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创新绩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十五年述评与展望

2017-03-24杨若愚姬晴晴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企业

郑 烨,杨若愚,姬晴晴

(1.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2.西北工业大学MPA教育中心,陕西 西安 710072;3.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4.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企业创新绩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十五年述评与展望

郑 烨1,2,杨若愚3,姬晴晴4

(1.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2.西北工业大学MPA教育中心,陕西 西安 710072;3.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4.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本文以WOS和CSSCI刊载的研究文献为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外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知识基础与热点、内涵与测量方式、影响因素等展开深入探讨。结果表明:①十五年来,企业创新绩效研究持续升温,其知识基础是以资源基础观和能力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及企业竞争的相关理论,并且研究热点主要是基于技术创新理论,从不同视角探索了创新绩效的一系列前因变量,并展开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②现有企业创新绩效测量主要包括结果类指标和强调过程的结果类指标两大类,而大多忽视了企业非研发创新过程指标;③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划分为环境、结构、组织和个体四个层面,前两者是基于组织外部,后两者是基于组织内部,也是当前探讨影响因素的重要视角。基于此,总结分析了现有研究不足,并明确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企业创新绩效;知识基础;内涵与测量;影响因素;文献计量分析

在创新管理研究领域中,企业创新绩效议题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学者们的热切关注,目前围绕企业创新绩效议题已经产生了一大批丰富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仔细梳理现有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究竟何谓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创新绩效内核应包含哪些内容?目前学界仍然莫衷一是,也缺乏相关研究对其进行深入梳理。此外,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包含哪些方面?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知识基础和当前热点主题有哪些?这些问题目前都未得到解答,因而有必要对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细致剖析,围绕企业创新绩效这一议题厘清上述提到的相关问题,这对丰富和拓展现有的企业创新绩效理论势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通过对2000—2015年国外SSCI/SCI-E数据库和国内CSSCI数据库刊载的企业创新绩效研究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梳理,以把握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热点主题及企业创新绩效的内涵和测量方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探讨,旨在为今后研究企业创新绩效理论及相关议题提供理论参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现有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梳理,国外文献主要来自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的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该数据库更新及时,是ISI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共包含8000多种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经过同行专家评审的高质量期刊,在此基础上选取了WOS核心数据库下的SSCI、SCI-E期刊库。在检索过程中,以“firm innovation performance”OR“corporate innovation performance”OR“company innovation performance”OR“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为检索主题词,年限设为2000—2015年,文献检索类型设定为期刊论文(article),经过数据筛选和清晰,排除不相关的研究文献,最终得到216条英文文献。另一方面,主要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获取相关的中文文献,当前CSSCI数据库是国内学界所认可的人文社科领域论文质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数据库,以“企业创新绩效”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设置年限为2000—2015年,最终共检索到191篇中文研究论文。本研究针对提取的407篇核心期刊文献展开计量分析,采用CitespaceIII软件对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和热点主题等展开探讨,以把握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特点、脉络与规律等。

1.2 研究方法与现状概览

文献计量分析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研究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等,进而探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主流工具之一是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教授开发研制的CiteSpace软件,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该软件能够挖掘和探索某领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并绘制出相应的科学知识图谱[1]。在文献计量分析之前,首先通过年度发文数量分析对2000—2015年国内外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有一大致了解,其中:柱状图分别代表当年中英文论文的发文数量,折线图分别代表各自占全部年份(16年)发文总量的百分比。从图1可以看出,中英文论文数量整体上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学者们研究持续升温并在近三年达到高峰期。具体而言,英文论文数量在2013年前均低于25篇,2013年急增到33篇,于2015年达到55篇的峰值。中文论文数量在2013年达到43篇的峰值,2014年小幅回落后在2015年攀升至42篇。此外明显看出,2012年以后国内研究文献数量比重开始超越国外比重,这和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着重强调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密切相关。而2015年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再次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和主导地位,也使得国内学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

图1 国内外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发展趋势(2000—2015年)

2 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知识基础与热点

2.1 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知识基础

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最早源于国外的经典理论和研究文献,而后国内学者逐渐将其引入到中国情境,并结合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对其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因此对企业创新绩效知识基础的梳理主要是围绕国外经典理论和重要参考文献展开论述。通常认为,知识基础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科领域前沿的本质,它是科学文献中的引文和共引轨迹,具有相对稳定性,有助于明确和预测研究前沿及动态趋势[1]。本研究借助科学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Ⅲ绘制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知识基础的科学知识图谱,结果如图2所示。在图2中,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共被引文献网络共含有50个节点、16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1331,图中圆圈代表该领域研究的某篇高被引文献节点,圆圈越大,表明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高。根据图2中的高共被引文献被引次数的降序排列,进一步筛选和整理出了排名前十的文献基本信息,具体包括文献的被引频次、中心度、文献篇名、作者及发表时间等信息,以探索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知识基础和脉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Schumpeter J.A.(熊彼特)教授于1934年出版(以1912年德文修订本为依据的英译本,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开启了“创新理论”研究的大门,他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并突出“变动”和“发展”以及企业家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起,一

图2 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知识基础图谱(2000—2015年)

批学者开始关注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研究。资源基础观理论认为,企业若能拥有稀缺的、有价值的、不可替代和不可模仿的资源,便能为其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进而获得超额报酬(Barney,1991)。而能力理论则认为仅有资源是不够的,资源本身的静态性要求企业开发动态性能力来对市场的波动性做出回应(Teece,1986;Teece,1997)。20世纪90年代,以Damanpour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系统探讨组织创新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Damanpour认为组织创新应含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这两类创新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被许多学者验证,而且Damanpour研究文献的中心度值最高,这也反映出其在企业创新及企业创新绩效研究领域的重要影响力。另外,在前十篇高共被引文献中,Jaworski和Kohli基于以往企业竞争的相关理论研究,从产业竞争激烈程度、是否有价格战特征、竞争对手强弱等方面探讨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总之,企业创新绩效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反映出以资源基础观和能力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及企业竞争的相关理论是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重要和主流理论,也是企业创新绩效前因变量提出的理论依据,为当前和今后学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表1 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高共被引英文文献(前10篇)统计

2.2 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热点主题

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可以用来确定创新绩效研究的热点领域和重要主题。将检索到的406篇2000—2015年国内外文献导入CiteSpaceⅢ中,将Node Type设为Keywords,进而绘制出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国内外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以寻找其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见图3。

图3 国内外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热点主题知识图谱(2000—2015年)

根据图3中关键词节点的词频数量以及软件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国外研究企业创新绩效的视角主要是围绕产业创新(25次)、技术创新(12次)、合作创新(12次)、绿色创新(6次)绩效等展开;企业创新绩效的前因变量主要包括创新投资(7次)、创新战略(5次)、公司创业(5次)、创新网络(4次)、创新能力(3次)等;研究对象则涵盖生物技术企业(11次)、能源技术企业(3次)等。而国内围绕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是围绕企业吸收能力(15次)、创新网络结构(7次)、组织学习(5次)等视角展开,并且更侧重技术创新绩效(5次)层面,研究方法则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5次)探索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此外对集群企业(8次)和产业集群(6次)的研究是当前关注的热点。从整体上看,国内文献对企业创新绩效前因变量的研究视角主要是创新网络,具体包括网络结构(7次)、网络能力(5次)、网络关系嵌入(4次)、联盟网络(2次)等维度,此外研发投入(4次)、企业家团队(3次)、双元创新模式(2次)等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的研究也是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总之,当前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热点主题主要是基于技术创新绩效,从不同视角探索创新绩效的前因变量(影响因素)并展开丰富的论证。

3 企业创新绩效的内涵界定与测量方式

3.1 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内涵

由于学界对绩效界定的视角不一,加之创新的内涵丰富,因而学者们对创新绩效的定义并未达成共识。组织管理学派认为狭义的创新绩效强调组织的创新水平及创新结果;广义的创新绩效则强调创新过程中的结果绩效如企业的实际产出和服务[2]。现有研究大多将创新绩效理解为“技术创新绩效”或“研发创新绩效”,因而将创新绩效的维度概括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Prajogo和Ahme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及功能不同,将创新绩效分为三个维度:产品创新应用成果、产品和服务创新种类、成本及变革的速度[3]。Alegre和Chiva从新市场的开拓程度、市场份额、产品替代性等方面对创新绩效进行测量[4]。Kim等从产品获利能力、产品对客户的需求响应、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四个方面来衡量产品创新的市场绩效[5]。

以往的创新研究通常把研发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但却在实践上忽视了许多广大中小企业所进行的并非基于研发的其他创新活动,如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6]。Christian认为非研发创新包括团队工作、外部知识搜索、人力资源管理等创新管理工具[7]。Andres认为技术预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的利用和员工培训等方面都是非研发创新[8]。因此,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有学者将企业创新绩效界定为既包括研发创新绩效也包括非研发创新绩效。

3.2 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方式

通过对2000—2015年国内外企业创新绩效研究文献中所引用的高被引文献进行二次检索以及被引频次高低排序,从中各抽取国内外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文献,进而了解当前国内外学者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具体测量方式及测量指标等内容,梳理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国外学者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分为采用一手数据及采用二手数据(如专利面板数据、行业通讯录数据库),测量指标主要包括:结果类指标(专利数、资产/销售/股权收益率、新产品/新服务、市场份额等)、强调过程的结果类指标(生产流程的重大变革、整体盈利能力、劳动生产率等)两类,大多数学者参考第一类指标。国内的指标选取也主要包括结果类指标(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专利数、市场份额等)和强调过程的结果类指标(管理创新、信息获取、流程创新等)。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现有的大多数研究将创新绩效理解为“技术创新绩效”或“研发创新绩效”,而较少考察企业非研发活动创新方面的绩效。由于国内外企业创新文化和影响因素等存在差异,所以不能照搬国外的研究结果,应结合国内情景对企业创新绩效测量指标进行选取。钱锡红等指出了以往采用专利测量创新绩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测量的客观依据,提出应从产品、技术、流程、市场等方面来综合反映企业创新绩效,目前其文献在国内相关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认可度也较高[9]。而在最新的国外研究中,Jiao等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四个方面测量创新绩效[10]。上述两篇文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企业创新绩效应主要包括研发技术创新部分,以及很多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非研发创新部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企业创新绩效界定与测量概括为,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过程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一系列企业研发创新和非研发创新活动的结果表现。

表2 国内外企业创新绩效经典文献测量指标归纳(各取前10)

续表2

4 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层面:

(1)环境层面因素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市场环境,具体表现为行业的竞争和垄断程度(李玲,2014)、进出口贸易(Harris和Li,2011;Long和Raff等,2011)、市场化进程(Jefferson和Bai等,2006;戴魁早、刘有金,2013),以及政府政策(Mohammad,2015)等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其中政府政策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主题。比如张玉臣、吕宪鹏的研究表明,政府的税收与补贴政策对初创企业的创新绩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政策的促进作用开始减弱[12]。

(2)结构层面因素是指企业与外部的个人或组织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包括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买方、政府机构、中介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从研究热度来看,结构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具体包括企业社会网络(王长峰,2011)、政治关联(Wu,2011;杨战胜等,2014)、创新联盟/网络(Lavie、Pamela等,2012;赵良杰、宋波,2015)等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比如Yamakawa 和Yang(2011)研究发现,企业参加的探索型合作联盟的数量显著影响到企业创新绩效。此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政治关联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可能是显著正相关,也可能是显著负相关,也可能是倒U型关系[13]。

(3)组织层面因素强调企业自身及其内部的重要因素,比如企业规模、企业文化、组织学习、组织能力、战略管理等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其中组织学习、组织能力和战略管理等是目前重要研究领域。比如,马艳艳等对企业跨组织研发合作广度和深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14];范志刚等探讨了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柔性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15]。

(4)个体层面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企业家(Phillip,2008;吴俊杰等,2014)、高管团队(Michael,2010;王雪莉等,2013)及研发人员(Janssen,2010;李永周等,2014)等的个体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于海云等认为,企业家信心作为调节变量能够显著削弱由于资源匮乏和技术能力低下对创新绩效带来的消极影响[16]。李永周和黄薇等的研究结果指出,工作嵌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创新能力通过工作联结与工作牺牲在中间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5 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梳理,从中把握了目前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现状和特点等信息,同时,也可以看出现有研究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足:第一,究竟“何谓企业创新绩效”,目前仍未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目前学者经常将“企业绩效”“企业经营绩效”“技术创新绩效”等与“企业创新绩效”概念与测量混为一谈,并且还未看到有研究文献对企业创新绩效等相关概念和测量问题进行专门性的研究;第二,现有研究文献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更多是集中在技术创新绩效指标方面而忽视了非研发创新,尽管最新的研究成果中有学者将非研发创新纳入到企业创新绩效中去,但是目前仅局限于理论探讨,而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第三,现有研究文献中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更多是企业组织内部,而缺乏对政府行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方面的考察,事实上政府是企业外部所面临的最有影响力、最为复杂的影响要素,目前很少有学者对不同类型的政府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重点关注两方面:①厘定企业创新绩效的内涵与测量,辨别其与企业经营绩效、技术创新绩效等的异同,尤其是能够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反映各种类型企业的创新绩效,同时重点关注企业的非研发创新过程及绩效并展开大量的实证研究探讨影响机理;②尝试引入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政府规制理论等,围绕政府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展开研究。现有相关研究已经表明,政府作为重要的外力可以推动或抑制企业创新过程,目前学界已萌生政府与市场“双元理论”来揭示政府与市场两股力量同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尤其是当前情境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的理论论断,这为今后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视角,探讨企业创新绩效议题指明了方向。

[1]郑烨.基于引文分析的国外创新驱动研究的知识图谱[J].科技管理研究,2014(21):7-13.

[2]侯二秀,郝唯汀.组织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企业研究,2012(18):7-9.

[3]PRAJOGO D,AHMED P K.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stimulus,innovation capacity,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J].R&D management,2006,36(5):499-515.

[4]ALEGRE J,CHIVA R.Assess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on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test[J].The innovation,2008,28(6):315-326.

[5]KIM R D,MENOR L J.The process management triangl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rocess trade-offst[J].Journal of operational management,2012,32(5):1015-1034.

[6]郑刚,刘仿,徐峰,等.非研发创新:被忽视的中小企业创新另一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1):140-146.

[7]KIRNER E,KINKEL S,JAEGER A.Innovation path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low-technology firm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German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9,38(3):447-458.

[8]HERVAS-OLIVER J L,ALBORS GL,GIL-PE-CHUAN I.Making sense of innovation by R&D and non-R&D innovators in low technology contexts:a forgotten lesson for policy makers[J].Technovation,2011,31(9):427-446.

[9]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管理世界,2010(5):118-129.

[10]JIAO H,CHUN K K,CUI Y.Legal environment,government effectiveness and firms’ innovation in China: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ownership[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15,96(1):15-24.

[12]张玉臣,吕宪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12):58-65.

[13]谢言,高山行,江旭.外部社会联系能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一项基于知识创造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5):777-784.

[14]马艳艳,刘凤朝,姜滨滨,王元地.企业跨组织研发合作广度和深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J].科研管理,2014(6):33-40.

[15]范志刚,吴晓波.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柔性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4(1):1-8.

[16]于海云,赵增耀,李晓钟.民营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企业家信心的研究视角[J].科研管理,2013(9):97-104.

(责任编辑 沈蓉)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from 2000 to 2015

Zheng Ye1,2,Yang Ruoyu3,Ji Qingqing4

(1.School of Humanities,Economics and Law,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2,China;2.Education Center of MPA,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2,China;3.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4.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With research literature published on WOS and CSSCI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paper adopts the bibliometrics method to deeply probe into the knowledge base,hot topics,connotation,measurement method,influencing factor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①Over the past fifteen years,researches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gaining constant popularity.Its knowledge base consist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ies represented by resource-based view and ability and relevant theories about enterprise competition.Besides,the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xplores a series of antecedent variables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carries out ric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es.②Current indexes to measure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mainly include result indexes and result indexes focused on the process,but most researches ignore indexes of enterprises in the non-R&D process.③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inclu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structural factors,organizational factors and individual factors.The former two are based on the external part of an organization.The latter two are based on the internal part of an organization and form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for researchers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t present.On this basis,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deficiencies of current researches and clearly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Knowledge base;Connotation and measurement;Influence factor;Bibliometrics analysis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技创新支撑研究”(13JZD015),陕西省软科学重点项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省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2013KRZ02)、“陕西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监测与考评体系研究”(2014KRZ08)。

2016-08-22

郑烨(1986-),男,新疆阿克苏人,博士,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助理教授,MPA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绩效管理与政府创新科技政策与管理。

F273.1

A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企业
企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企业
企业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