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7-08-31刘兰兰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8期
关键词:经济人生态文明

刘兰兰

摘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治国方略,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漫长而又复杂的,需要选择正确的路径。我们要认识到生态文明不是传统文明发展方向的直线前进,也要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人对自然的反哺。我们要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必要的主客观条件,使之形成实现建设目标的综合环境和良好氛围。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人;生态人;生态理性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我们确立这样的基本建设目标以来,努力多年却步履维艰,足见其建设的难度及复杂。任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正确的路径,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是其建设进程中必须关注并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演进中,我们曾经走过弯路,这是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和认识局限造成的。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经历了如下阶段:第一,敬畏自然、惧怕自然阶段。在人类历史的童年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诸如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揭示其科学本质,而认为它们是神灵在主宰、支配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人们甚至从一些偶然现象中得出片面结论,认为自然灾害是神灵对人类的惩罚,从而生活在惧怕、敬畏中。第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阶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大幅度提升,能够科学地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本质。特别是今天,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的发展,让人类初步体味到了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成就感。在认识自然领域,我们更是把探寻的触角伸向了广袤的宇宙太空。这些成果使人类开始狂妄、膨胀,认为自然是可由我们肆意支配的客观世界,根据需要我们可以随意改造自然,岂不知改造就是破坏。人类在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却忽视了自然对我们人类的警告和悄无声息的惩罚。这种惩罚以环境污染、灾害频发等形式危及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条件。也正是在应对这些环境问题的探寻中,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这必将促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阶段。

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自然是人类之外的一切客观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的产物。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中,作为一个物种,人类有其他物种所不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地位,有能力征服和支配任何其他物种,这使得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相生相克到了人类这里完全失效了。物种之间彼此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互相制约,使不同的物种种群规模处于合理的状态,从而实现生态平衡。然而,到了人类这里,平衡就被彻底打破了。人类没有天敌,人类是除人类之外一切物种的克星,这导致了生态失衡这一灾难性后果。人类为生存而奋斗,可以超越生物学上的限制,这是唯独人类享有的特权,但也不得不为这个特权付出代价。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人类的一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行为必须受自然规律的约束。人类对其他物种的支配看似是一种肆意妄为的特权,实则是一条悄无声息的走向毁灭的路,我们为这个特权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沉重的。我们曾经提出“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今天看来是片面而又错误的。我们不甘做自然的奴隶,但是又必须受制于自然。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

二、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困境

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解决好重要的认识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困境,在于突破既有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惯性,从另外的视角认识生态文明的本质与内涵。

(一)生态文明不是传统文明发展方向的直线前进

人类文明从古至今,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文明以渔业和狩猎为物质基础和标志,是人类从野蛮迈向文明的第一步。虽然这一步迈得漫长、艰辛,但这一步使人类摆脱了野蛮,开启了文明之路,其意义是跨时代性的。如果说人类能够超越生物学的限制,则原始文明宣告了这种超越的存在。从那时起,人类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开始了永不停歇的探索,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物质财富的增长促进了精神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农业文明以农耕技术的发展为支撑,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使人类的文明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工业文明肇始于工业革命,较之前两个文明类型,工业文明是具有开创性的。无论是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考察,还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考察,工业革命都是人类历史一次空前绝后的升华,物质财富和技术发展的速度都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工业革命把人类历史带入了崭新的阶段,工业文明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并继续前行。当下,工业化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进步程度的尺度,工业社会成为各国普遍追求的发展目标。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还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的跃迁,都以物质财富的极大增加为标志,尤其是工业文明,可以说文明就是生产力,文明就是社会进步。物质财富带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从而使人们对既有的物质文明成果留恋、陶醉、追逐。然而,从当下的工业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并不是既往文明发展方向的直线前进,而是一种轨道的更弦改张,甚至方向的折返,需要我们首先解决认识问题,从观念上走出困境、另辟新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人对自然的反哺

如前所述,人类历次文明的进步都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尤以今天的工业文明为甚。然而,漫长的文明演进中我们忽视了一个基本客观事实:资源是经济的母体,财富是资源的变体。经济学上的“创造财富”,从生态学上来看是加工、变造。创造财富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资源耗费和废弃物排放。人类物质财富增加的本质,是对自然资源按照人类的意志和好恶进行改变、取舍;物质财富增加的过程,必然导致资源的日渐稀缺及最终枯竭,并伴随着因废弃物大量排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要应对、解决传统工业经济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这必然影响人们获取物质财富的质量、数量和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限制人们对物质和财富的追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要限制人们的物质需求,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提高资源的产出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这个过程虽然说不上痛苦,但相对既有的文明发展而言也绝不会令人惬意。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人类心甘情愿的选择,或者说人类做出这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可奈何,其建设过程不是人类物质欲望的进一步满足,而是一定程度上的克制。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比以往任何一次文明的建设困难都大,进程也更长。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前瞻性的认识,走出误区、更新观念,高屋建瓴地走出一条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子,由对自然的索取走向对自然的反哺。endprint

三、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观条件

(一)经济人与生态人

实现人对自然的反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全面更新观念,即实现人类从经济人到生态人的升华。经济人是人的本质属性,源自人的经济理性。经济人的经济理性决定了其在做出决策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无可非议也不可能改变的。生态人需要生态理性,生态理性要求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既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也要最大限度地兼顾生态利益。很多时候,经济利益最大化并不必然伴随着生态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二者表现为一种负相关。任何资源对人类都有两方面的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因其具有可分割、可支配性而可以私化,且能够带来物质财富,因而为私人所青睐、追求和关注。生态价值因其具有公共性、不可分割和不可支配性,并以公共物品的形态存在,因而往往被人们漠视、忽视,即使需要使用也往往是“搭便车”的方式。经济人的经济理性使得人类在追求自我利益方面欲望无尽、欲壑难填。这种物质利益追求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今天的环境危机。从1776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经济人理论以及基于此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和认同。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在满足了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自觉地也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然而,追求个人财富在无形中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无意识地损害着社会公共利益,对此“看不见的脚”的负面效应被人类长期无视、忽视。虽然其原因在于人们的认识局限,但从主观动机上看,导致这种认识局限的原因在于“疏忽大意”,而非绝对的“不可预见”。直到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了“看不见的脚”的存在,正如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所言:“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使得公共利益不自觉地得以构建,‘看不见的脚则把公共利益踢成碎片。”可以说,经济理性支配着人们追求财富的行为并产生了促进社会进步的无形动力,在追求财富的同时还有另一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强大力量,“看不见的手”和“看不见的脚”是并存的。

(二)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创造生态产品。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理性,需要充分认识资源的生态价值。经济理性驱使人们关注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理性驱使人们关注资源的生态价值。虽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是人们对金山银山更感兴趣,因为那是“我”的金山银山,而绿水青山是别人的,是大家的。当生态理性主导了人的行为时,人们就不会再不加思考地随手拿起一张打印纸记一个电话号码,然后用畢扔掉。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打印纸背后倒下的成片森林,失去的是这片森林带给人类的释放氧气、挡风挡沙、调节气候、养育物种等生态利益,而不是简单地想到这张打印纸值几分钱,个人能否承受得起。在这样的理念驱使下,人们就会采取替代行为,比如,人们把电话号码记在一张废纸上,实在不行至少可以把一张纸裁成几片多用几次。人类的生态理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缓和“看不见的脚”带来的对公共利益的破坏,因而生态理性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力量。

生态理性需要人们不仅关注自我经济利益,更要关注公共生态利益,且这种关注是一种道德约束,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亲力亲为。因此,从经济人到生态人是人的理念的升华,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缺的主观条件。当然,这种升华到实现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克服许多障碍,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戴利,汤森.珍惜地球[M].马杰,钟斌,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

[2]康芒纳.封闭圈[M].侯文蕙,译.兰州:甘肃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0.

责编:夜 雨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人生态文明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学龄前幼儿纯粹经济人假设研究
“经济人”视角下的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经济人”和“道德人”理论视域下公民道德治理论析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