势在于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对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社区老年居民新发脑梗死除与年龄、脑卒中/TIA家族史呈正相关外,还与TIA史、高血压、吸烟、舒张压呈正相关,其中吸烟与舒张压增高也是青年初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10〕。对于社区老年居民,尤其是有脑卒中/TIA家族史的老年居民,预防脑卒中发生应更加关注TIA史、高血压、吸烟干预。

TIA是脑卒中明确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对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比例大小与病因、病变部位和范围、年龄、伴随疾病和不健康生活习惯密切相关,TIA患者中约有1/3最终发生脑梗死〔11〕。本研究提示老年居民预防脑梗死更应关注TIA病史,早期给予积极干预能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中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并且高血压是中国人群中脑卒中发病的最危险因素〔12〕,收缩压与脑出血的相关性强,舒张压与脑缺血的相关性强〔13〕,与本研究一致。针对社区老年居民应积极做好高血压一级预防,才能有效降低老年居民脑梗死的发病率。

吸烟是脑卒中有效危险因素且还能加强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影响,当其他危险因素被控制住时,吸烟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大约1倍〔14〕。与本研究一致,吸烟也是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戒烟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干预措施,戒烟后脑卒中风险稳步下降,5年左右达到非吸烟者风险的同等水平〔15〕。针对老年人群应更加积极地进行戒烟宣教。

1 李亚珍,李 晶.社区预防脑卒中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08;28(3):178- 9.

2 孙慧英,李 涛.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3):167- 9.

3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6- 7.

4 Peltzer K.Determinants of exposure to second- hand tobacco smoke(SHS)among current non- smoking in- school adolescents (aged11- 18 years)in South Africa:results from the 2008 GYTS study〔J〕.Inter J Env Res Pub Health,2011;8(9):3553- 61.

5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2009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

7 中国卫生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卫生年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05.

8 王化文,赵 冬,吴桂贤,等.北京市1984- 1999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69- 72.

9 苏克江,高宗恩.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指南,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8):572- 618.

10 靳 玮,吕佩源,董艳红,等.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381- 3.

11 杨金生,刘国敏,曹秋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卒中的关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9):1005.

1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1;3(5):42- 93.

13 Kukla C,Sander D,Schwarze J,etal.Change of circardian blood pression pattern are association with the occurrence of lucunar infarction〔J〕.Arch Neurol,1998;55(5):683- 8.

14 Thom T,Haase N,Rosamond W,et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 2006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ittee〔J〕.Circulation,2006;113(6):85- 151.

15 Ostir GV,Markides KS,Peek MK,et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in older adults〔J〕.Psychosom Med,2001;63(2):210.

〔2016- 01- 12修回〕

(编辑 苑云杰/曹梦园)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12276104D- 90)

于 凯(1961- ),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研究。

李 芳(1977- ),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研究。

R743.32

A

1005- 9202(2017)15- 3738- 03;

10.3969/j.issn.1005- 9202.2017.15.042

猜你喜欢

家族史病史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超声造影与MRI增强扫描对不确定性盆腔肿块良恶性判断的比较研究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的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异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