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文化适应和社会认同
——以黑龙江厅官三亚裸奔事件为例的舆情分析

2017-03-10杨秀侃

关键词:候鸟海南旅游

杨秀侃

(海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试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文化适应和社会认同
——以黑龙江厅官三亚裸奔事件为例的舆情分析

杨秀侃

(海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从文化适应的概念出发,以黑龙江厅官三亚裸奔事件为例,梳理这一事件所引发的舆情演变过程,探讨这一事件背后的深层因素,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文化适应和社会认同这一课题,认为海南侯鸟移民面临文化适应和社会认同的窘境,海南国际旅游岛应发挥文化建设育人、教化、凝心、聚力的作用 :第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第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搭建候鸟群体和本土居民交流的文化平台,加强北方社区与本土社区的沟通;第三,发展覆盖城乡、面向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四,拓宽候鸟群体话语表达的渠道,增加候鸟群体话语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机会;第五,重视社会舆情的引导和网络治理工作。

文化适应;社会认同;厅官裸奔;舆情事件;文化建设

文化适应是指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以及文化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适应。美国文化人类学家L.A.怀特认为,文化对于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为工具和技术适应、组织适应、思想观念适应等三个方面。从适应的难度看,工具和技术的适应较为容易,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和使用工具和技术实现对环境的适应。而思想观念层面的适应最难,一般说来,要想在思想观念上适应和接受新的环境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适应。

在中国语境下,文化适应常被学术界用于研究不同人群之间的交往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比如在语言文字、品牌推广、日常商务等领域要考虑文化适应这一问题。*陈琼 :《文化适应性与习语的文化表现策略》,《湘南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8-70页。人群交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说到底就是不同族群文化之间不断适应、替代、融合、共生的过程。*田茵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从文化的传播看多元文化交融》,《新闻前哨》2007年第10期,第39-40页。在中西方文化之间、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先进与落后文化之间一直存在文化适应的问题。不同族群文化、不同地域文化更是随着人们的出行、旅游、异地居住发生更多的交集,问题和矛盾更加突显。*赵旭东 :《适应性、族群迁徙与现代的文化认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2-9页。

我们所讨论的文化适应问题主要源于人员流动。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个体的人受到所生活的族群文化、地域文化的影响,留下了明显的文化烙印,具有一定的文化惯性。如果人进入全新的文化场域,就会产生如何适应新的文化体系等问题。从人员流动的目的看,可以分为求学、当兵、求职、公出、旅游、养老等类型。从年龄段看,年轻人的流动多以求学、当兵、求职、公出等目的,中年人的流动多以公出、旅游为主,偶有求职和谋生,老年人的流动以旅游、养老以及投靠子女为主。另外,流入地对于流动个体的欢迎程度、流入地的经济社会结构、流入地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流出地的口碑和社会评价等因素都会对人员流动所产生的文化适应产生影响。总之,不同的个体对于异文化的适应时间长短各异,适应程度也不尽相同,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文化适应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发生过几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1988年建省办特区、2010年国际旅游岛建设均给海南带来了明显的变化。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海南现有户籍总人口903.48万人,流动人口达363万人。无论是户籍人口的递增,还是流动人口的骤增,海南人口的流动比以前更加频繁、规模更大。以旅游为例,2014年,海南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4,789.08万人次,是2000年全省旅游总人数1,000万人次的四倍有余。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都切身感受到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影响。

海南实施国际旅游岛战略,除了要关注各种指标和相关数字的变化之外,更应该关注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给海南当地社会带来的影响。与外地游客的短暂停留不同,城市新移民是以工作或生活为目的进行较长时间的居住,能否适应和融入当地社会,应该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与北上广等工作机会较多的移民迁入地不同,海南在工业基础、吸纳就业等方面没有优势可言。之所以能够吸引移民,主要还是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在休闲度假旅游养生等方面累积的优势。与1988年建省办特区的人才流入不同,2010年以来,候鸟群体(候鸟老人、候鸟业主、候鸟游客)成为海南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季节性的人口流动不同于工作性的人才流动,融入当地社会的主动性较弱,对当地文化的适应过程较长。

作为基本的社会要素,人口的流动将影响到社会结构,甚至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很多社会现象归根结底在于人口的变化,在于人与人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变化。外地游客、外来人口、城市移民、候鸟群体等对于海南社会结构的影响是深远的、持续的。作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海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以人为本,让观光客变成回头客,更加重视游客对海南旅游的印象和好感。所谓的旅游就是游客在新的环境里接触不同的人,欣赏不同的自然风光,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文化上的差异是吸引游客出行旅游的动机,同时也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不适的原因。海南旅游的发展必须回归旅游的本质,紧紧围绕游客这一工作重心,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重点强化人文景观等软件建设,解决外地游客与当地文化之间的不适应、抵触、冲突和矛盾,在保持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的相互适应。这些应该成为海南旅游未来五年重点解决的问题。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归根结底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是否适应的问题。近年来,大量的内地人来海南购房置业,通常是结伴购买同一个楼盘,因此形成了内地人相对聚集的所谓“北方社区”。这些北方社区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于海南本土居民的地缘关系,他们依托亲朋、好友、老乡等身份参与社区交往,形成自己的社会交际圈。这些业主既不同于城市移民,又不同于外地游客,来海南只是短期居住,属于候鸟式的业主,很少有机会与当地居民交流,因此也很难融入当地社会。据媒体报道,候鸟业主和物业公司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发生冲突和摩擦。分析这些冲突的原因,我们发现,业主处在比较强势的地位,总是习惯用生活的北方和当下的海南做比较,用内地大城市与海南小地方做比较,期待与实际的不符常常引起业主的不适和不满。

2015年,一网友对海南物价进行吐槽,《还百姓一个公道的物价吧!一位北京候鸟给海南省长的信》一夜之间传遍海南朋友圈,发展成为2015年海南网络舆情十大事件之一。问题的核心在于连本地人都看不明白、外地人难以接受的高菜价。作为冬季瓜菜生产基地,海南理应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守着菜园子吃低价菜的便利,但是恰恰相反,海南的菜价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引起众多市民和新移民的怨言。对高菜价反应最强烈的群体是来自北上广等城市的候鸟老人。这些候鸟老人生活历来节俭,即便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也习惯于低菜价和生活节俭。因为生活两地,有了比较,候鸟老人就更有发言权。一旦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就会引起这些候鸟老人的不适和不满,所以也不难理解北京候鸟给海南省长的仗义执言。

因为菜价问题,候鸟老人经常和摊主发生口角。笔者曾对海口市海波蔬菜批发市场进行过调查,一些候鸟老人喜欢讨价还价,摊主不愿成交,爱搭不理,“婉拒”候鸟老人,候鸟老人不服气,扬言找地方说理,最后投诉到市场管理者处。按照市场规律,菜价坚挺,刚性需求,和摊主讨价还价,成功率极小。摊主的沉默并非态度不好,候鸟老人也没必要投诉。尽管投诉是一种维权的方式,但同时也是一种激怒对方的行为。这些口角缘起菜价,实际上是年龄代沟、思维方式、语言不通等造成的,说到底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二、 黑龙江厅官三亚裸奔事件的深层分析

2015年12月6日,微信朋友圈被一条《一厅级干部在三亚被城管弄得没了尊严》的帖子刷爆 :一位在三亚过冬的黑龙江老人游泳时被城管没收了衣服,最后只穿着泳裤步行4个多小时才回家。由于标题强化了厅级干部身份,加上城管这一极易被妖魔化的符号,这一事件很快引起了媒体的报道,迅速演变成为全民围观、吐槽的舆情事件。富有戏剧性的是,正当媒体报道一边倒、舆论指向三亚城管的时候,一则名为《最新视频铁证!扒开毕厅长的丑陋嘴脸!》的文章及多段监控视频在网上传开。视频显示,事主毕国昌并非如其自述“虚弱地走到市政府”,而是打车前往市政府,并在其间回过一趟家。正如评论文章《“厅官裸奔事件”越反转越失望》(《工人日报》2015年12月15日)所分析,视频的出现让舆情出现了反转,最后演变成为一场舆论闹剧。

黑龙江厅官裸奔事件反映了个人感受与客观事实之间、媒体情绪和新闻真相之间的矛盾。从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过程看,毕国昌的悲情自述最开始获得一边倒的舆论,岛外网友纷纷指责三亚城管,岛外新闻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做足“厅官在三亚被城管弄得没了尊严”这一文章。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岛外网友放大了个人到海南旅游遭遇的不愉快,痛批海南旅游的种种不是。岛外新闻媒体更是受网民感染,随一边倒的网络舆论夹杂其中,不分青红皂白,先入为主行使所谓异地舆论监督之职能。随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借势传播这一事件以及媒体的相关报道。黑龙江厅官裸奔事件一夜之间发展成为全国舆情事件。尽管城管执法粗糙,但厅官违规在先,三亚城管该不该道歉的问题成为裸奔事件舆情的第二波,把三亚市政府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三亚有关领导迅速反应,登门向毕国昌道歉,毕国昌虽不情愿但也接受。正当大家以为握手言和、皆大欢喜、此事告一段落时,剧情发生了反转。在真相面前,毕国昌不得不承认撒谎并试图运用媒体为自己造势,再次引发了网民的讨论。

这样的结果,相信那些参与讨论的网民只猜到开头没有猜到结尾,个人感受和客观事实之间总会因为所见、所知的限制而存在差异,这并非仅仅是网民的素质问题,而是专业新闻媒体缺位的问题,进一步说是网络治理和媒体主体责任的课题。在这一事件中,岛外的新闻媒体在被掩饰的事实中先入为主,表达观点和情绪,是否违背新闻媒体所秉承的真实性原则?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如何加强把关职能?如何不被利用,不被网民夹挟,泥石俱下,不分鱼目?如何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这就涉及到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情绪和新闻真相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是媒体治理和新闻专业主义的课题。

与省外新闻媒体的盲从不同,海南当地媒体的冷静表现同样也值得我们思考。一直以来,面对复杂的舆情事件,事发地媒体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沉默、失语,对于同级党委的错误行为限于党管媒体的限制不便发声,对于同级党委的正确决策避免唱赞歌的嫌疑不宜发声,均陷于两难境地。遇到灾难事件特别是影响到地方形象的事件,事发地的新闻媒体更是习惯于沉默、失语。尽管海南新闻媒体对于本次厅官裸奔事件的报道不多,但是,我们也发现,《厅官毕国昌首先是一位较真的公民》《维权方式不可取》《“厅官裸奔”事件没有无辜者》等文章的出现,发出不同于岛外新闻媒体的声音。这些文章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进行传播,传递着较为理性的信息。正因为舆情生产和传播复杂性,新闻媒体的核实、报道以及对舆论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

黑龙江厅官裸奔事件所引发的舆论深层原因在于不同文化的适应性问题。退休厅官毕国昌导演的舆论闹剧是因为他认为他在三亚感受到双重标准对待。他代表一群每年都到海南过冬的北方候鸟老人,与一群他认为“很冷漠、很高傲甚至是蛮横”的三亚城管进行抗争。据统计,每年冬天到海南养老的候鸟老人达五十万之多,或独居,或群居,遍布海南每一个城市和海岸线的楼盘。不可否认,候鸟老人在接受新鲜事物、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等方面不如年轻人,但在文明程度和遵纪守法方面却不亚于年轻的外地游客和当地居民。但是在公共资源稀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三亚,大量候鸟老人的涌入,降低了三亚这一个旅游城市的舒适度,势必会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候鸟老人和当地居民、外来游客之间存在消费观念的差异,经常会因商品、服务、价格等方面与当地经营者产生矛盾。作为弱势群体,特别是按照之前长期居住其他城市的过往经验,候鸟老人寄希望于当地的城市管理者以及有关部门出面解决。但是,行政的手段无法解决市场的问题,海南低产量、高成本导致的高物价问题也因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而进一步放大。初步的调查显示,候鸟老人非常认同海南当地的气候环境,但是基本不认同当地的人文社会。他们情愿选择独居,也不愿意融入当地的社会,甚至还会采取懈怠、抵触等方式表达不满。比如,候鸟老人在三亚海滩裸泳、裸晒等等,都是候鸟老人不融入、不认同当地社会的典型行为。这些行为进一步引发城市管理者对候鸟老人的不良印象,城市管理者的懈怠、不作为以及隐性的双重标准特别是缺乏执法艺术,最终导致候鸟老人的不适和抗争。

黑龙江厅官裸奔事件同样也反映了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强势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冲突等深层问题。1988年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有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沉淀下来的海南移民基本融入到海南的社会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候鸟老人的移民不同于之前的移民,这种季节性移民不同于工作性移民,时间短,圈子小,融入当地社会的意愿不强,甚至低于来海南短暂旅游的部分游客。但是,这些候鸟老人在海南可能拥有房产,拥有一些候鸟老乡和当地朋友,因此不同于来海南短暂旅游的游客,对海南这个第二故乡还有一定的感情,对于海南的认可度高于普通游客,表现为候鸟式的主人翁意识。但是,这种候鸟移民的主人翁意识不同于工作移民的主人翁意识,对当地社会的参与意识明显弱于来海南工作生活的移民,回避、远离当地政治事件,抵触和对抗当地城市管理,从而导致黑龙江厅官裸奔等类似的事件。尽管这场舆论闹剧已经结束,但要想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需要我们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关注、关心、接纳、善待来自不同省份的候鸟老人,开展一些鼓励他们融入海南、参与建设、提高文明程度的活动,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强势文化和土著文化和谐共处。

三、以文化建设加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社会认同

2010年以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民生产总值在短短的五年从1,000亿量级跨越到3,000亿量级(2009年为1,616亿、2015年为3,702亿),旅游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有所提高,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可以说是海南历史上发展最好、发展最快的时期。海南的旅游优势、居住优势更加明显,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

近年来,跨省流动成为我国人口结构的主要特征。在雾霾常态化的影响下,海南独特的自然环境、日趋完善的生活设施还将继续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2016年1月29日,新浪房产发起一项针对海南置业选择的调查。超5万网友参与了本次调查,其中近六成为年龄在30-50岁的人群,超六成受访者家庭资产在百万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万网友中,近九成受访者有意向前往海南买房,其中绝大部分倾向于购房自住。

面对日益增多的候鸟群体(候鸟老人、候鸟业主、候鸟游客),如果我们忽视这些群体的感受和诉求,任由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本土居民与拥有知识和财富的候鸟业主对立,任由强势的城市管理者与弱势的候鸟老人对立,任由追求利益的无良商家和无辜的候鸟游客对立,将产生更多的隐患和不安全因素,海南旅游的形象和口碑将受到影响,海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因此,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应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教化、凝心、聚力的作用。文化具有教化育人的作用,通过在社会层级中传播文化,让更多人认同文化,做有文化的社会公民,让社会行为更加文明。文化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一旦文化被认同,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能把社会成员团结起来,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海南而言,以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为内容的文化建设显得非常重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既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既能够促进海南经济的发展,又能够让所有社会成员享受文化的成果。因此,要丰富文化建设的内涵,应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实际明确文化建设的内容。

第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发热带海岛旅游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是地方形象和地方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没有产品的文化建设是无根之花,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开发能够占领市场的文化产品。只有通过发展海南的文化产业,才能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建设,才能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第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建设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搭建候鸟群体和本土居民交流的文化平台,加强北方社区与本土社区的沟通,以活动聚人气,以活动凝人心,以活动拉近距离,以活动消除隔阂,通过文化活动强化候鸟群体和本土居民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认同,形成自觉的、一致的、协调的、有力的社会行动,共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以及海南绿色崛起所带来的“蓝海”。

第三,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教育,发展覆盖城乡、面向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候鸟群体在享受海南独特自然资源、共享社会主义文化成果的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参与到当地的文化建设中来,为文明海南、绿色崛起、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两种文化的交流是平等的、多元的、有益的,要丰富候鸟群体参与海南文化建设的渠道。

第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建设要拓宽候鸟群体话语表达的渠道,增加候鸟群体话语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机会,结合当前开展的党员教育活动,让有关部门换位思考,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相关部门快速反应的机制,及时处理和解决候鸟群体反映的问题,让候鸟群体拥有人格尊严和主人翁意识。对于服务部门而言,要以教育为主,换位思考为辅,为候鸟群体营造和谐友善的政务环境。

最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建设要重视社会舆情的引导和网络治理工作,面对新媒体、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舆论生态,要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监网管队伍,加强涉琼重大事件的舆情监控,通过各种力量提高互联网和国家治理的能力,营造有利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舆论环境,避免“厅官裸奔”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通过以上几点措施,我们要努力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适应和社会的认同,从而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舆论支撑、舆论认同。

以上是黑龙江厅官三亚裸奔事件所引发的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文化适应和社会认同的思考。文化适应和社会认同属于既抽象又具体的课题,对于海南这一候鸟群体较多的地区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在这一领域有更多、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李 莉)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Social Ident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Case of the Streaking of a Heilongjiang Official in Sanya

YANG Xiu-kan

(College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adapt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incident of Sanya streaking incident as an example to sort out the process of the change of the public opinion triggered by this incid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ep factors behind this incident, especially the culture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 adaptation and social identity. In the light of the dilemma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social identi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educating, enlightening, condensing and concentrating : i.e. firstly, vigorously developing cultural industries; secondly, carrying out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thirdly, developing a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vering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community; fourthly, widening the channels for the expression of migratory ethnic groups' discourse and increasing the expression of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migratory ethnic groups in the community so as to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local communities; fifthl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and network governance.

cultural adaptation; social identity; officials streaking; public opinion inciden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5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 :QJY1251522);2016年度海口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 :2016-ZZKT-17);2016年海南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 科研启动资助项目

2016-04-20

杨秀侃(1977-),男,海南海口人,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新媒体、网络舆情研究。

G209

A

1674-5310(2017)02-0122-05

猜你喜欢

候鸟海南旅游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旅游
“洋候鸟”回闽过年
“0”与世界末日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