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知识在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中的调节作用
——基于信息通信产业的实证研究

2017-03-24曾剑秋沈孟茹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调节作用外向内向

董 豪,曾剑秋,沈孟茹,

(1.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2.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 100044)

隐性知识在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中的调节作用
——基于信息通信产业的实证研究

董 豪1,曾剑秋1,沈孟茹2,ZulfiqarHussainPathan1

(1.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2.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 100044)

论文基于信息通信产业的调查数据探讨了隐性知识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向与外向开放式创新均对创新绩效起到正向影响作用;组织的隐性知识在两种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均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根据实证结果,建议企业从外部获取创意的同时积极通过授权等途径将技术、专利外部商业化,并注重隐性知识的获取与积累,从而放大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及建议同样适用于其他知识密集型产业。

隐性知识;开放式创新;创新绩效;调节作用

1 引言

创新管理领域的一个中心论题是如何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组织竞争力[1]。开放式创新体现了创新管理从点向面,从一维向多维发展的趋势,它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组织的交互作用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2]。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作为组织之间交互的主要内容,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对技术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开放式创新基于组织交互学习,知识共享的观点,将创新视为创新网络中各创新主体间的知识管理及流动的分布式创新过程[3],属于创新管理领域的前沿课题,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尚有欠缺。

现有关于隐性知识、开放式创新的文献多从隐性知识的学习模式、隐性知识的分类与评测、开放式创新的模式、开放度的测量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4]、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5]等方面展开研究。学界一致认为内向开放式创新对组织创新绩效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对于外向开放式创新与组织创新绩效的关系说法不一。隐性知识获取是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深层基础,它通过一定方式影响着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6],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基本观点,但是具体分析组织隐性知识水平在内向开放式创新与外向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所起调节作用的研究尚且没有。

现有的实证研究往往以区域性企业为样本,或者以部分上市公司为样本来研究相关理论,但是鲜有文献从产业的视角研究知识在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作用。知识在不同产业创新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而信息通信产业属于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在推动创新发展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例研究隐性知识在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间的调节作用,更具有代表性。

本文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方法,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例研究隐性知识在内向与外向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从隐性知识的视角探讨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丰富了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内容;在实践中为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以及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积累给予理论指导,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

2 理论评述与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以开放式创新与隐性知识为理论基础,探讨提升组织创新绩效的问题。Chesbrough提出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后进一步将其分为内向开放式创新与外向开放式创新:内向开放式创新是企业通过与外部组织建立联系并持续系统地将外部有价值、有创意的技术学习并且吸收为自己所用的策略;而外向开放式创新侧重对企业内部的技术与创意进行外部开发利用[7]。现有关于两种开放式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向开放式创新,而对于外向开放式创新的关注相对较少,可能是因为大多中小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实施外向开放式创新战略相对比较困难。隐性知识是指那些存在于人的大脑里的经验性知识,往往不能用语言来解释,而它的学习方式一般是领悟和强化练习。对于组织而言,隐性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的能力影响组织的创新绩效,其作用机理存在于隐性知识对创新发展的传导绩效中。

2.1 内向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内向开放式创新是指从组织外部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吸收有创意、有价值的技术专利。许多学者从外部创新源搜索的宽度与深度方面论证了内向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并且一致认为内向开放式创新对组织创新绩效起积极的影响作用。Köhler等的研究认为外部创新源搜索对于产品创新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8]。Grimpe等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当外部知识进入组织内并且被消化吸收的时候就会对创新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9]。现有研究认为内向开放式创新吸纳外部创意、利用外部新技术,可以加快组织的创新速度;通过与外部组织共同开发分担风险还能提高创新效率。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1:内向开放式创新对组织创新绩效起正向影响作用。

2.2 外向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外向开放式创新是组织将内部的专利或者技术以非股权战略联盟、提供技术服务或者销售技术授权的方式给外部组织进行商业开发[13]。目前围绕内向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已经全面展开,而外向开放式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就外向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存在着分歧。有些学者认为外向开放式创新由于向组织外部输出技术专利而降低了技术的独占性,也有可能引起内部技术知识的泄露,因而对创新绩效起负向的影响作用[10];也有相关研究证明外向开放式创新对组织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11-12]。综上,大部分学者认为:外向开放式创新通过技术转让或者授权获得收入回报;可以使组织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前沿技术开发,从而保持技术领先地位;通过扩大技术影响力进而提高组织的声誉[13];可以优化组织在创新网络中的占位优势。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外向开放式创新对组织的创新绩效起正向的影响作用。

2.3 隐性知识、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

Polanvi依据可表达、可转移程度把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者符号表述的,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而来的经验及技巧。隐性知识从提出以来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已经积累了跨越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隐性知识的内涵、隐性知识的分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知识的作用及评测等[14]。在隐性知识对技术创新影响作用的相关研究中,普遍认为隐性知识能够提升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Xiaohong Zhang等以知识密集型组织为样本,研究隐性知识分享在员工关系中的影响作用得到以下结论,组织的隐性知识分享有助于改善员工关系、提升员工创新积极性从而促进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提升[15]。Maria Teresa的观点认为ICT技术有助于组织隐性知识积累,而隐性知识对企业的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16]。Mascitelli在隐性知识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研究中通过简单化概念模型论证了隐性知识对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作用[17]。国内学者围绕隐性知识与创新绩效也做了大量研究:吴晓波、高忠仕、魏仕杰以密集型产业企业样本为数据来源,运用结构方程实证分析得出隐性知识显性化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18]。范钧、郭立强、聂津君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得出组织的隐性知识获取对网络动作、配置能力与突破性创新绩效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19]。根据已有研究,大多学者认为组织隐性知识对创新绩效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认为隐性知识作为组织知识水平的一种度量,在某种程度上对组织的开放式创新过程起着强化或者弱化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3:组织隐性知识水平越高,内向开放式创新过程越能提升组织的创新绩效,即组织隐性知识在内向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中起正向调节作用;H4:组织隐性知识水平越高,外向开放式创新过程越能提升组织的创新绩效,即组织隐性知识在外向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2.4 理论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文献评述及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组织隐性知识、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此模型中自变量为内向开放式创新与外向开放式创新,因变量为创新绩效,调节变量为组织隐性知识,如图1所示。

图1 隐性知识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概念模型

3 隐性知识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

3.1 变量测量与数据来源

隐性知识、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的测量基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量表整合而成:隐性知识的测量参考Nonaka(1991)、Kogut(1995)等开发的量表,综合考虑隐性知识水平测量的简易性与可操作性,最终形成4个测量问项;开放式创新的测度指标参考了Chesbrough及其后续研究者和国内学者盛济川、吉敏的研究成果,最终形成内向开放式创新的4个测量问项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的3个测量问项;创新绩效的测度指标很多,但是本文针对开放式创新绩效开展探讨,蔡宁、闫春等学者根据指标的可量化程度将其分为财务创新绩效与战略创新绩效,本文主要借鉴此量表列出7个测量问项。通过小范围试验后对回收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得到了隐性知识、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的18个题项,最终经过5位专家修订语意表达形成最终量表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与测量指标

问卷以李克特7级量表形式设计(其中1=完全不认同,7=完全认同),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向相关的信息通信企业,主要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华为、中兴等)、通信服务运营企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阿里通信、蜗牛移动等)、互联网企业(腾讯、优酷、58同城等)、第三方软件外包企业(如用友、金山等)、第三方通信工程服务企业(如中通服、北京东宏天科技有限公司等)发放共计167份问卷,回收158份(其中有9个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出差,没有能完成问卷的填写工作),最终有效问卷为138份,问卷回收率为94.6%,有效率为82.6%。

3.2 数据整理与分析

(1)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分析。为了提高研究所用的数据质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论文采用学术界常用的Cronbach Alpha值,也就是内部一致性的α系数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通常α值大于0.7,表明各题项具有内部一致性。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隐性知识、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的α值分别为0.863、0.878、0.784、0.911,均大于0.7,说明各变量的题项设置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如表2所示。

表2 各变量的信度分析结果

效度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论文首先对数据进行KMO测度及Bartlett球度检验,然后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统计经验,KMO值大于0.9说明数据很适合,0.8~0.9说明数据较适合,0.7~0.8说明数据适合而小于0.7说明数据不适合。结果显示,各个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7,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测量问项均分布于同一因子,且因子载荷都大于0.5,说明量表的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较好,如表3所示。

表3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续表3

(2)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本研究最终得到的138份问卷来自于五类信息通信企业,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企业34个,占24.6%;通信服务运营企业9个,占6.5%;互联网企业26个,占18.8%;第三方软件外包企业46个,占33.3%;第三方通信工程服务企业23个,占16.7%。按照企业性质分,其中国有企业32个样本,占23.2%;合资企业41个样本,占29.7%;民营企业65个样本,占47.1%,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5显示了四个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分析表明,隐性知识、内向开放式创新、外向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均呈正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1,内向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呈现相对较强的正相关性,且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0.443、p<0.001)。假设1、2得到初步支持,适合进一步做回归检验。

表5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p<0.001(双尾检验),**表示显著性水平p<0.01(双尾检验)。

3.3 隐性知识的调节作用分析

为了分析隐性知识水平在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中的调节作用,论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结果表示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或者共线性影响较小(VIF<10),然后对其做多元调节回归分析。论文以企业类别和企业性质作为控制变量,内向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开放式创新为自变量,创新绩效为因变量,组织隐性知识水平为调节变量作回归模型。模型1的解释变量为企业类别、企业性质,以验证企业类别和企业性质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2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变量内向开放式创新与外向开放式创新,进一步验证H1和H2。模型3加入组织隐性知识水平与内向开放式创新的交互项以验证组织隐性知识水平在内向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即验证H3。模型4增加组织隐性知识水平与外向开放式创新的交互项,以验证H4(见表6)。

从模型1可以看出,控制变量解释了创新绩效总体方差的27.3%,说明企业的类别与企业性质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作用,实事上信息通信产业中国有企业一般为大型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与人才优势,其创新绩效会更高;企业类别对创新绩效也有显著性影响,例如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由于其技术密集度较高,所以相对于其他类别的企业创新绩效会更好。

表6 隐性知识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p<0.001(双尾检验)、**表示p<0.01、*表示p<0.05,+表示p<0.1,被解释变量为创新绩效;N=138。

从模型2可以看出:①内向开放式创新与外向开放式创新均对创新绩效起到正向的影响作用,进一步验证了H1和H2的正确性;②内向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大于外向开放式创新,且更具有统计显著性(β=0.465,p<0.001;β=0.324,p<0.01)。

从模型3可以看到,组织隐性知识水平与内向开放式创新的乘积项系数为正且具有较好的显著性水平(β=0.513,p<0.001),说明组织的隐性知识水平在内向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就是说组织隐性知识水平越高,内向开放式创新越能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即H3通过验证。

从模型4可以看到,组织隐性知识水平与外向开放式创新的乘积项系数为正且在p<0.05的水平上显著异于0(β=0.513,p<0.001),表明组织的隐性知识水平在外向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就是说组织隐性知识水平越高,外向开放式创新越能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与预期相符,即H4通过验证。

4 结论与启示

主要结论:①信息通信产业中企业类别与企业性质对创新绩效有明显的影响作用;②内向与外向开放式创新均对创新绩效起到正向影响作用,但是内向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③组织的隐性知识水平在两种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中都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但是隐性知识水平在内向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调节作用更加明显。

实践启示:一方面,内向和外向开放式创新均对企业的创新绩效起正向影响作用。目前很多企业忽略了外向开放式创新的作用,所以本文建议企业通过技术联盟、知识产权购买、众包等模式从外部组织获取技术、专利、创意的同时,应积极将内部有价值、有创意的成果外部商业化,既可以通过专利授权获取收入,又可以将更多的财力与人力投入到新的技术开发中,从而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另一方面,组织的隐性知识水平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所以为了扩大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企业应该注重组织隐性知识的积累,强化隐性知识吸收、转化和利用。可以通过加强企业员工的知识共享,组织学习交流活动等形式提高隐性知识水平。

[1]TÖDTLING F,LEHNER P,KAUFMANN A.Do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on rely on specific kinds of knowledge interactions?[J].Technovation,2009,29(1):59-71.

[2]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2003:26-34.

[3]CHESBROUGH H,BOGERS M.External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in large firms:results of a quantitative benchmarking study[J].R&D Management,2007,37(5):383-397.

[4]蔡宁,闫春.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测度: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科学学研究,2013(03):469-480.

[5]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9(04):1-9+28.

[6]张军,许庆瑞.企业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演化间动态关系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01):128-138.

[7]CHESBROUGH H,VANHAVERBEKE W,WEST J.Open innovation: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76-82.

[8]KÖHLER C,SOFKA W,GRIMPE C.Selective search,sectoral patterns,and the impact on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J].Research Policy,2012,41(8):1344-1356.

[9]GRIMPE C,SOFKA W.Search pattern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low and high-technology sectors in European countries[J].Research Policy,2009,38(3),495-506.

[10]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11202:419-426.

[11]LUCIAN O.Marketing techniques enhance closed innovation to form open innovation[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5(32):298-306.

[12]LICHTENTHALER U.Outbound open innovation and its effect on firm performance:examining environmental influence[J].R&D management,2009,39(4):317-330.

[13]LICHTENTHALER U,ERNST H.Opening up the innovation process:the role of technology aggressiveness[J].R&D Management,2009,39(1):38-54.

[14]高鹏.隐性知识学习与企业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12.

[15]ZHANG XiaoHong,LONG ChengFeng,WANG Yanbo.The impact of employees’ relationships on tacit knowledge sharing[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5(9):106-124.

[17]MASCITELLI R.From experience:harnessing tacit knowledge to achiev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0,17(3):179-193.

[18]吴晓波,高忠仕,魏仕杰.隐性知识显性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11006:1233-1238.

[19]范钧,郭立强,聂津君.网络能力、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突破性创新绩效[J].科研管理,2014,35(21401):16-24.

[20]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al science,1994,5(1):14-37.

[21]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 empirical test[J].Organization science,1995(6):34-42.

[22]SAXENIAN J,HSU Y.The silicon Valley-Hsinehu connection:technical communitie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4):893-920.

[23]CHESBROUGH H W.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J].CA Management review,2003(45)3:33-58.

[24]盛济川,吉敏,朱晓东.内向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组织模式研究:基于技术路线图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31(17208):1268-1274.

[25]何郁冰,陈劲.开放式全面创新: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3):59-64.

(责任编辑 沈蓉)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Between Open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Dong Hao1,Zeng Jianqiu1,Shen Mengru2,Zulfiqar Hussain Pathan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2.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the open innovation process.Based on the survey study of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some interesting findings were exhibited as follows.First,both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and outbound open innovation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Second,the tacit knowledge acts as a positive moderating role in both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and outbound open innovation process.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in the end.Enterprises should not only concentrate on absorbing creative from others but also actively commercialize patents outside by means of authorization.At the same time,the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ccumulation of tacit knowledge,so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 on op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ould be enlarged by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acit knowledge.At last,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also applied to other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ies.

Tacit knowledge;Open innovation;Innovation performance;Moderating effect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基础电信服务业开放战略问题研究”(15ZDB154)。

2016-05-12

董豪(1989-),男,河南平顶山人,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与企业竞争力。

C

A

猜你喜欢

调节作用外向内向
电针对IBS内脏痛大鼠脊髓GFAP、P2X3受体的调节作用
不同SOA下视觉返回抑制对视听觉整合的调节作用*
对内向人的8个误解
内向的人,也能拥有高配的人生
做最好的内向者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免疫中调节作用的新进展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