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下对生态利益危机及其化解的探究

2017-03-11王春江

理论观察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危机利益理念

王春江

(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杭州 311121)

绿色发展理念下对生态利益危机及其化解的探究

王春江

(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杭州 311121)

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公众的生态利益受到损失,形成公共性的生态利益危机。如不加以积极应对,将会严重危害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当下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对于解决生态文明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生态利益危机展开研究,并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提出化解的方案十分必要。

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利益;危机;化解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及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理念是在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发展中提出的。早在2005年,习近平就生态问题提出了“两山理论”,使浙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提高,着力推进了“美丽浙江”建设。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注重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增添了生态文明的内容,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法律保障。直至十八届五中全会,在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下,绿色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作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绿色发展对于解决当下我国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意义重大。当前,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们的生态利益遭受损失,出现了生态利益危机。绿色发展理念正是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提出的发展新理念,对于解决生态利益危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对生态利益危机的阐述

生态利益危机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必须予以应对的问题。探究生态利益危机的含义、表现及特征,对于准确把握、认识危机,进而解决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利益危机的含义

在界定生态利益危机之前,首先需要阐明利益、生态利益以及危机的定义。利益是“一定的客观需要对象在满足主体需要时,在需要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时所形成的一定性质的社会关系的形式。”①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因此,在生态利益中,包含了这样一层含义:生态利益的客体即客观需要对象对生态利益主体需要的满足。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同邓禾、韩卫平的观点,认为生态利益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生态系统。“生态利益是指人类对生态系统所享有的非物质性的利益,即生态系统对人类非物质性需求的满足。它主要包括安全生存的利益、享受清洁空气的利益、享受优美景观的利益、获取知识的利益等。”②邓禾、韩卫平:《法学利益谱系中生态利益的识别与定位》,《法学评论》2013年第5期,第111页。这里强调非物质性的利益,将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供给服务排除在外,可以有效区分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差别。

对于危机,有很多不同的表述,在外文词典中危机多有转折点、关键时刻的意思。经济学家巴顿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罗尔森塔则认为,危机是一段时间巨变和集体紧张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威胁。①刘长敏:《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各国危机应对机制与实践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综上,笔者认为,生态利益危机是指因公众的生态利益受到损害,而产生冲突行为,进而对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潜在威胁,需要党和国家尽快对此做出决策的危急状态。

(二)生态利益危机的表现形式

当前水体污染、雾霾天气、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们的生态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失,为此已发生了各类局部性冲突。比如出现环保局长被悬赏下河游泳的风波,表达了公众因生态环境遭受污染而严重不满的情绪。此外,近年来,生态利益受损者联合发起维护生态利益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也时有发生,如东阳画水事件、余杭中泰事件、厦门PX事件等。在这些事件中,企业的排污行为或者化工项目使当地居民的安全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基于共同的生态利益,当地居民选择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暂时性的、松散的利益群体,对损害自身生态利益的行为予以抗议。在这一过程中,如若事态得不到有效缓和与控制,形势便会进一步恶化,发生围堵、打砸等暴力行动,导致局面混乱不堪。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利益危机的表现形式,常常从公众的不满情绪转为语言抨击进而发展为局部性行为冲突。危机以此类形式的外化表现对预防危机进一步恶化发出警示。必须加快提出应对措施,化解危机,否则就会对人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三)生态利益危机的特征

1.公共性

生态利益是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非物质性利益,这些非物质性利益往往以共有的方式呈现,人们总是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因此,生态利益受损,对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就成为公众需要共同面对的局面。而“个人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联系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②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为了维护各自的生态利益,具有相同利益的利益个体就会集合起来形成利益群体,予以抗争。从而使得危机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公共性的特点。

2.连带性

生态利益危机中包含了潜在的其他危机,如果公众的生态利益长期得不到保障,生态利益危机得不到缓和与化解,危机就会以生态利益矛盾、冲突为基础,蔓延扩散至其他领域,产生“涟漪反应”。③刘长敏:《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各国危机应对机制与实践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当危机扩散,就不仅仅是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构成威胁,而是会进一步连带出价值认同危机。“价值是主体对客体需要的满足,价值认同就是对这种满足的认可、同意与拥护。”④谭培文:《利益认同机制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页。当公众的生态利益受损,没有得到国家、社会的必要保护时,就会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质疑,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危机,进而引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危机。这些因生态利益危机可能会连带爆发的潜在危机会对我国的长治久安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见“这里有很大的政治”。⑤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0页。因此必须立即化解生态利益危机,以彻底根除此类连带的潜在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3.转折性

在当前的生态利益危机中虽然存在人们生态利益得不到满足的冲突现象,但是并没有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根本性的负面影响。危机中包含发生转折的可能性,如果在这一关键时刻,能够把握时机,妥善处理、应对危机,就能化解危机,并成为转机。不仅能解决人们当下面临的生态利益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畅通。

三、生态利益危机的原因

生态利益危机的原因即公众生态利益受损以及产生冲突事件的原因。由于危机的本质似乎就是不一致、矛盾导致的一种紧张状态。⑥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因此在生态利益及其相关利益矛盾中就能找到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1.利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

利益是需要主客体之间矛盾的解决,而生态利益危机的产生就是生态利益客体提供的价值达不到主体的需要,产生了生态利益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在人与社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利益主体为获取物质利益,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其间不恰当的行为就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使得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净化功能、文化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当雾霾笼罩、沙城肆虐,呼吸新鲜的空气、观赏自然美景都成为奢望时,利益主体就会对生态利益客体做出负面的价值评价。为了改善利益客体,利益主体会发出维护生态利益的强烈诉求,对破坏生态的行为予以坚决抵制。如果在抵制过程中采用了不合理的手段,就极易发生冲突事件,危机便由此引发。

2.利益客体之间的矛盾

这里所指的利益客体不是某一利益关系中利益主体获取满足的对象,而是指利益本身。与生态利益发生矛盾的另一利益客体往往是经济利益,两者之间总是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这是生态利益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经济利益表现为物质利益,生态利益是非物质性的利益,两者所追求的客体对象并非一致,而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矛盾关系,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介质。虽然生态利益指的是一些非物质性的利益,却需要物质载体予以实现。如人们对美景的欣赏,对新鲜空气的享受,都离不开构成生态系统的水、空气、植被等物质基础的支撑。这些物质就成为两方面利益相互转化的介质,在获取经济利益时,就可以通过把物质载体转化为生产资料或者污染、改变物质载体原有形态的方式,将物质中所承载的生态价值“让渡”给经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生态利益就受到了相应的损害。

危机的产生还与这两种利益的不同特性有关。如前文所述,生态利益是具有公共性的共同利益,而在经济利益的获取中往往满足的是个别的、局部性的利益。共同利益与个别利益存在着矛盾,“在某种条件下,这两极利益会采取外部公开对峙的形式,其结果是只能牺牲一极。”①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页。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个别经济利益的扩大就极易造成共同生态利益的缩减。此外,这一利益客体关系中还包含了利益的长远性和当前性的矛盾。生态利益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而经济利益的获取,往往考虑的是当前生存的需要,两者之间就形成了对抗。当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损害长期性的生态利益时,危机就此产生。

(二)根本原因

无论是利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还是利益客体之间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利益主体之间在利益分配时所产生的矛盾。“利益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②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因此,生态利益危机实质上来源于社会矛盾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虽然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也呈现出利益多元化的特点。如若其间产生的利害关系没能得到有效的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就会随之产生。在生态利益危机的厉害关系中,政府、企业、公众是代表各自利益的主要利益主体,他们以各自对利益的认知,发出行动,各个不同方向的利益交汇碰撞后就产生了对立冲突。

在政府层面,由于有些地方政府把地方发展的目光局限于GDP的增长,在加大政府绩效的利益驱动下,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招商引资,其间就会出现不考虑生态环境而引进一些生产工艺落后的污染型企业以发展当地经济的状况。对企业而言,作为独立的“经济人”,在市场竞争中,总是趋向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私利的驱使下,企业就会发出损害生态的行为,通过向外界排污、破坏环境的方式节约成本。对个人来说,当前的经济利益与长远的生态利益都是他们期望和需求的内容。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下,就形成了利益主客体,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共同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当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得不到有效调整,激化为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时,就会爆发,形成行为上的对抗。

四、绿色发展理念下生态利益危机的化解

生态利益危机是由利益矛盾引起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得到平衡,那么危机的化解就要从利益入手。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能有效缓和其利益的矛盾关系,保护公众生态利益,化解危机。实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步伐。

(一)利益认知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利益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达成正确的利益认知。没有认识到怎样的利益才是符合自身以及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的科学思维,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利益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绿色发展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能使人们认识到只有与生态环境成为一个共生的整体,在生产实践中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才符合我们人类的根本利益。此外,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们“形成绿色价值取向”。强调“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冲突时,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③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3页。因此,必须贯彻绿色发展下正确的利益认知,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利益选择,共同选择绿色的生活、生产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逐渐趋向一致,最终形成一个生态利益共同体。

(二)利益引导

利益引导主要是针对地方政府的措施。以往,在一些错误的利益引导下,有些地方政府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GDP的增长。顺应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贯彻科学的绩效标准,使政府的绩效考核不再局限于经济的增长,而是将绿色生态环境水平纳入到对政府的考核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①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8页。在正向绩效利益的引导下,政府在地方建设中必然会更多地将优化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纳入目标体系。同时,负向的利益引导对遏制生态破坏也能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②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页。促使地方政府认清在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时,必须考虑生态因素,否则就会失去其根本利益。

(三)利益融合

推进绿色生产、绿色富国,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并不是放弃生产,放弃经济利益,而是“要改变那些尽管能够带来物质财富的增长但同时也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做法与方式,而代之以既能发展生态又能保证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方式。”③庄友刚:《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第92页。绿色发展下,要推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进行融合,在将生态利益转化为经济利益时抛弃以往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方式,而转向美化、提升生态环境的新形式,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美化生产环境、创新提高生产工艺,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绿色产业,将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转为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④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3页。

(四)利益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⑤《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光明日报》2014年11月7日。坚持绿色发展,最终要实现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个人的生态利益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因此,化解生态危机必须形成“绿色”法治思维⑥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4页。,必须通过各项制度、法律的规范和落实,对个人的生态利益和相关权利予以保护。同时对违法排污、破坏生态坏境的行为予以严厉惩罚,并要求其进行生态补偿;对隐瞒、包容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追究问责,从多方面保障公众生态利益。

综上,绿色发展理念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是解决当下与未来生态问题、发展问题的重要指针。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对利益进行规范和引导,能使生态利益危机得到有效化解。对于加强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创美丽中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谭培文.利益认同机制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

〔4〕徐海红.生态劳动与生态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刘长敏.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各国危机应对机制与实践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7〕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五大发展理念”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8〕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邓禾,韩卫平.法学利益谱系中生态利益的识别与定位〔J〕.法学评论,2013,(05).

〔10〕庄友刚.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规定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01).

〔1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N〕.光明日报,2014-11-07.

D669

A

1009— 2234(2017)10— 0071— 04

2017— 10— 05

王春江(1992—),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危机利益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危机”中的自信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