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区位优势的办学模式改革新路径
——“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

2017-03-11郭丽秋

理论观察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培养人才闽台校企

郭丽秋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8)

适应区位优势的办学模式改革新路径
——“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

郭丽秋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8)

开展闽台高校“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是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吸收台湾职业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办学新模式的必经之路。

闽台高校;“校校企”;海峡西岸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福建教育跨越式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福建省教育厅于2009年提出在闽高校实行 “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即由福建省高校、台湾高校以及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共同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选定专业、课程和教材,联合制定quot;订单式quot;培养计划。通过引进台湾高校课程、教师或采取选派学生赴台学习半年或一年的方式,为在大陆台资企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开展闽台高校“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是以福建高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为平台,同时吸收台湾职业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坚持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通过 “校校企”三方的共同合作,建立“校校企”三方的教科研合作、两岸师生双向交流以及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的合作平台。该项目可以推动学分、学历互认,整合优势资源,发挥闽台合作的优势,共同建设相应的专业或学科,同时让相关的台资企业能够全方位参与联合培养人才工作的整个过程,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更好地满足在闽台资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最终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根据近几年来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何更好开展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我将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以下简称学院),具体来阐述。从2009年5月开始,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作为第一批“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人才培养项目的参与高校,率先与台湾景文科技大学及文典软件信息(厦门)有限公司、台湾立高运通有限公司、台湾北陵旅游总公司和台湾迪铭工贸(厦门)有限公司等4家台资企业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涉外旅游、物流管理等4个专业共同实施“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为了确保项目建设的成效,我院调动了学校最优质资源实施项目建设,以求与台湾合作校优势专业合作,体现强强联手,实现与台湾合作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在实施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具体实施:

1.开展师生交流

(1)学校管理层互访

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和决策,务必要加强学校双方管理层之间的往来联系,增进了解,更好更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多来,台湾景文科技大学校长郑永福博士、教务处处长李弘斌博士、学务处处长李正纲、国际交流处处长吕学尚博士、研发长黄景东博士、电资学院院长陈一锋博士、人文学院院长边守仁博士、餐旅学院院长吴天元博士、商管学院院长尚瑞国博士、台湾睿益国际咨询公司总执行长施棹远先生等共11批100多人次来厦门城市职业学交流。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院与台湾地区高校的深入合作,拓展在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平台,项目实施以来,学院领导带领教育参访团曾对台湾地区的景文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高雄餐旅大学、北台湾科学技术学院、台北海洋技术学院、台北商业技术学院、方曙高级商工职业学校等多所台湾院校进行访问交流,与台湾亚洲大学有关负责人进行了礼节性会见,看望了我院在景文科技大学一年期研修的学生和老师并与景文科技大学续签了学术交流协作协议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教师交流

教学的直接执行者,还是教师本身,为了更深入的加强合作,基层教师直接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2010年6月学院从台湾景文科技大学聘请10位教师来学校给闽台班学生授课。其后,我院连续七年从台湾景文科大聘请专业课教师来学校授课,台湾教师讲课生动活泼,教法灵活,受到学院学生的好评。学院也每年派出了1-3名专业教师赴台进行半年至一年时间的研修学习。

(3)学生赴台学习

学生作为该合作项目的最终载体,其直接参与更是必不可少。

项目实施七年来,我院赴台学习一年交流生共有89人,暑期短期研修人数达800多人。

综上所述,开展闽台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必须从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三个不同层面与台湾高校及企业多方位多形式地开展互动交流,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只有加强多方面的互动交流,才能增进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相互了解、合作共识和紧密联系,在践行两岸高职教育“校-校-企”合作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同时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丰富了经验,为进一步博采“它山之石”,引进优质的师资与课程资源,开拓高职教育新境界奠定基础。

2.举办海峡两岸高职学术论坛

学院和台湾景文科技大学已共同举办了七届海峡两岸高职学术论坛。首届海峡两岸高职学术论坛于2009年在台湾景文科技大学举办,我院派出了9位教师组成学院有史以来最大的赴境外学术交流代表团参加该论坛。2010年8月,我院承办了“第二届海峡两岸高职学术论坛”,来自海峡两岸将近40位专家参加了该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每年一次的海峡两岸高职学术论坛已成为常态,每年如期举行。

台湾景文科技大学和学院准备把该论坛办成服务海峡两岸高职院校的学术平台,让大陆和台湾更多的院校专家和学者能有机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进两岸的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

3.“校校企”三方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4.引进台湾优质教学资源

根据合作协议,台湾景文科技大学负责提供不低于30%的专业优质课程(含教材),承担不低25%的专业课的授课及实训任务。合作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原则上由我院教师完成,实践部分的教学由台湾景文科技大学的教师负责。应台湾景文科技大学的要求,合作课程授课安排在每年的春季集中进行。

5.台资企业承担实习实训

为了给学生的实训、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学院与知名企业特别是台资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现已与文典软件信息(厦门)有限公司、台湾迪铭工贸(厦门)有限公司、台湾钰恒电子有限公司、厦门建松电器有限公司、台湾北陵旅游总公司、日月谷温泉度假村、台湾立高运通有限公司等两岸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台资企业负责专业实习实训、毕业实习实训及部分课程的实践工作,原则上专业实习实训不少于6周,毕业实践(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优先选择我院毕业生就业或提供高效的就业推荐渠道。

6.“校校企”联合编写教材

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在引进台湾优质课程的同时,学院各专业加强与合作的台湾景文科技大学、台资企业人员联合编写教材。

为了更好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必要后备保障务必跟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领导

选择2016年9月—2017年2月我校90例影像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BL组和CBL组,每组各45例,其中PBL组学生男25例,女20例,年龄20~25岁,平均(23.5±1.8)岁,CBL组学生男26例,女19例,年龄21~25岁,平均(23.8±1.7)岁,两组学生之间的基础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统一负责校内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同时,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以专业为单位成立闽台高职“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分项目组,各分项目组成员由我院和台湾地区高校专业人员、台资企业代表构成,专业负责人担任项目负责人,各分项目负责人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制定项目建设计划,具体组织项目实施工作。

2.经费支持

项目的正常运行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学院安排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闽台高职 “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前期投入。其后学院还根据项目建设情况,每年按不低于项目学费收入的30%提取专项建设经费,用于支持本项目的各项建设。

3.管理制度

闽台高职“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教学管理纳入学院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项目招收的学生按全日制在校生单独编班,统一管理。学院制定出台《闽台高职“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管理办法》(厦城职院〔2009〕62号)、《闽台高职“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学生管理暂行规定》(厦城职院 〔2009〕63 号),《关于闽台高职“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赴台学习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规范项目相关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通过项目建设,借鉴台湾教育改革中积累的经验,闽台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必然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项目开展以来,学院人才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都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台湾职教“做中学、学中做”务实致用的办学特色,其建立的以兼顾就学与就业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模式正是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1.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通过项目建设,借鉴台湾职教“校校企”合作经验,学院在两岸高职交流合作中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以此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通过教学、训练、应用三者结合,从而提高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台湾景文科技大学和相关的企业全程参与育人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乃至培养质量的监控,体现三方全程参与。各方本着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联合培养,各有侧重的联合思路,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负责公共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培养任务,实践环节的教学由台湾景文科技大学和相关的企业主导。合作三方共同制定与实施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标准及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每年依据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新的岗位需求进行调整论证。

2.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通过项目建设,学院加深了与台湾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台湾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先进、高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学习台湾的各专业课程体系设定方法,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引入次学程课程,学习台湾的实物专题教育,从而积极改革我院高职的育人模式,推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

按照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学院各专业遵循着以职业岗位任务为导向来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坚持以岗位任务为导向来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教学目标。探索一条“任务导向下的教、学、做”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3.通过项目建设强化实践教学

学院把教学实践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不断挖掘和检验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思维方法和培养途径,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和监管,使实践教学成为学院教学的首要任务。

学院闽台合作项目的实训环节强化由企业主导,借助行业力量,集中三方,构建了实用、合理的专业实训体系。实训体系包括课程实训、专业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课程有机组成。

4.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项目建设,借鉴台湾培养高素质 “双师型”人才的经验,拓宽目前已开展的师资交流与培训的范围,增加师资培训对象,将师资培训更多安排在台湾受训学习,更能有效增强培训效果,并可拓宽各专业带头人的视野,不断提高实训老师的技能水平。同时,专业教师积极走到台资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交流活动,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可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已经为厦门建松电器有限公司培训员工百余人。

当然,我们不仅要看到已取得的成效,还要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目前,项目总体尚处于初步阶段,学历互认、合作形式等问题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在交流合作运行中仍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学历互认是闽台高职教育乃至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最大现实阻碍。大陆学生只能以短期研修生身份获得签注,学习时间最多只能一年,给分段对接学习、深化合作带来困难。同时,在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中校企合作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目前企业的参与度还不够高,学校和企业之间还缺乏深度合作。对此,我们也呼吁政府能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用以规范、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改革目标,积极创造环境,通过三方联合组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联合开展实训基地建设,联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实现“校-校-企”三方的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张志群,林秀群.闽台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文社会科学版,2014,(05):153-154.

G522.74

A

1009— 2234(2017)10— 0135— 03

2017— 09— 25

郭丽秋(1985—),女,福建人,研究实习员,教学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培养人才闽台校企
四川省金堂县职业高级中学:多元融合发展 增强技能支撑 加速培养人才
工匠精神面对高职装备制造培养人才研究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人才振兴乡村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浅析独立学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