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类本质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7-03-11张力元

理论观察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存在物异化本质

张力元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西安 710068)

马克思类本质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张力元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西安 710068)

在对人的类本质的认识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人是类存在物”,他的类本质思想涵盖了自然、精神、社会等空间维度。其中,社会维度是最本质的视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存在目的。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提出的自然基础之上感性的类本质的思想,上升到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人的现实活动,着眼于人的根本属性——社会属性,提出了人类社会矛盾的根源——异化劳动,都体现了社会维度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本性。本文探讨类本质的社会维度,并将这一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以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的理论依据,对全面把握人的本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类本质实践社会关系劳动

人以其存在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与其他自然物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将这种人与其他自然物本质的区别,以“类存在”为特点的规定性称之为类本质。“类本质”一词最早是费尔巴哈使用的概念,他将“类本质”定义为情感、理智和意志的综合,这些是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断发展的目的和本质。他以自然基础上的“感性直观”的视角去看待人的本质,因而他并没有把类本质与现实中的人相联系,反而认为类本质与现实中的人是互相对立、排斥的。而马克思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分析人的类本质,将人的社会属性看作是其根本属性,从而得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把握人的类本质;他从“感性活动”入手,着眼于现实的实践活动,认为生产劳动就是人的类本质,并提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的类本质的丧失;在解放人的类本质层面,他提倡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来说,教育的主体就是实践中的人,研究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实践性、社会性以及异化和解放思想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基础、科学依据、深层根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启示。

一、在实践中见证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先对人的类本质进行详细阐述,提出了关于人的类存在、类本质以及类本质异化等的众多观点。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可以看出,马克思将人的类本质理解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人的实践活动。

(一)人的类本质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对象化活动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的存在物。这不仅是说,人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把类——既把自己本身的类,也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是说(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己本身当作现有的、活生生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1〕“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在现实的客观实践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进行思想上的自我改造,使意识中的自我见之于现实,从而实现人的本质二重性的能动统一。可见,人的类特性就在于同时使自己表现为精神上的主体与客体和现实中的主体与客体,不断地对象化的过程。主体与客体的对象化活动,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原因在于形成的主观和客观世界,既是人们认识的客体对象,同时又是经过不断改造的实践结果。可见,人之所以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并产生人类社会,正是由于人的对象化的类本质。

(二)实践生成和发展着人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P219)人的类本质在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得以体现,而社会关系则来源于人们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活动、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马克思指出,“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3〕(P128)正是在“社会的活动”中,人类交往的程度和频率更加充分和密切,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得到培塑和建立,同时社会关系又直接塑造着人的社会属性,并规定和发展着人的本质。总之,人们的实践活动创建、生产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使人具有了根本的社会性,这也是人的类本质的特性。

(三)实践是实现人本质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只有超越感性认识,立足现实活动,才能认识和实现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强调,“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人们在劳动中创造、发展、形成了人类历史,人类历史形成的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达到了“实践的人”和“人的实践”的统一,实现了真正的人的类本质。

二、人的类本质在异化劳动中丧失

马克思认为,人成为类存在物,并不是因为他与其他动物都具有的自然属性,而是由于人所独有的生产劳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1〕而人的类本质之所以会发生异化,就是因为生产劳动不再是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抑制、统治人,失去了促进人发展进步的价值。

(一)人的劳动标志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劳动是区分人和动物的主要标志。“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3〕(P135)原因在于只有先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才有维持生命的基本保障,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并进一步产生意识和理性。由此我们能够发现,生产劳动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本质。人类劳动能够制造工具,从而获取为自己所用的自然资料,改造并征服自然。而动物却不能通过本能活动制造工具,它们只能通过繁殖、捕食等活动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从而达到唯一的生存目的。对于人类而言,除了通过生产劳动满足生存需要,还能够创造人类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文明,构建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体系。由此可见,劳动标志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人类在劳动中生成自我、发展自身,完成对生命和历史的延续。

(二)人的异化劳动标志着人的类本质的丧失

由于人的类本质是人自由的自觉的生产劳动,因而劳动活动的异化标志着人本质的丧失。马克思认为,作为类存在物的人,这种劳动本来应该是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人们可以通过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劳动果实,并享受劳动的乐趣。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与劳动者相排斥,劳动者并不能享受到应得的劳动成果,也不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因此,异化劳动使得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这样一来,异化劳动造成如下结果: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由此可见,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成为异己的力量,人也不能称之为人了。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工作时间越长,他就越贫穷,他的主体性就丧失的越彻底。因此,劳动产品变成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劳动者不再支配劳动产品,反而成为物的附属品,人的本质力量遭到异己力量的奴役,物化为劳动产品。因此,要使人本身从不自由的、异化劳动的社会形态中得到解放,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每个人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人的类本质的实践特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的客观基础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和生存方式,是主体性最本质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实践中的人,是不断进行着对象化活动的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程、内容等都必须以生活实践为基础,教育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有效性如何都需要实践结果给予验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显示出来。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教育实践,使人成为理想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主体性充分展现的人,傲然挺立的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充实、不断实现的过程,也是主体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的过程。而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的交往关系决定了在双向互动的教育实践中,双方的主体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育实践开展的过程中,双方都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实践经验、生命体验融入到这个具体的社会交往形式中,在心灵的交融中使主体的内涵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不断升华。因而,明确了人的类本质的实践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关注人的生活实践,关注人的交往实践,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

(二)人的类本质的社会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科学依据

人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类存在物,在社会中,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就必然要从事生产及其他一些社会活动,必然要与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性具体来说就是由这些关系决定的,是这些关系的集中体现。任何个人若不和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就不可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要求还是个人行动,教育都贯穿于始终。一方面,为了社会的进步发展有必要对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教育,使其尽快实现社会化,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固。另一方面,人作为群体的一员,并非生来就能适应社会环境,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才能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社会化就是一个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和规则,获取前人经验,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自觉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正如学者所言:“在个体发展的最初状态,个体接受教育就是他生活的一种形式,就是说他在教育中发生与世界的关联,他就在教育这种世界的关联方式中生活和生长,他的生活就是他的教育,他的教育就是他的生活。”可见,人类在本质上必须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三)人的类本质异化的利益矛盾性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生发的深层根源

人类历史上,伴随阶级、国家的产生,无论有无思想政治教育之名,都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之实。这是因为,无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利益,实现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都要“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使我们看到,资产阶级对物质利益的极大追求使得劳动者被奴役和压迫,丧失了人自由而平等劳动的本质特性,因此他们的教育根本上是捍卫本阶级、本集团的 “根本”利益,是对劳动者进行蒙蔽或蛊惑的宣传教育。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认为追求人类解放和幸福美好的前景,就必须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投身到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他就越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人们提供关于人的类本质异化利益矛盾性的科学正确解释,需要并能够为人们提供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明确提出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出发,摆脱了宗教神学和以往旧哲学对人的抽象化理解,着眼于人类社会实践,揭示了人的真正本质,创立了其人学理论。社会维度作为马克思类本质思想的基本向度,是根本属性的体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指明了方向。为了正确认识人的类本质的社会维度,本文剖析了人的类本质生成、丧失、复归的不同过程,提供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问题的哲学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的社会维度不仅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理论精髓,而且对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张尚人.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庞世伟.论“完整的人”—马克思人学生成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D64

A

1009— 2234(2017)10— 0020— 03

2017— 10— 12

张力元(1993—),女,山东烟台人,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存在物异化本质
最有思想的句子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观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