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

2017-03-11娜,苗

理论观察 2017年10期
关键词:法制青少年法律

李 娜,苗 绘

(齐齐哈尔大学哲学与法学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

李 娜,苗 绘

(齐齐哈尔大学哲学与法学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小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尚未形成,正处于极度需要获取知识和思想的阶段,他们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强化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不仅是落实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对中小学生基本法律意识的提高、法治品质的形成和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都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获得信息和思想,这些媒介一方面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为青少年的生活增姿添彩。另一方面,这些媒介也向青少年传递了一些错误的信息和思想,因为青少年身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一定的影响。据统计,2014年至2016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83起。发生地既有大型城市北京、上海,也有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都有发生。“由于针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尚不完善,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制教育知识,法制观念单薄,青少年受网络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频繁发生。”〔1〕这正揭露出我国中小学生漠视法律,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一、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相关法律课程及法律相关活动讲座等。学校不断向学生灌输学习成绩最重要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不断推进教育法制建设进程中,学校也逐渐意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升学率比较的压力下,无论是学校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还是规定的法制教育课程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很多学生受家长和教师思想的影响,认为学习好、分数高才是最重要的,其他无关课本学习的活动都是浪费时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考将是每个孩子要面对的一场重要考试,为了确保学生能顺利考入理想的高中学府,大部分初中学校会加快教学进程,初中二年级时就完成初中三年的全部课程,学生提前一年进入准备中考阶段,同时所有不参加中考的“副科”全部停课,法制宣传教育自然也“无影无踪”。

二、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系统性不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因为法制教育并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明确规定法制教育的课时以及达到的目标,所以学校管理者认识不到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目前,中小学校缺乏正规的法制教育课,学生只能通过思想品德、政治课和班主任日常教育接触法制内容,这部分教师只接受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没有学习过系统的法学知识,对法制问题知之甚少,在讲解法律知识时仅仅停留在教师本人对法制相关理论认识水平上,涉及的法制教育内容较少,知识点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法制思维和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对法制教育的深入学习。虽然有些学校对外声称聘请了专业的法律教师,但是事实上这些老师都是兼职教师或者挂名教师,教师只在自己的空闲时间来学校任教,法制课程课时数并没有达到规定要求。在中小学法制教育课堂上,不断将法制教育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内容老化单一,不能将生动的案例融入课堂中,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同时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得不到学生的热情参与,法制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家校合作较少。中小学生法制观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其中大部分时间在上课,教师对学生的监督作用也是有限的。相比之下,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日常行为对孩子起着迁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法制教育直接影响孩子法律素养的形成。然而一些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学生的知识及品德教育应该是老师的责任,孩子没有教育好,是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这些家长意识不到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法制教育成功的必备条件。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有求必应,过分溺爱,导致孩子个性叛逆,自我中心主义严重,遇到学习和生活上不如意的事情,便会暴躁不安,随意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中小学生的家长一味追求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生除了正常上课外,课后还要参加各种类型的补习班,家长认为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然而学生连基础的德行教育都没有接受过,更谈不上法制教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一批又一批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身上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打架斗殴。孩子留给家里老人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观念陈旧,过分溺爱孩子,平时又没有父母的悉心教导,导致家庭教育空白。同时农村学校不断合并,大部分学生都在离家较远的镇上上学,父母的管教鞭长莫及,自制力差的孩子便自由散漫,自甘堕落。这样的青少年往往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甚至有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许多父母离婚后没有对孩子尽到应有责任和义务,给予孩子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差,自由散漫。

部分家长文化水平只有初中文化,甚至更低,他们本身就没有接受过基础的法制教育。当家庭或者工作中遭遇矛盾或者纠纷时,他们会选择默默忍受,忍气吞声的承担一切后果,而自制力较差的人会选择武力解决问题。因为他们不知道当遇到非法行为时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父母法制观念淡薄势必影响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建立。

这些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尤为显著,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引入高素质人才到学校任教是极为困难的。尤其在农村,由于教师严重匮乏,一个老师要担任数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对法制教育课程无暇顾及。在学生看来,他们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绩好是农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学校管理者对法制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

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一、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

法律素质是青少年成长阶段必备素质之一,青少年有崇高的法律素养,形成正确的法制理念,并将其践行到个人日常行为中。现在,学生的法律素养普遍缺失,相应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学校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法制教育的基础目标是教育中小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尤其教育学生不违反法律规定,例如不能聚众斗殴、赌博、吸毒,参与校园暴力事件等违法活动,学生能自觉践行法律精神,这是学校法制教育的主要着力点。”〔2〕法制教育使青少年懂得自己享有那些法律规定的权利,例如人身权、隐私权和名誉权等,教育青少年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二、普及教育法制课

我们也要借鉴国外的基础教育法制建设的经验,国外许多国家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建立健全人格和养成良好的品行。

在美国,法制教育十分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法制教育课程不是向学生一味灌输法制教育相关知识,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将法制教育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学方法上通常采用让学生亲自实践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分析问题的原因,使学生养成在面对争执和冲突时可以运用法律来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法国,法制教育主要通过法制教育教师通过对违法案件的分析来传授给学生,而对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也有严格的要求。”〔3〕首先,教师要重视法制教育,将传授法制教育知识视为自己神圣的使命,任何时候都要坚守自己的职责。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个人的行为都要以符合法律规定为基础。最后,能切实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在新加坡,系统的法制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基础教育时期设立专门的公民道德法制教育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建立健全的班级管理体制,一旦发现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学生即使给予教育引导,使新加坡的犯罪率非常低,青少年犯罪更是罕见,成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新加坡的合格公民。

显而易见,国外也十分重视基础教育法制建设,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不呆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尤其注重将法制教育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并能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争执和冲突,为成为一名合格公民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改善法制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第一、学校应重视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法制教育课程由“选修”转为“必修”,纳入学期期末考核课程计划。平时要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及讲座等,例如聘请公安人员到学校做远离毒品的讲座、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和争做守法公民主题的征文等活动,让中小学生知法、懂法,有较高的法律意识,远离违法犯罪,做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学生。

第二、由于司法专业人员不了解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结构,对基础教育工作并不熟习,所以应该调动教育界、司法界和儿童心理学等专业人员,统一编写法制教育教材。法制教育教材内容应力求生动、新颖,图文并茂、事例列举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易于理解掌握,法制教育课程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法制教育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第三、法制教育师资专门化。目前,多数中小学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和班主任在班会上的德育教育获取法制教育知识,没有其他途径接触法律知识,而无论是思想政治教师还是班主任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专业的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不会养成正确的法制观,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门可以招聘专业的法学人才从事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也可以鼓励法学专业毕业生担任中小学校的法制教育教师,确保基础教育阶段法制教育师资专门化,法制教育教师应该同时掌握教育学和法律学基础知识,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三、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法制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孩子建立法制观念的基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培养自身的法律素养,长期熏陶下孩子的法律素养也会不断提高。

第一、学校贯彻家长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没有良好的品行修养,孩子耳濡目染也容易养成不良陋习。因此,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而且有助于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言行,自觉加以矫正。

第二、学校帮助家长转变只注重成绩的观念,注重孩子品行教育。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品行教育,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品德、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孩子出现不规范行为时,及时教育,增强孩子的正义感和法律意识,让孩子全面发展。家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培养。一方面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指导家长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长期的家庭法制教育计划,切实提高孩子的法律素养。另一方面,家长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品质教育,使孩子能知善恶,辨是非,养成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三、学校鼓励教师要不断学习法制教育知识提升自身法律素养。家长可以通过与教师密切沟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家庭教育讲座以及看家庭教育书籍来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知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给予相应的教育方法,了解如何正确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

毋庸置疑,法律不应仅仅作为处理教育教学事故和纠纷的工具,还应内化为价值尺度和思想信仰,学校将法制观纳入评价学生的价值体系中,引导学生内化法制中的公平、正义和人本等价值取向。法制教育不能脱离课堂教学,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将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法制教育课程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将法制教育过程中贯穿实践性原则,即学生不仅要知道法律是什么,还要知道在生活中怎么做,法制教育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断强化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培养青少年利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李辽宁,曾海萍.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及着力点新教育〔J〕.新教育,2015,(02):8-9.

〔2〕王媛.当代初中生法制教育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

〔3〕靳玉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5,(04):57-60.

G621

A

1009— 2234(2017)10— 0156— 03

2017— 10—12

李娜(1991—),女,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法制青少年法律
青少年发明家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法律做主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