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方法探析

2017-08-31吴爱邦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

吴爱邦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的、内容、精神上是一致的,是实现教学融入的理论前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体系,需要运用艺术文化教学法、艺术案例教学法、艺术作品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立足艺术院校的实际,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表征。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集历史性、思想性、意识形态性于一体,是高校对大学本科生进行爱国教育、历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院校纲要课教学,对于增强艺术类大学生“四个自信”、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能力和水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理论前提:正确把握纲要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导向和个人价值准则,与纲要课的内在逻辑是相统一的,既全面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层面,又与“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相契合。

(一)两者目的相同

纲要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两个了解”是知识目标,“四个选择”是价值目标。纲要课不仅传授中国近现代史以来的历史知识,而且传达正确的历史观。也就是说,纲要课通过了解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知识脉络,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实质上是一种道德价值要求,因而成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此外,中国近现代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深厚土壤。从价值观的层次而言,中国近现代史既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理想,又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构建,同时也凝聚着中国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格。正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不断获得丰富的理论素养,在社会实践中理论得以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价值理论的结晶。从其功能和目的而言,大学本科纲要课的双重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

(二)两者内容相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现代化社会的价值圭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现代公民的价值准则。每个层面既有丰富的意义又与其他层面密切关联,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从纲要课的教材内容来看,以历史分期为划分的准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纲要课密不可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近代中华民族的价值目标。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近代中华民族上下求索,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階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是其美好的夙愿和价值理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家庭、社会群体等领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不竭动力。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在新中国初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铺垫了良好的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迷之时,弘扬“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价值理念,不仅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和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的问题,而且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两者精神相合

从历史主流和本质来说,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艰苦探索的历史,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纲要课所导设的目标“四个选择”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不仅顺应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而且吸纳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时代精神资源,推进自身的理论创新。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践支撑。纲要课把握住民族抗争和求索这条主线,呈现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艰苦卓越探索的历史画卷,凸显了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各个阶级不断登上历史舞台的过程。基于这条主线,分析中国人民所形成的爱国、民主、自由平等等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通性,从而体认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和必然选择。在历史发展历程中,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断实现中国化、民族化和时代化,富强、文明、爱国、诚信等凝聚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纲要课所表达的精神主旨相契合,两者均体现了对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反映和追求。

总之,从本科院校四门主干政治课程来看,纲要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最为显著。纲要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完整地融入艺术院校的纲要课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准备。endprint

二、三大教学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的特色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性,要加大其融入纲要课的力度,仅仅依靠理论阐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增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需要立足艺术院校实际,运用艺术文化教学法、艺术案例教学法和艺术作品教学法等三大教学方法,转变单纯理论灌输的教育理念,建立适合艺术生的教学方法体系。

(一)艺术文化教学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成果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在纲要课教学中,艺术文化教学法强调历史与文化、艺术的契合,从艺术文化中寻觅、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内涵。艺术文化教学法尊重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认知特点、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个性化的人格,以历史文化问题、历史文化事件为对象,以专题教学为主要形式。它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的重要载体。

艺术文化教学法以艺术文化串联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逻辑结构、传承脉络等融入其中。教师立足艺术生对艺术与文化的认知度、情感度,在纲要课课堂教学中融入近现代爱国主义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红色美术文化等文化资源,以艺术文化为抓手,阐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公民培育等重大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让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内容和意义。其中,可以将爱国主义与艺术文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既可激发学生对艺术文化的浓厚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兼顾了艺术知识和价值体认的双向发展目标。

艺术文化教学法强调历史知识与艺术文化的相互对接、联通和支撑。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解到每个章节之中,紧紧抓住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涵,既强调教学内容的历史性,又突出艺术文化的时代性。广东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重要发源地,广东人民在探索富强、独立、民主的历史征途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讲授课本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时,可以突出广东近代革命艺术文化的内容和意义。在实施艺术文化教学法时,教师布置课堂分组讨论的作业,围绕艺术文化主题,引导学生选择充满正能量、体现广东文艺工作者苦难抗争的题材。主题和题材的筛选,既是学生了解岭南艺术文化的过程,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时,在小组团体合作和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克服我行我素的“独行侠”弊端,学习团队协作精神,这本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认和践行。

艺术文化教学法着重挖掘地方艺术文化资源。我国的地方艺术文化资源类型繁多、形式丰富、特点各异,选取思想性、历史性、艺术性鲜明的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的关键。广东是岭南画派的发源地,对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岭南画派关注时代精神,充满家国情怀,把艺术工作者从“不问窗外事”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直面社会和现实,解决了个人的文化立场问题。岭南画派紧跟时代脉搏,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优秀传统,为近现代岭南仁人志士的上下求索提供精神粮食。从精神实质而言,岭南画派的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契合的。通过实践教学、参加岭南画派研究会、小组讨论等形式,师生一起参与到岭南画派的研究中来,让学生了解岭南画派自近代以来对国家和岭南发展贡献的精神力量。

总而言之,艺术文化教学法注重艺术文化理论的学习以及正确历史观的培育。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三大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艺术精神导向,指导他们正确认知历史文化現象和历史文化问题,解决历史知识和历史思想中的困惑,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追求。

(二)艺术作品教学法

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艺术作品具有敏锐性、欣赏性、相关性、形象性等特征,能引发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点。艺术作品教学法旨在加强师生的互动,以艺术作品作为师生理论分析、相互讨论、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以学生感兴趣、认知程度较高的艺术作品为切入点,回答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纲要课教学中,艺术作品教学法将学生特长、认知能力与核心价值观教育联结起来,以艺术作品作为媒介,以“四个选择”知识导向为重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教学法的主旨上,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作品教学法通过艺术作品整合教材的相关知识板块,改变教材章节的内容顺序和逻辑结构,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艺术作品教学法把静态的历史材料、抽象的核心价值观融入视觉艺术中,用具象的艺术作品聚焦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辨析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和本质。一方面,艺术作品要反映中国近现代史所形塑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巨大的牺牲,形成了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通过展示和分析饱含上述精神的艺术作品,唤醒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要表达艺术家的价值追求和选择。教师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阐释艺术家个人职业生涯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共生关系,使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的辩证关系,并教育他们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阐释、解决艺术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艺术作品本身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家的价值观,把艺术作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结起来,证明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对艺术家的重要影响力。由此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对艺术家的成长和艺术精神的涵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教学法的形式上,要对艺术作品教学法进行布局与设计。教师备课时要立足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和认知实际,围绕教材内容创设艺术作品的主题,从艺术的角度重构教学问题。课堂教学中要以艺术作品为讨论中心,以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个别发言为形式,引导学生从艺术史的角度分析与理解“四个选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课后要及时跟进学生对知识和思想的掌握情况,主动与专业教师联系,强化学生艺术创作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情怀,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力和理解力。endprint

在教学法的内容上,强化艺术、历史、政治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学习,渗透到艺术技能训练和艺术为民的社会实践中,构建起专业课堂、社会实践课堂联动的教学体系。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密切配合,发挥艺术专业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主题的艺术创作。学生以中国近现代史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运用诸如美术造型、艺术设计、影视制作等手法进行艺术创作。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专业教师对学生作品的点评活动,一起分析、评价艺术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在一体化的教学教育中,学生不仅实现了对艺术价值、艺术精神的重构,而且加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三)艺术案例教学法

艺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价值观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南。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规律,精心选择符合艺术类大学生实际的艺术案例。教师通过枚举、分析、研究艺术家艺术创作和艺术生涯的案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点。如在近代史中,面对外族的入侵,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抗争,从三元里抗英到五四运动,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这条主线。以此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以艺术家表达抗争的艺术创作为聚焦点,分析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行为,着重分析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与爱国主义精神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传达出近代史上艺术家对“爱国、自由、平等”等价值观的执着追求和艰辛探索。

把艺术案例作为串联教学内容的纽带,整合教材内容。艺术案例教学法强调历史与艺术的双关性,把教材内容专题化、问题化和具体化,彰显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实现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有机统一。按照历史分期法,以纲要课教材内容为中心,对艺术案例的运用可做出以下尝试。

讲授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民族抗争史时,以近代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为教学案例,以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作为民族抗争的典型,强调近代以来艺术工作者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和探索。为了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选取艺术家对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独特理解为案例。立足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艺术案例所反映的“富强”不仅仅是国富民安,还包括文化的强盛;“民主”则反映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所强调的个体“民主”完全相异;“文明”着重的是社会进步,也应表达出公民素质的提升;“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表达。在纲要课中,融入艺术家在近代史中对于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案例,让学生理解这些艺术家的思想历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讲授当代史时,以艺术家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创作为案例,追溯改革开放不同时期艺术家思想的变化轨迹,强调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价值观对艺术工作者的深远意义。立足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以艺术家改革开放前后的艺术作品为参照物,反映艺术家在社会转型期对道德价值的诉求,以说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内容时,可以融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设初期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艱苦付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爱国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敬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一五”计划的职业道德精神内核,激发了中国人勇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诚信是中国人完成“三大改造”、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个人美德。友善是善待他人、善待万物的道德规范,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源泉。艺术案例教学法紧密围绕上述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和编排,既照顾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又体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从而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盘把握和形象了解。

三、思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的意义

运用符合艺术院校实际的三大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教学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动参与者,增强了学生认同、接纳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院校的纲要课教学中,把艺术教育、历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统领一起,是艺术院校关于人才培养的基石和原则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这表明,艺术院校不仅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场所,还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艺术院校承担培养社会主义艺术人才的重要职责,但新时期以来不少学校秉承技术教育为上的功利主义思想,忽视正确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塑造。因此,在育人方向上偏重于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即重视学校的知识职能,而对于弘扬主流价值观、发挥艺术的思想引领作用,力度不足。在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纲要课教学中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艺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辨别能力,而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情感认知。

当前我国处于一个价值多元、思想复杂的社会转型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冲击着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大学生容易陷入价值困惑和信仰缺失的境地,增加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教师要立足艺术院校的客观实际,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观察历史、反映历史和理解历史,在艺术思想的运用和艺术创作中以主流历史观为圭臬,科学评价对待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正确认识“四个选择”的规律性、必然性。endprint

(二)提高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院校的纲要课教学之中,容易成为两者的简单嫁接和拼凑,甚至使价值观教育和历史观教育成为“两张皮”。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需要针对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采取艺术文化教学法、艺术案例教学法、艺术作品教学法等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

三大教学方法,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专业,构筑了学生与教师的新型关系。传统上,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两张皮,教师实施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处于主动的位置,而学生则被动接受,成为隶属的角色。在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主导下,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从而呈现了从上而下的关系。三大教学方法从艺术院校的实际出发,改变了传统上教师在课堂教授中“唱独角戏”的状况,以生为本、向自下而上的关系转换,构建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尊重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对历史问题、价值问题的思想困惑,努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三大教学方法既紧扣教材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还创造性地活用教材知识。三大教学方法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运用艺术作品、艺术案例、艺术文化等教学素材,使教材内容与艺术学科挂钩,把政治性的教材语言转化为艺术范畴的教学话语,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历史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教师立足艺术史的角度,以艺术理论为支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中,远离照本宣科、喊口号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四个选择”的育人目标从理论观念走向学生生活、从抽象思维走向具体分解,对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具有莫大的帮助。实践证明,尊重艺术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因势利导探索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促使学生更好理解国史、国情,推动“四个选择”入心入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

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17-02-28.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宋俭.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需要关注的几个问

题——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J].思

想理论教育,2016,(2).

[5]周国琴,徐平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

体两翼”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

版社,2014.

[6]李强,周豫,杨磊.让阳光、美好、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蔚然成风[N].南方日报,2014-03-07.

[7]李秀艳.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

伦理学》教学探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2016,(2).

责编:群 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