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老年合唱发展动态及其方略(下)

2017-05-17

歌唱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合唱团群体

第二种是自发性组织起来的合唱团体,由钟爱合唱艺术且希望通过参与合唱团体提高自身歌唱水平的老年人自发组织起来。这类群体一般由召集人担任团长,或由集体推荐组成团委会负责管理。通过收取少量费用,来支撑团体的日常排练及演出活动。这些热爱合唱艺术的人们一般因年轻时工作繁忙,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演唱方法,退休后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团体活动,这类合唱团员因“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而来,大凡都学习热情很高。

海南省红棉合唱团就是这种类型的合唱群体之一。该团最早是发起人麦珠丹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合唱爱好者自发组织成歌唱小群体,逐步筑巢引凤扩大影响,很快吸引了很多歌唱的爱好者加入。2011年该团正式命名为“红棉合唱团”,以民主管理、团委会指导的方式经营、发展。他们聘请旅居海口的原北京战友文工团指挥家关序为常任指挥,聘请词作家刘健全为主创。建团虽只有五年,但水平提高很快,曾携大型交响组歌《琼崖颂》巡演于海南各地和北京、重庆、沈阳等地。2013年他们把《琼崖颂》选曲唱进了中央电视台“歌声与微笑”的合唱比赛现场,取得了“周冠军”和“月冠军”的骄人成绩。短短五年的合唱征程,海南红棉合唱团先后十余次获得了文化部、中国合唱协会和在中国台湾、匈牙利等地举办的各类合唱大赛金奖。

开封市乐之声合唱团成立于2002年,现有注册团员88人,平均年龄56岁,团员均由全市各条战线上酷爱合唱艺术的人员组成,包括医生、教师、干部和企业职员等。该团组织结构严谨,管理机制健全。公众号、网络平台一应俱全,是一支追求时尚、崇尚高雅、积极进取的合唱团队。该团2011年两度荣登“央视”舞台,荣获金奖,并应邀参加“央视”音乐和戏曲频道“2012年元旦文艺晚会”演出;多次在全国性合唱比赛中获得金奖,是一支享誉中原的合唱名团。

开封市大河风女子合唱团是一支有着15年历史的合唱团体。据担任过该团指挥的李娅介绍,该团团员多是60岁左右的阿姨,她们有的既要在家照顾父母,又要照顾孙辈等,但是无论家中事务多忙,她们都会准时参与每周日的排练,有的团员都是做好家务顾不上吃饭就跑过来排练了,来到团里姐妹之间家长里短互诉衷肠,其乐融融。

总之,这类合唱团是当今中国老年合唱群体中最常见的组织类型,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它与松散型、“围团”式歌唱群体的最大不同点是:有组织、有管理、有纪律、有规划;经常参与各类合唱展演活动,既可实现“老有所乐”,又实践着“老有所学”的追求。

第三种有主管、有机制的合唱团体,由各个老干部管理局、老年大学或企事业单位工会、老年活动中心组织起来的合唱群体。这类合唱团组织严密、管理机制健全,不仅有固定排练场地和聘请的专业指挥,还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因此他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国际及国内一些大型合唱赛事及交流活动,同时还要完成所在单位的文艺演出任务,服务业余文化生活。

河南省老干部合唱团成立于1988年,现有团员122人,平均年龄62岁。合唱团秉承“我歌唱、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凝聚离退休老干部,为促进社会和谐做贡献,是河南省的优秀合唱社团之一,曾被中国合唱协会授予“全国优秀合唱团”称号。该团在全国各类比赛展演中屡获大奖,是一支知名度很高的老年合唱团。他们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水准,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常任指挥,邀请专家来团排练、授课,国内知名的聂中明、严良堃、李培智等专家都来团做过辅导。合唱团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团队有章程、团委有分工、人员和财务有制度,形成了大事集体研究决定的管理机制,保证了排练演出工作的顺利开展。合唱团还利用自身优势,老有所“为”,为社会做贡献。他们深入革命老区、军营、干休所、农村、企业慰问演出,用歌声唱响主旋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走进洛阳、开封、新乡监狱和省少管所、女子监狱、戒毒中心演出,传播正能量,起到了“帮”“教”的效果。2014年合唱团组织演出小分队走进河南省少管所,力求用艺术的感染力唤回失足少年对真善美的追求,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和人生的信心。演出现场一首首感人肺腑、优美动情的作品,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失足少年,特别是一曲《时间都去哪了》还未唱毕,台下已哭成一片……孩子们纷纷与“爷爷、奶奶”相拥,场面异常感人。此间,从孩子们的眼中透露出了幡然悔悟、向往自由的愿望。

2009年10月,该团还成功出访日本,得到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亲自批示、划拨经费,成为河南省合唱界的一项盛事。省内外的新闻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和《经济日报》《中国文艺报》《合唱通讯》《天津日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合唱音讯》《郑州晚报》及大河网、中原网、商都网、省合唱协会网,再加上河南省委老干部活动中心《活动月报》等都参与报道,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由于该团在“老有所为”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2009年12月,《经济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该团的发展历程和所做贡献,称赞该团是“年轻的老年合唱团、专业的业余合唱团、充满活力的合唱团”。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老干部合唱团,自1994年成立至今已有22年历史,现有团员278人。2008年黄河老年大学成立后,划归黄河水利委员会老干部局(副厅级)管辖,合唱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该团在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和老干部局的关怀、支持下,配置了音乐教室、排练场地、钢琴及音响器材,合唱团的训练和排练走上正轨。合唱排练、演出的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可喜成绩。合唱团秉承“老有所学、健康身心、歌颂祖国、心系黄河”的宗旨,经常深入“治黄”一线,走进学校、社区演出达百余场,在水利系统和全国及各省市的老年合唱赛事中频频获奖。他们还“把心中的黄河,黄河人的风采”唱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唱到了中央电视台,不仅为合唱团赢得了荣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老年同志的加入。该团在全国各类合唱活动中取得了众多引人注目的成绩,如1996年在“光辉的历程”全国老年合唱节比赛中获“红梅奖”和优秀组织奖;1998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来团采访,并制成16分钟的专访片,该片于当年10月20日始在“央视”一、二、四频道多次播放;2000年,在第二届“永远的辉煌——中国老年合唱节”上获银奖;2001年,在第三届“永远的辉煌——中国老年合唱节”上获六个奖项;2004年,在第六届“永远的辉煌——中国老年合唱节”上荣获金奖;2005年6月24日,他们代表水利部参加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暨抗战胜利60周年“铭记历史——大型歌会比赛”,共有国务院下属的50个部委的合唱团参加比赛,他们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深圳市群声合唱团成立于2007年,是全国知名的、准专业的老年合唱团之一。团员大都是离退休的教师、医生、企业家、演员等合唱艺术爱好者,全团现有团员80名。

这支由深圳市文化局、文化馆等各级部门大力扶持下成立的合唱团,在国家一级指挥、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合唱协会会长陈光辉的指导下,十年来,坚持严格的业务训练和考核,合唱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该团表演曲目广泛,在京歌、京韵作品的演唱方面独树一帜、风格鲜明,曾在深圳市多次举办专题音乐会,获得专家们的好评。群声合唱团曾两次获得文化部举办的“永远的辉煌——中国老年合唱节”合唱金奖第一名;多次获得全国、广东省、深圳市各种合唱比赛的金奖;2016年7月参加俄罗斯索契第九届世界合唱节,获得老年组冠军赛银奖。群声合唱团曾多次应邀前往美国、奥地利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合唱团还坚持每年深入军营、学校、工厂、社区,积极为社会各阶层举行公益演出,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江苏省无锡山禾老年合唱团是一支非职业化的合唱团体,该团自2000年成立以来,在著名指挥家聂中明、萧白先生的悉心指导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已成为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优秀老年合唱团之一。该团以“弘扬高雅音乐艺术,培养合唱艺术人才”为宗旨,以“团结、奉献、创新、争先”为团队精神,先后在无锡、南京、上海、北京、香港、澳门举办了20余场专题合唱音乐会,演唱中外合唱曲目100多首,被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评为“江苏省优秀团队”称号。这些参与合唱的老年人不光实现了自己的“老有所乐”,在坚持的同时也做到了“老有所为”,值得更多的老年合唱团借鉴和学习。

以上三个类别的合唱群体是我国合唱爱好者中最重要和庞大的群体,分别体现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三种老年生活方式。他们与成人(专业、非专业)合唱团、童声合唱团一起构成合唱大国的主体。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中国老年合唱发展方兴未艾的形势下,研究老年业余合唱艺术活动发展现状,找出老年合唱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可以对引导老年合唱沿着“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的目标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笔者经过深入调研公园松散型合唱群体发现,这类合唱群体主要存在噪音扰民和群体间争抢场地等问题。针对噪音扰民的问题,据笔者了解,全国部分公园也制定了相应措施,比如北京市景山公园为解决噪音扰民的问题,对公园内的合唱群体提出了噪音限制在90分贝以下的要求,每周进行两次检查,凡超标10次者将劝其退出公园。北京天坛公园的办法则是将内坛中的合唱团体疏导到外坛,以尽量减少对古建筑及游客的影响。杭州市湖滨公园则对公园内的合唱群体噪音扰民现象出台了相应措施,实行降噪严管并推出《文明娱乐公约》,在要求自觉遵守的同时还下发30张文明娱乐监督员证,让活动组织者、附近商家和热心市民共同监督。以上针对噪音扰民所采取的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但却挫伤了松散型合唱群体活动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解决噪音扰民的问题,还需分析噪音产生的原因及降低噪音办法的可行性,不能为了降低噪音就取消或者劝退合唱群体,这对公园内老年合唱团的发展是不利的,也是不公平的。通过调研发现,同样是用音响伴奏的公园合唱,有的公园音量就比较平稳易于接受,有的公园则乱糟糟,确有扰民之嫌。通过对比发现,凡是附近没有其他活动团体用音响设备的地方,音响音量就相对较小。而当有几支合唱或者广场舞等群体相距较近时,各个群体的音量就会都比较大。这也是群体间交叉干扰所引起的音量比拼——音量小了大家都听不清了,只能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因而产生了恶性竞争,噪音污染也相应产生了。面对这种现象,笔者建议公园管理人员进行相关规划,将需要用到音响设备的群体尽量拉开距离互不影响;如有可能,可采取错峰活动,亦可采取召集人负责制,让召集人自觉控制音量大小,否则将对召集人进行相应处罚。另外,建议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发动当地音协及合唱组织深入到当地有群体合唱活动的地方去走访、调研,了解他们的诉求,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诉求,利用音协及合唱组织的资源定期对其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如教唱新歌、提供乐谱、帮助培训发声技巧等。

在我国老年合唱群体中,有建制的老年合唱团队是体现我国老年合唱艺术水准的标杆,这类老年合唱群体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我国老年合唱艺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指导

我国的老年合唱群体大部分成员以离退休干部职工居多,他们怀着对歌唱的热爱而来,大多数人对音乐并没有太多了解,或者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基础。这种非职业的合唱团体对成员的选择也不像职业团体一样严苛,年龄层跨度较大、先天条件的优劣、所受音乐教育的差异,使得老年合唱群体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一问题,各个合唱群体需在指导教师(指挥)的帮助下,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每次排练都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化基础;要注重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合唱作品进行训练,切不可因急于展示而拔苗助长,进行不切实际的拔高;对待基础较差的队员可以采取“传帮带、结对子”的方式,以强带弱。

任何一个好的合唱团都离不开专业的指导,这其中包括指挥、声乐指导、钢琴伴奏(艺术指导)等,他们对一个合唱团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老年合唱团的组织者必须明白,要想使合唱团能够稳步地朝着高水平发展,应尽力聘请到较好的专业教师来指导训练,以使其能够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稳步提高。

2.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近些年来,我国老年合唱事业发展迅猛,老年合唱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政府的管理和投入相对滞后,导致老年合唱的发展受到限制,如缺少长期稳定的排练场地;无力、无法聘请到专业人员指导;无力承担各种展演、比赛所需的差旅、食宿费用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

(1)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自筹资金,解决部分资金缺口。老年合唱群体要自觉融入市场,应主动参与经济活动,参与商业演出。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让有实力的合唱团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亦可参与非公益性演出,获得一定的报酬,以求弥补经费不足。也可通过众筹的方式,解决合唱团发展中的经费不足问题,促进自身发展。随着合唱团实力的不断增加、商演机会的增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调动当地专业人才资源,提升专业水准。各地文化部门下属的文艺团体及音协、合唱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组织专业人员以文化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到各个老年合唱群体中,传授专业知识,组织专业训练,政府可以划拨文化志愿者专项资金予以扶植。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政策和资金的投入促进发展。各地的相关文化部门应加强对老年合唱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力度,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及老龄委于2011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及2012年下达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中的精神要求:“要促进老年人文化艺术团体建设,扶持各类老年人文化艺术团体和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文艺人才培养工作。发挥老年文化专业人才和业余爱好者的积极作用,构建一批结构合理、门类丰富、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国家财政每年拨专款支持举办全国老年文艺演出,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加强对老年文化活动的指导。”

总之,重视和发展老年文化生活,注重和关心老年的身心健康,使其能够真正地达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是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各界及老龄朋友们共同的愿景。

猜你喜欢

合唱团群体
合唱团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青蛙合唱团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红红火火合唱团红红火火的十年
难忘的合唱团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帮扶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