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多给自己一点儿颜色
——由谭维维的《给你一点颜色》引发的思考

2017-05-17

歌唱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兰花花华阴老腔

2015年底,由东方卫视创办的《中国之星》节目推出了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的《给你一点颜色》(路树军、陈忠实、谭维维词,刘洲曲),该歌曲在备受业内外受众瞩目的同时,亦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给你一点颜色》这首歌由谭维维根据作家陈忠实的《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和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干部路树军的诗《关中古歌》改编的歌词,首先突出了两个字——真诚。不论是朴实无华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女娲娘娘补了天,剩下块石头是华山”,还是质疑当下社会困境的“为什么天空变成灰色?为什么大地没有绿色?为什么人心不是红色?为什么雪山成了黑色?……”均在不经意间拉近了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并用具体的作品再一次证明摇滚乐较适宜现实生活的创作题材,从而引起同时代受众群体的集体共鸣。不知是巧合,还是共同的摇滚精神使然,该作品与其推荐人崔健2005年的专辑《给你一点颜色》同名,客观上也是对崔健摇滚精神的一种延续。

在沸沸扬扬的欢呼声中,有人甚至认为:“《给你一点颜色》的成功使华阴老腔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创新发展的典范。”①毋庸讳言,笔者对此观点基本持否定的态度。单单将华阴老腔这个“古老的戏曲剧种”披上了摇滚的“外衣”,就断然得出此乃“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创新发展的典范”的结论,似乎有些为时尚早。君不见多年前的“京剧摇滚”“XX乐坊”“XX组合”等不也是高举着“创新”“发展”“现代”的旗帜吗?时至今日,当时振臂高呼、摇旗呐喊之人还剩多少?当年的二度创作者或追随者还能寻觅到几位?其所谓“现代形式”的艺术价值还剩多少?其受众群体尚存多少?换言之,《给你一点颜色》仅仅是将华阴老腔的音乐语言和摇滚乐的形式合二为一的一次尝试、一种探索,将其上升为未来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开拓的“典范”,显然是不够理智的。如果说《给你一点颜色》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成功,那么其成功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使得脱胎于皮影戏、以豪放唱腔和惊堂木击打板凳为其鲜明标志的华阴老腔像“出土文物”一样为更多受众所知晓。

当然,为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音乐创作亦不在少数,如前不久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歌剧《小二黑结婚》(马可、乔谷等作曲,1952年)和由东方歌舞团新创作的舞剧《兰花花》(孟可、丁纪作曲,2016年)。歌剧《小二黑结婚》成功地吸取了山西民歌和“三梆一落”②的音乐素材,结构以歌曲联缀体为主,某些重点场次和唱段还广泛运用了戏曲板腔体手法。特别是其中第一场家喻户晓的大段抒情性曲目《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更是将小芹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惟妙惟肖。与歌剧《小二黑结婚》在音乐上有着一个共同之处,舞剧《兰花花》的曲作者亦将索取素材的触角伸向了民间——陕北信天游,如《兰花花》《天下黄河十八弯》等。毫无疑问,民歌《兰花花》已然成为舞剧《兰花花》的核心音乐动机,培育、发展了全剧的音乐,贯穿全剧始终,并成为该剧的结构力之一。与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交响诗《嘎达梅林》(辛沪光曲)相似的是,曲作者在全剧之首率先推出了民歌《兰花花》的派生段落,然后才逐步让民歌的原型亮相。此外,板胡的独特音色飘在乐队的上方,亦是画龙点睛地勾勒出该剧音乐的地域特色。

很显然,继2006年荣获“超女”亚军之誉后,谭维维能借此作品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除了华阴老腔散发出的泥土芬芳外,与其自身受过中规中矩的美声唱法科班训练不无关系。纵观中国流行音乐史,类似谭维维如是“跨界”的歌星不乏其人,其中以民国时期尤甚,如李香兰、白光、欧阳飞莺、云云、黄飞然等。李香兰在北京、上海期间曾相继随俄罗斯歌唱家贝特罗夫太太、贝拉·玛赛尔女士学习,在东京期间和白光同为日本女高音歌唱家三浦环女士的入室弟子。欧阳飞莺曾与云云一起举办过“欧阳飞莺云云歌唱会”,并共同演绎了《桑塔露琪亚》《鸽子》《春之声》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西洋歌曲。黄飞然曾在“上海国立音专”选修声乐,是民国时期少数几位能够用美声唱法演唱流行歌曲的“跨界”歌星之一和比较罕见的演唱中没有“娘娘腔”的男歌星,后来香港歌、影双栖明星葛兰亦在声乐演唱方面受益于他的指导。由此可见,先接受演唱的科班训练,再努力填平所谓不同“唱法”之间的沟壑,已然成为流行音乐演唱从业者的发展途径之一。衷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赛事、平台将推动流行音乐发展的重心置于“演唱技巧为音乐表现服务”,并积极鼓励跨界的演唱。

笔者之所以在此如是强调应尽早填平所谓不同“唱法”之间的沟壑,完全基于四个出发点:1.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教师基本花费在向学生传授——技巧该如何为音乐服务;2.每个歌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终极目标是希望用自己的音乐来打动听众,而非仅仅展示自己到底用了哪种技巧;3.大部分听众在欣赏声乐家表演之时都希望能够从对方的音乐中感受到美或受到启迪,而不是在琢磨演员运用了哪种技巧;4.对于一个青年歌唱演员,一旦其被划归至某一种唱法的领域,只能专注于此种唱法,“不得不”放弃寻求多元化的音乐表现手段,从而导致自己音乐表现力的“营养不良”。换言之,只要音乐能够打动人就足矣,干吗非得斤斤计较于用了何种手段?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人吃了鸡蛋,觉得口感不错,为何还要搞清楚这只鸡蛋是鸡用什么方法下的呢?如2014年“第11届全国声乐比赛”流行音乐组一等奖获得者陈鹭虹给笔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其演唱的音乐剧选曲《住在14楼的女孩》融会贯通了花腔、摇滚、爵士、音乐剧等多种唱法。尤其是她对不同唱法瞬间转换的驾驭能力,赋予其在该曲中丰富的音乐表现力。陈鹭虹的音乐表现再次验证了笔者的前述观点——“先接受演唱的科班训练,再努力填平所谓不同‘唱法’之间的沟壑”是大势所趋,并为笔者提供了一个具象的理论注脚。

还有一个问题——创作。尽管《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之星》《最美和声》等电视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然诸选秀节目暴露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创作的衰竭。不论是参与其中的曾经当红的“老人”们,还是一批渴望被关注、期待被发掘的新人们,几乎都在千篇一律地“炒冷饭”——唱老歌、翻唱口水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谭维维的这首《给你一点颜色》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吧。我们大胆地做个假设,李香兰如果未遇服部良一、陈歌辛,白光如果未遇黎锦光、陈瑞桢,欧阳飞莺如果未遇黄贻钧、李厚襄……很难想象李香兰等歌手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还能否留下足迹?同样道理,尽管谭维维的这首《给你一点颜色》已然打破了当下流行音乐舞台的沉寂和诸选秀节目给人们带来的审美疲劳,然如果没有更多“新作品”的持续跟进,或如果后续的创作未能持平或超越这首《给你一点颜色》③,那么谭维维及其团队的未来发展之路亦不容乐观。

当然,这不是谭维维一个人的问题。换句话说,这是当下整个中国流行音乐界不得不面对的无情事实。就这一点而言,笔者希望谭维维能够再“多给自己一点颜色”。同样,中国流行音乐界也应再“多给自己一点颜色”!

注 释

①杨瑞萍《土与洋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听谭维维的〈给你一点颜色〉有感》,《戏剧之家》2016年第3期(上半月)。

②其中“三梆”指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落子,即评戏。

③2016年“央视春晚”推出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朝华词,刘洲曲)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证。

猜你喜欢

兰花花华阴老腔
唱首老腔给党听
老腔新韵绕梁来
浅析华阴老腔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承
老腔唱新歌
华阴老腔的音乐形态及传承与发展研究
三年只为这《兰花花》——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兰花花》观后
华阴党建引领助脱贫
基于网络语言文本分析的全域旅游发展提升策略研究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杨俊富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