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17-03-24王洪庆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

王洪庆,侯 毅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王洪庆,侯 毅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首先从行业层面构建了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改进的熵值法实证研究了18个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同时发现,创新投入能力较强的航天器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药品制造业,其创新产出能力都较弱,而创新投入能力较弱的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整机制造业,其创新产出能力都较强。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的熵值法

1 引言

目前关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标评价体系方面,陈国宏等经过专家甄别、指标相关性分析和指标判别能力分析,构建了包括区域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区域技术转移能力、区域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区域技术创新支撑能力4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曾昭宁等构建了包含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技术创新环境支撑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4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二是实证研究方面,段姗等从创新投入、创新组织及创新产出3个维度构建了区域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浙江为例,对2010—2012年度全省、各设区市和各行业的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3];陈文娟等从产业投入水平、产出水平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3个层面,选取8个具体指标构建了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因子分析法对30个省市近三年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4];王敏等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数据,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创新效率三个方面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评价[5]。

从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无论是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目前多侧重于不同省市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结论也是众所周知的,即东部沿海省市技术创新能力最强、西部省市最弱、东北省市和中部省市居中,而关于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实证研究目前很少涉及。鉴于此,本文将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高技术产业18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弥补和完善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同时探讨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遵循全面性、适用性、一致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参照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分为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2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是指产业内部的企业为技术创新而投入的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一般包括人力、资金、设备三方面的投入,可用以下8项具体指标来衡量: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用行业内研发人员占该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表示,反映的是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科研机构密度,用行业内企业办科研机构数占该行业内企业数的比重表示,反映的是该行业研发的普遍性情况,同时也综合地反映了该行业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情况;R&D经费投入强度,用行业R&D经费总投入占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表示,反映的是企业为技术创新而进行的研发资金投入情况;新产品开发投入强度,用行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总支出占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表示,新产品开发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则是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重要保证;研发经费内部总支出中仪器设备所占比重,反映的是企业为技术创新在创新设备上的投入;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内部总支出,反映了研发人员人均研发资金投入强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率,用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经费的比重表示,反映整个产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技改投资完成率,用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表示,反映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资金投入的力度。这些指标能够比较全面、科学地反映高技术产业为创新而投入的资源强度。

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是创新资源投入的产出效果,体现了技术创新活动的收益和规模水平,可用以下8项具体指标来衡量:人均有效发明专利数和人均专利申请数,两者反映了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普遍程度以及产业在技术创新科研产出上的效果;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一个产业在产品方面的创新情况,衡量新产品生产能力的状况,新产品销售收入率越高,则表明该产业创新效益越好;出口交货值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反映的是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倾向,体现了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大小;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了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体现了产业创新效益的高低;高技术产业的盈利能力,用营业利润率表示,是高技术产业销售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反映了产业的盈利能力,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强;研发产出效率,用单位研发投入带来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表示,反映的是研发资金投入的技术创新转化能力。新产品开发产出效率,用单位新产品开发投入带来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表示,反映的是新产品开发资金的转化效果。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统计范围,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产业部门。本文所采用的是五大高技术产业中18个细分行业2013年的截面数据,数据均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4》。

3.2 计算方法说明

(1)确定权重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是由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给出的,因此根据选取专家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而客观赋权法是从指标的统计性质上来考虑,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不需征求专家的意见,克服了主观赋权法的种种缺陷,因此,较主观赋权法更适用于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问题。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改进的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6]。

①数据的标准化:

③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④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对于给定的j,xij的差异性越小,则ej越大,当xij全部相等时,ej=emax=1,此时对于方案的比较,指标毫无作用,当各方案的指标相差越大时,ej越小,该项指标对于方案比较所起的作用越大,定义差异性系数gj=1-ej,则当gj越大时,指标越重要。

⑤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利用熵值法估算各指标的权重,其本质是利用该指标信息的价值系数来计算,其价值系数越高,对评价的重要性就越大,或称权重越大,对评价结果的贡献越大。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

⑥计算各行业的综合得分vi:

3.3 计算结果

各项指标的熵值、差异性系数和权重见表2,各行业的得分见表3。

表2 各项指标的熵值、差异性系数和权重

3.4 结果分析

(1)不同行业创新投入能力分析。由表3可知,在所选的18个高技术行业中,创新投入能力得分前5名的行业是航天器制造业、飞机制造业、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药品制造业。数据表明,2013年航天器制造业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为19.12%、R&D经费投入强度为27.33%、新产品开发投入强度为17.49%、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内部总支出为51.95万元,这4项创新能力投入指标在18个行业中都是最高,研发机构密度为55.56%,在18个行业中排第三。2013年飞机制造业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为15.69%、研发机构密度为84.55%、R&D经费投入强度为9.12%、新产品开发投入强度为7.71%、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内部总支出为34.15万元、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率为103.53%,这6项创新能力投入指标在18个行业中均排第二,技改投资完成率为43.82%,在18个行业中最高。因此从大的产业来看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创新投入能力最强,具有绝对的优势。

创新投入能力得分后5名的行业是电子元件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得分最低的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2013年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为3.7%、研发机构密度为28.47%、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7%、新产品开发投入强度为1.27%、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内部总支出为14.93万元、研发经费内部总支出中仪器设备所占比重为3.97%、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率为0.01%、技改投资完成率为0.62%,这8项创新能力投入指标在18个行业中均排在倒数前三名。这5个细分行业中有4个属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因此从大的产业来看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投入能力最弱,与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创新投入能力相差甚远,具有绝对的劣势。其他行业的创新投入能力处于中间水平。

表3 各行业的得分及排名

续表3

(2)不同行业创新产出能力分析。创新产出能力得分前5名的行业是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计算机整机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和视听设备制造业。数据表明,2013年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47.41%、出口交货值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6.89%、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94.98%、研发产出效率为61.55%、新产品开发产出效率为37.33%,这5项指标在18个行业中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创新产出能力得分后5名的行业是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飞机制造业、航天器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和电子元件制造业。2013年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0.17%、研发产出效率为7.33%、新产品开发产出效率4.75%、高技术产业盈利能力为6.05%,这4项指标在18个行业中都处在绝对的劣势。其他行业的创新产出能力处于中间水平。

(3)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总得分前5名的行业是航天器制造业、飞机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整机制造业。总得分后5名的行业是中成药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相同行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比较分析。由表3可以发现,不少行业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两方面来看,并不是每一方面的能力都强,总是有些方面强有些方面弱。如创新投入能力较强的航天器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药品制造业,其创新产出能力都较弱,原因主要在于其创新转化能力较弱;而创新投入能力较弱的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整机制造业,其创新产出能力都较强,原因在于其创新转化能力较强。

4 政策建议

(1)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2)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跨国高技术企业。在提升高技术产业研发能力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降低内部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沙文兵的研究表明,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会产生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并由此推动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7]。因此要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跨国高技术企业,特别是在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通过竞争效应、示范效应、人力资本流动效应、联系效应等促进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强度。彭建平等的研究表明,R&D对中国自主创新产出弹性较大[8]。一直以来研发投入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研发投入强度均相对较低,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制造业等研发投入强度明显偏低,增加研发投入将会较快地促进中国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4》数据表明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仅有6.01%,美国为39.07%,日本为31.29%,德国为18.05%,因此研发投入强度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4)提高技术创新的转化能力和研发效率。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最强,但其创新产出能力较弱。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为科技的发展和高端人才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长远来看,航空航天产业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必须也要注重其商业化和经济效益,迫使企业重视和提高创新转化能力和研发效率。

(5)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自主研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而实现的再创新。由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难度更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一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尤其在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的关键技术上。因此,在提高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当继续坚持和深化推动自主创新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摆在重要位置。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为此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构建鼓励创新、尊重首创的文化氛围,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要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6)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典型的“公共采购”。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曾采取政府采购这种方式来培育和支持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立法和各种配套政策的实施,强化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功能。郑琼洁研究表明,将更多的企业技术创新列入政府购买目录中,提高政府购买的比例,会激励企业技术创新[9]。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阶段,通过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其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1]陈国宏,肖细凤,李美娟.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识别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67-71.

[2]曾昭宁,樊雯.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0.

[3]段姗,蒋泰维,张洁音,王镓利.区域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评价研究:浙江省11个设区市及各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5):85-96.

[4]陈文娟,任泽中,金丽馥.基于面板数据的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5):56-59.

[5]王敏,辜胜阻.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5(3):67-73.

[6]王洪庆.我国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变化趋势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4):3-12.

[7]沙文兵.技术差距、FDI知识溢出与内资企业创新能力: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J].经济经纬,2013(3):58-62.

[8]彭建平,李永苍.FDI存量、R&D存量与自主创新:基于省际动态面板GMM估计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4(1):79-83.

[9]郑琼洁.政府科技激励与技术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6):16-21.

(责任编辑 沈蓉)

Evaluation Stud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China

Wang Hongqing,Hou Y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 450046,China)

Firstly,it builds the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on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different High-tech industry.Then the improved entropy method is used to research empirically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18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es.Meanwhile,it is found that the stronger the innovation input ability of industries such as manufacture of spacecrafts,manufacture of airplanes,manufacture of chemical medicine and manufacture of biological medicine is,the weaker productive capacity is.But the weaker industries such as manufacture of computer components and parts and manufacture of entire computer has stronger innovative inductive ability.Finally,the concerning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High-tech industry;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city;Index system of evaluation; Improved entropy method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工贸易、劳动力流动与城乡差距对收入差距影响的机制研究”(12BJL025)。

2016-04-15

王洪庆(1974-),男,河南焦作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产业经济。

F062.9

A

猜你喜欢

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