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及对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2017-09-03郭宁宁黑小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1期
关键词:净化风险管理血液

王 洁 郭宁宁 黑小杰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及对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王 洁 郭宁宁 黑小杰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及对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128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管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血液透析不良反应发生率15.63%比对照组34.38%低(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2.50%比对照组28.13%低(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评分比对照组优,患者满意度95.31%比对照组75.00%高(P<0.05)。结论血液净化中心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患者发生血透不良反应,降低护理风险,且提高患者满意度。

护理;风险管理;血液净化中心;满意度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主要方式之一,将患者血液引流出体外,借助透析器采取对流、弥漫等方式交换物质,使体内代谢废物排出,纠正酸碱、电解质失调,从而达到血液净化目的[1]。由于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功能较差,透析时难以忍受一些不良反应,同时透析过程中,亦存在不良事件。本文旨在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效果,并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128例患者临床资料,均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者均确诊患有肾脏疾病,且意识清醒;排除心肝障碍、认知障碍及严重并发症疾病患者。按护理管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男女比例34∶30,年龄22~54岁,平均(35.14±5.43)岁,病程1~5年,平均(3.21±0.61)年;对照组64例,男女比例31∶33,年龄23~56岁,平均(38.33±5.32)岁,病程2~6年,平均(3.16±0.54)年;对比两组基数资料未具统计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入院后,评估患者身体、心理,予以患者血液透析知识宣教,与患者积极交谈,了解心理动态,实施针对性心理开导;告知患者饮食注意,控制体质量及饮水量;对患者生活予以指导,辅助其做适当活动,指导患者用药;做好血管通路保护工作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①评估血液透析护理风险:a.患者方面:动静脉反复内瘘穿刺,增加细菌感染;患者共用透析机,易发交叉感染;透析患者心理异常,易引起护理纠纷;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具出血、凝血风险。b.护理人员方面:护士缺乏法律意识,防范护理风险意识差,各核心制度未落实,易发护理差错;护士缺乏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低下,未完全了解机器性能,操作违规,耽误患者治疗;护士责任意识差,透析巡视、病情监测不到位,未及早发现患者异常,擅自离岗,监护缺失,引发医疗事故。c.管理方面:管理者缺乏血液透析预见性管理不安全环节;缺乏健全管理制度,护士工作不明确,缺乏质控措施;护士不足,排班混乱;护士专科知识、技能缺乏培训,存在护理风险。②风险管理:完善透析中心各护理风险管理流程、制度,打印成册分发于各护士,定期组织学习;定期组织安全教育会,分析、讨论护理隐患、风险事件,制定应对方案;制定护士培训计划,学习透析知识,考核血液净化操作;制定血透室风险应急方案,组织学习,模拟训练;培训护士透析操作,学习透析器的使用方法及异常护理;组建护理风险管理组,鼓励医护人员积极报告透析风险事件,及时掌握信息,制定预防、整改方案。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2-3]:观察两组血液透析不良反应及护理风险事件情况;比较两组护理风险管理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按我院自拟护理调查表评定患者满意度,从护理态度、护理技巧及护理质量方面评价,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数×100%。护理风险管理参照风险管理标准评定,从风险评估、风险防范、风险管理等方面评价,总分100分,得分高则护理风险管理好。

1.4 统计学应用:数据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正态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两组间比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意义。

表1 两组血液透析不良反应比较[n(%)]

表2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比较[n(%)]

2 结 果

2.1 两组血液透析不良反应比较:护理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63%比对照组34.38%低(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2.50%比对照组28.13%低(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风险管理评分及满意度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评分(92.55±7.23)分比对照组(85.21±5.49)分优(P<0.05,t=6.4683);观察组满意49例(76.56%)、较满意12例(18.75%)、不满意3例(4.69%),对照组满意34例(53.13%)、较满意14例(21.88%)、不满意16例(25.0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5.31%比对照组75.00%高(P<0.05)。

3 讨 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通过识别护士、患者可能出现风险后实行正确行为预防的过程,其管理的重点是实施措施以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加强风险评估与防范能力[4]。在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血液透析不良反应发生率15.63%比对照组34.38%低;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2.50%比对照组28.13%低;这与张丽琴等[5]文献研究报道结果较为一致,提示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血液净化中心护理风险,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概率,保证透析安全。护士长定期组织血液透析中心的护士开展护理讲评会,总结透析出现的各类不良反应,针对性分析、讨论其发生原因,在患者行血液透析前,充分评估患者体质,对可能出现透析反应的患者,提前做好应对工作,并订制个体透析方案,以提高透析效果及舒适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6]。针对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主要与护理员工作、管理不到位有关,因此,在护理上,通过组织护士学习血液净化知识及操作,定期考核,使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切实落实工作及制度,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在管理方面,完善血透室风险管理流程、制度,组建护理风险管理组,分析、讨论护理存在的隐患,做好防范措施,从而可预见性管理风险,预防不良事件发生[7-8]。另外,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评分比对照组优,患者满意度95.31%比对照组75.00%高;提示护理风险管理可提升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管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通过实行风险管理的护理模式,对护士进行组织教育、学习,强化血透室护士的安全法律意识,提高防范护理风险意识,并完善血液透析护理各项制度,促使护士在实际操作时可遵照规章、流程执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针对性分析护理隐患及危险事件,并做到持续改进,从而推动护理工作往更安全的方向前进,从而提高护理安全性,保证护理管理质量。

总结上文,血液净化中心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血液透析不良反应发生,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管理质量,促使患者满意度提高,值得推广并应用于临床。

[1] 王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风险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8-10.

[2] 刘菁敏.风险管理在血透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7):193-194.

[3] 钟素兰,黎池宋,钟淑燕,等.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1):2992-2994.

[4] 陈静,吉小静.风险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实施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6):1485-1486.

[5] 张丽琴,孙蝶丽.护理风险授权管理模式在血液净化科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94-96.

[6] 王勇,廖礼貌,董萌萌,等.血液净化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临床研究,2016,24(9):27-28.

[7] 崔益鸿.风险管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7):2650-2651.

[8] 朱六英.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 33(19):101.

R473.5

:B

:1671-8194(2017)21-0269-02

猜你喜欢

净化风险管理血液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多功能净化机
为什么皮肤划破后血液会自动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