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奥艺术歌曲的年轻大师
——男中音歌唱家克里斯蒂安·葛哈尔

2017-05-17

歌唱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克里斯蒂安马勒哈尔

来自德国的男中音歌唱家克里斯蒂安·葛哈尔(Christian Gerhaher)是国际声乐界正在冉冉升起的一颗巨星。自从1998年赢得“美国-巴黎普罗国际音乐大奖”后,葛哈尔的人气一路蹿升,迅速成为歌剧和音乐会舞台上的新宠。尤其在德奥艺术歌曲演绎方面,葛哈尔堪与费舍尔-迪斯考媲美。

这位年轻的世界级歌唱家1969年7月24日出生在德国施特劳宾,早年就读于慕尼黑音乐学院的歌剧学校,跟随保罗·库恩和莱蒙·格劳巴赫学习声乐,同时与钢琴家杰洛·胡伯(Gerold Huber)一起师从弗里德曼·贝尔格学习艺术歌曲。在结束了医学课程学习后,葛哈尔进入费舍尔-迪斯考及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的声乐大师班学习,自此,他的声乐演唱日臻完善。克里斯蒂安·葛哈尔所涉猎的曲目偏重于德国作曲家的作品:巴赫的清唱剧、康塔塔,莫扎特、冯·韦伯、瓦格纳的歌剧,舒伯特、勃拉姆斯、马勒的艺术歌曲,以及海顿、门德尔松、勃拉姆斯、马勒的音乐会作品,但又不局限于演唱德国作品,奥尔夫的《布兰诗篇》、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等都是他的保留剧目。

克里斯蒂安·葛哈尔的音域比一般的男中音稍宽,有时接近男高音的音色。艺术上渐趋成熟的他,声音非常独特且极富吸引力,他的声音似乎是专为艺术歌曲而生的。他从不随意对待任何一个音符,但歌声却自然至极,音色温和,毫无浓重之感,但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相当“强壮”。葛哈尔的演唱或许有些严肃,但那是他谦和的本质使然。

丹·戴维斯(Dan Davis)曾经在《今日古典》(Classics Today)杂志上评论“葛哈尔的歌唱令人兴奋:既拥有高超的歌唱技巧,又有强大的气息控制力,能够支持长乐句演唱;音色随歌词的变化而变化——时而低声细语,时而散发出天鹅绒般的爱抚,即使他用强力度呼叫,也丝毫不让人觉得刺耳。更重要的是,葛哈尔对浪漫主义时期的歌曲风格的理解和演绎是大师级的——他所录制的唱片《舒曼联篇歌曲集》就是极好的例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葛哈尔的演唱从来没有声嘶力竭的叫喊,从不曲解歌曲的内涵,没有任何一个处理突兀的乐句,从不过度渲染任何一条旋律线条或音节……”他的演唱永远那么有分寸,那么自然,那么恰到好处——既能明确地传达诗歌的意境,又无丝毫的矫揉造作。这非凡的特质或许得益于他的知识结构: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并在哲学领域颇有造诣。

此外,德国人与生俱来的严谨和思辨精神造就了克里斯蒂安·葛哈尔在艺术歌曲领域独树一帜的特点:他比任何人都严格,他是凄凉的大师,朴素的王子。葛哈尔将高度的艺术性与自然的发声成功地结合,所演绎的艺术歌曲无人可与之匹敌。他与钢琴家杰洛·胡伯是一对极富逻辑性和表现力的组合,二者在艺术歌曲的诠释过程中不分彼此——即使歌曲中非常短小的钢琴段落,胡伯都弹奏得极富表情,但从未给人独奏之感,而是依然在为人声伴奏,充分体现了艺术歌曲中钢琴与人声水乳交融,共同完成诗意表达的特性。正因如此,葛哈尔的演唱配上胡伯的钢琴如虎添翼。

乐评人詹斯·劳森(Jens F.Laurson)在评价克里斯蒂安·葛哈尔的舒伯特专辑《夜之歌》(Abendbilder)时写道:“这是一张值得热爱的唱片,它具有葛哈尔演绎艺术歌曲一贯的纯净品质:令人心痛的美、纯真,以及对每首歌曲的精准把握。他的音色极为出色,比大多数歌唱家更细腻但绝不僵化,更自然但绝非随意处理。我们听到的是他个人对歌曲的完美理解:温暖却有些不食人间烟火,彬彬有礼却始终与我们保持着距离,谦逊却充满了坚定、自信的光环。虽然他表达的是知识分子的心曲,却没有一丝一毫呆板的书生气,那是富有魅力的艺术歌曲——对人间毫无保留的爱。”

拥有如此造诣,克里斯蒂安·葛哈尔得以成为世界各大乐团、著名指挥家及唱片公司的宠儿。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上许多重要的音乐厅和歌剧院,与之合作演出的指挥家包括尼古拉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西蒙·拉特(Simon Rattle)、赫尔伯特·布鲁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海恩茨·霍林格尔(Heinz Holliger)、肯特·纳加诺(Kent Nagano)、尹格·麦斯马舍尔(Ingo Metzmacher)、马里斯·詹森斯(Mariss Jansons)、伯纳德·海汀克(Bernard Haitink)、克里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利淩(Rilling)、穆蒂(Muti)、柯林·戴维斯(Colin Davis)、马里纳(Marriner)、平诺克(Pinnock)、海莱威尔(Herreweghe),等等。由于葛哈尔对马勒的音乐具有超凡理解和演绎能力,因此深受马勒作品指挥专家的青睐,里卡尔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丹尼尔·哈丁(Daniel Harding)、古斯塔夫·杜达梅尔(Gustavo Dudamel)、皮埃尔·布列茨(Pierre Boulez)都与葛哈尔有过良好的合作。世界各大主要管弦乐团经常邀请克里斯蒂安·葛哈尔共同演出,其中包括柏林爱乐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皇家马德里音乐厅管弦乐团。一些非欧洲国家的管弦乐团也争相邀请他加盟演出,如日本NHK交响乐团,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等等。

在克里斯蒂安·葛哈尔录制的大量唱片中,大部分都是2000年以后出版的,分属于“DG”“EMI”“Sony”“RCA”“Arte Nova”“Decca”等公司。最初,葛哈尔的唱片均由索尼唱片出品,曲目涵盖了舒曼的声乐套曲、舒伯特的全部套曲及其他一些艺术歌曲。紧接着,他又录制了几张人声与乐队的作品:与莱比锡格万特(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和赫尔伯特·布鲁姆斯泰特合作录制门德尔松的《伊利亚》。沃尔夫的《布兰诗篇》录制过两个版本,一个是与柏林交响乐团和西蒙·拉特合作,由EMI出品;另一个是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丹尼尔·哈丁指挥合作,由DG出品。与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和肯特·纳加诺合作录制马勒的《大地之歌》。与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和皮埃尔·布列茨合作录制马勒的《少年魔角》。葛哈尔还与尼古拉斯·哈农库特合作录制了海顿的两首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巴赫的圣诞清唱剧,舒曼的《天堂与仙子》,现场演出录音《浮士德》,以及马勒的歌曲专辑。

克里斯蒂安·葛哈尔和老搭档胡伯演绎的艺术歌曲堪称典范,除了销售火爆的唱片外,葛哈尔的歌声响彻各个重要的国际音乐会舞台:伦敦的威格摩尔音乐厅(Wigmore Hall)、美国卡耐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奥地利费尔德基希的舒伯特音乐厅……近年来,葛哈尔在歌剧院也声名鹊起:2005年在法兰克福歌剧院领衔主演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引起了人们狂热的关注;在后来的演出季中,他又出演了舒伯特的歌剧《阿尔方索和埃斯特雷拉》,舒曼的清唱剧《天堂与仙子》;在2006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出演由里卡尔多·穆蒂指挥的《魔笛》中的帕帕吉诺等。此外,葛哈尔还应邀出演在维也纳剧院上演的亨策歌剧《普林茨·冯·洪伯格》(Prinz Von Homburg)中的男主角;在皇家马德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慕尼黑国家歌剧院和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饰演沃尔夫拉姆。2010—2011演出季,在慕尼黑饰演《费加罗婚礼》中的伯爵,在法兰克福歌剧院出演《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中的佩利阿斯,在图卢兹演出《唐·卡洛》中的波撒。在艺术歌曲演唱领域赢得无数荣誉的葛哈尔,在歌剧演出中同样载誉而归——被《歌剧世界》杂志评选为“2010年度最佳歌唱家”。

其实,克里斯蒂安·葛哈尔可谓是获奖专业户,这使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他高超的艺术造诣:2006年凭借舒伯特歌曲专辑《夜之歌》荣获“留声机独唱奖”;2009年被授予了著名的“德国莱茵音乐奖”(German Rheingau Musikpreis)和“BBC大奖”;2010年获得“大众传媒经典奖”(MIDEM Classical Award)中的“回声古典歌唱奖”;同年,在马勒诞辰150周年纪念音乐节上担纲独唱,其所录制的唱片《马勒专辑》获得当年“德国爱迪生经典奖”(Dutch Edison Klassiek)。

在诸多演出、唱片录制等商业活动之余,克里斯蒂安·葛哈尔还热衷于将自己所学传授给更年轻的学子:在耶鲁大学奥尔德伯勒音乐节、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德国施韦青根音乐节等诸多大师班上授课;并担任慕尼黑音乐学院名誉教授,在学院里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为初入歌唱事业的学生提供专业上的帮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克里斯蒂安·葛哈尔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关系非常密切,与指挥丹尼尔·哈丁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他们的每一次合作都能撞击出非凡的艺术火花。2012年3月6日,他们来到中国,在苏州举办了音乐会,让中国观众首次目睹这位新晋世界级声乐大师的风采。这次音乐会演出的曲目选自马勒的两部声乐套曲:《少年魔角》中的《是谁写了这首歌曲?》(Wer Hat Dies Liedchen Entdeckt?)、《莱茵的传说》(Rheinlegendchen),《吕克特之歌》中的《别在歌曲中窥视我》(Blicke Mir Nicht in Die Lieder)、《我呼吸着菩提树的馥郁芳香》(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午夜》(Um Mitternacht)、《你爱美人》(Liebst Du um Schönheit)、《我不再存在于世上》(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这场音乐会是迄今为止葛哈尔在中国的唯一一次演出,也是哈丁率领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2012中国巡演中唯一一场有葛哈尔参演的音乐会(另外三场均由德国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与乐团协作)。然而不无遗憾的是,这场音乐会的反响远逊于两天及三天后的3月8日、9日分别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由于音乐会是在苏州工业园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地点和受众群的认知度显然不及上海和北京,因而至今也未见到关于那次演出的任何评论。我们盼望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弥补这次的遗憾,期待着克里斯蒂安·葛哈尔下一次隆重来华,让国人能够亲耳聆听这位国际声乐巨星那充满艺术魅力的歌声!

猜你喜欢

克里斯蒂安马勒哈尔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空间诗人”的快乐建筑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马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全地形攀升
中国:新兴市场变革的引擎
美丽心灵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
如果雨果的哈尔威船长说了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