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影响

2017-03-11

理论观察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交流跨文化

吕 娜

(齐齐哈尔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探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影响

吕 娜

(齐齐哈尔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等级观念、人际关系的处理、语言习惯、人与宗教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认为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给文化交流带来诸如文化的信息误解、文化厌烦和文化抵制的负面影响。同时中西文化差异也会提升中国与西方文化界人士加强文化交流的兴趣,有利于构建新的中西文化交流机制。

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认识

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日渐频繁。但随着接触的加深,由于起源、发展历史不同所产生的文化差异而引发的误解开始增多,严重影响了中国与欧洲国家的正常的文化交流,对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文化活动的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本文探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差异浅析

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知识、经济、信仰、观念等精神领域的总和,它虽然不像物质领域显现,但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暗藏着文化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包括欧洲国家、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但后两国的文化由于历史原因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实际上指的是中国文化与欧洲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有着独具特色的发展轨迹,相对封闭的文化地理圈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经历长期的发展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有着众多的文化起源,但从现在的文化思想主体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又有着罗马帝国文化的印记,文化中期加入了基督教文化思想的文化部分,经历了数千年最终发展到形成如今具有鲜明特点的西方文化,虽然放到单个国家仍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从文化领域的整体框架和内涵的角度看,整个西方有着明显的文化共性〔1〕。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内容丰富,不同的文化起点导致彼此间的文化差异点众多。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上看,中西文化差异的突出部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迥异等级观念

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的文化圈一直就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虽然接受了少部分外来的文化,但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力相比较本土文化无论是影响还是内容都相对甚微。中国文化的两大组成部分——长江和黄河为核心的文化圈,历经上千年从未发生改变。加之中国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家庭,人口流动性差。家庭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延伸到社会时表现了严格的等级观念。

整个欧洲文化在内生的同时,在历史上多次受到外族的入侵,导致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加之西方国家很早就商业化,尤其早期希腊文化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等级不是很严格。到达一定的年龄后,父母视子女同等位置,子女经常直呼父母的名字。当子女成年后就会离开家庭,自谋职业,只是偶尔的回家看看,与父母的关系变得异常淡漠。社会观念中,职业以外的时间内人们习惯看待对方,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幼,社会地位高的大人物还是平民,彼此之间始终处于平等的位置。

(二)不同理念的人际关系处理

知书达礼,尊老爱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导致中国社会具有浓郁的人情文化,重视人际间的迎来送往,看重彼此的友谊、情面,即使当发生利益冲突时,会习惯将人情放在第一位,利益则排在其后。中国的社会对于隐私的观念非常淡薄,父母长辈,或者是哥哥姐姐都可以进入比自己低一级的空间。这种行为在中国文化这类行为是理所当然的,是先天被赋予的权力。

西方的文化的出发点是基于个人的角度。强调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集体利益则处于其次的位置,甚至于很多时候友情包括亲情都会让位于个人利益。这在中国文化观念中是难以容忍的,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中突出的差异点。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极为注重隐私,个人的空间不容侵犯,即使自己的父母上辈同样必须得到子女的允许才能进入。只要是私人的场所都必须得到严格地尊重,不尊重隐私的人是西方社会是受到严重抵制的。

(三)委婉与直接相对的语言习惯

中国文化强调注重对方的感受,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中国在日常交流时,说话通常是委婉、含蓄、不露风芒。很多时候,交流的双方真实本意无法直接从表现的语言得到体现,而需要听话者细细地琢磨才能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当需要对对方做出批评等不利评价时,中国人习惯于降低批评的程度,尽可能的保留对方的面子 〔2〕。

西方的语言非常直接,人们习惯于直接表达观点,不太会在意对方的感受。即使在正式场合,西方人习惯于推销自己,宣扬自己的观点。在批评对方时,经常不留情面,很少会考虑对方的心理感受。由于共同的文化习惯,对于批评的语言同样不会放在心上,这点在西方社会非常常见。人们往往激烈的对话之后,事后双方还会心平气和地在一起喝咖啡。

(四)人与宗教关系

宗教是最能反映出文化特性的部分。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同样拥有悠久的宗教文化。中国的宗教最早来自于自然信仰,盘古、女娲,后来产生了中国的自有宗教—道教,又吸收了佛教形成了汉传佛教,这两大宗教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自然崇拜,如土地、城隍等。中国人虽然有宗教信仰,但是在日常谈论中却极为世俗化,彼此之间不是很在意对方的信仰,包括宗教禁忌〔3〕。

西方的宗教初期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宗教,但自从基督教兴起后。整个西方的宗教文化就被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在内的基督教体系宗教文化所垄断。虽然近现代宗教在西方世俗的影响远没有中世纪前的明显,但是长期宗教影响下,西方文化中具有大量的宗教色彩。很多西方的典故、谚语有着浓重的宗教背景。人们在日常非常注意对方的宗教背景,不会轻易开宗教信仰的玩笑。事实上,很多西方人都大多的拥有宗教信仰。

二、中西文化差异有可能影响正常的文化交流

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和西方文化始终保持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但与以前的文化交流不同的时,但现在的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交流程度深,人们来往的频繁程度都远超以往,导致文化差的异表现,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有史以为最为深刻的。

根据以往中国与西方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实践经验上看,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文化的信息误解、文化厌烦和文化抵制三个方面。

文化差异的作用机制是文化作为知识储备在人的头脑中,当人处理文化类的信息时都会优先按照原有的信息模式选择性接收信息、判断,决定,最后输出信息〔4〕。由于中国和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两种信息对接时如果不加判断、改变,就会出现信息接受的不畅,对于对方所表达的信息做出错误不同的判断。导致说话方所表达的想法,无法在对方的头脑得到期望的结果。

文化差异对于中西交流的常见影响就是信息的误解。例如,中国人与西方日常交流时,当中国的年长者与西方的年轻者见面时,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长辈是要得到特别的礼遇的,如出行优先,说话优先等。但是西方的平等习惯会导致西方的年轻者没有此等意识,而是选择平等对待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认为西方人不尊重长辈。而当西方国家的文化人士来中国考察学习时,发现当地的家长习惯于直接进入到孩子的房间,对于子女的活动具有决定权。这些来自西方的人士错误的认为,这是干涉个人自由的举动,中国人不尊重个人自由权。

在中国文化中,精忠报国,“牺牲小家为大家”的思想早已融入人们的血液,成为人们的习惯。在当地的很多集体活动,中国人只考虑国家、集体的利益,丝毫不担心是否因此影响个人的利益。很多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人见此场景十分惊讶。而西方的吃饭AA制,父母与子女在经济上异常分清同样引中国人的不理解,认为西方人太自私,缺乏地主之宜,过于考虑经济利益。此类误解众多,导致双方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厌烦感。

文化抵制是文化差异对于文化交流中最严重的表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上都有着虚心接收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但文化接收是明显的限度,当超出文化理解的范畴时就会出现文化抵制现象。例如,当西方过于平等的人际关系文化作品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上市时,就受到众多不了解西方杳无音信的中国消费者的强烈批评、抵制。批评抵制人士认为,这类内容是不可接受的,父母与子女是绝对不可以按照西方的习惯完全平等的,父母天然拥有照顾子女,指导子女的权力的。同理,由于中国对于宗教天然淡漠的,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不会过于在意对方的宗教信仰。很多西方带有明显宗教思想的作品无法得到中国作者的肯定,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文化认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出,中国在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人们正常的文化交流的很多方面受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中国与西方正常的文化交流。

三、文化差异反而促进全方位的文化交流

文化历史的无数事实早已经证明,文化差异从未成功阻止过人们展开的文化交流想法和活动。以前没有,在文化交流深度远超以前的现在更不会有。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交流的信息在初期阻碍会滋生人想要沟通的想法。正如在受挫后,人们除了下意识的退却外,人天生的主动性、好奇心会引导人们找寻解决的办法〔5〕。

文化的差异会引发起文化企业、文化界人士、普通民众引起不同程度的兴趣。文化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实际上,只有不断根据时代的变迁,人们的需要增减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称之为“文化”。中国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意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影响。因此,由政府牵头、高校、民间组织和文化人士搭台,组织了一系列的中西文化交流活动。如经典的文化书籍介绍、文化交流会、互派文化专业人士到对方的学校学习,体验对方的文化。在此过程中,双方都,尝试着用对方的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各自文化内涵,效果非常明显。很多西方国家能够较为正确地理解中国的文化风俗,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有西方国家的人士来中国交流学习。

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不是有意改变某一方的现有文化,而是将自身的文化特性展现给对方,文化交流中准确的信息的传递、交换。为了更好的跨文化交流,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已经不再局限政府层面,文化专业层面,而是包括了普通民间风俗、地区语言习惯、饮食、当地宗教信仰等多个领域,已经构成了从上到下的多个层面文化交流体系。

文化交流与经济的交流具有同步性,当文化交流与经济并行后,文化交流活动得到了明显的提速。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从政府和专业领域上层扩展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借鉴以前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很多城市都与西方的城市建立了兄弟城市关系,这点对于增进彼此的理解起到了有利的推动作用。之。例如中国文化产业界和学术界利用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将中国的文化打包组团,走出国门,以整体形象的方式进入西方国家的文化领域,让西方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内涵、发展历程,在交流手段上采取了演讲、推荐会等深受西方民众喜爱的文化交流形式,让西方民众在他们所习惯的轻松、自由的气氛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加深彼此在文化领域的了解,从而跨越中西文化差异的信息鸿沟。除了政府间的有效合作处,注意发挥民间的文化交流作用。历史的经验上看,即使当中西因为种种原因停止了政府间的文化交流时,民间文化交流仍然始终存在。在民间层面上,众多民间的文化专家、学者和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感兴趣的普通人已经成为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交流的使者。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恰恰是文化交流的催化剂。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文化点的不同理解,会促使人们想找寻其产生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的进入对方的文化体系内才能得到实现。放置在当前中国与西方全方位合作的时代大背景下,借助于良好的合作态势,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专业人士,普通人都能以自己的文化兴趣参与中西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当中。这就形成了空前交流的新局面,有利的推动了中国和西方的全方位文化交流。

结束语

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国与西方的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如中国在与西方国家文化交流时,在初期的短时间遇到了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不畅,对正常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正所谓“挑战与机遇并行”,当两方人士选择合适的文化交流切入点,就会把被动变主动,创造出中西文化交流新局面,为推动中国与西方文化经济领域的全方位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助力。

〔1〕胡冰,张瑾.从文化维度视角解读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河北学刊,2012,32(06):201-203.

〔2〕于斌.中西文化背景下语言差异的表现——评《英汉语言对比与中西文化差异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7,3(03):132-132.

〔3〕丹尼斯·金普尔,张喜华.改变如何发生?——一种不同的文化研究方法的建议〔J〕.社会科学辑刊.2014,(06):76-80.

〔4〕马驰.“改造空间”:跨文化交流的新视阈〔J〕.社会科学辑刊,2014,(06):81-83.

〔5〕王颖.文化差异对涉外经济活动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2,(06):110-113.

G115

A

1009— 2234(2017)10— 0162— 03

2017—10— 13

本文是齐齐哈尔市科技局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中西文化差异在'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对齐齐哈尔市文化交流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RKX-201502)。

吕娜(198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文化交流跨文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