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中的复合知识教育体系构建

2017-02-23张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日语应用型

张剑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中的复合知识教育体系构建

张剑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425199)

构建复合知识教育体系,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高质量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解决社会应用型人才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文章在分析当前日语人才供需矛盾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地方高等院校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所需的复合知识教育体系构成和建构思路。

应用型日语人才;复合知识教育体系;应对措施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能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1]。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但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以培养专家为目的的专才外语教育,培养的外语人才普遍欠缺专业知识领域外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对外语人才“多元化”、“应用型”的要求,迫切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根据社会人才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从传统的一元精英模式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

一 基于人才供需矛盾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透视

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高度竞争的市场行为,快速更迭的知识体系,使社会对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持续增长。表现在外语教育领域,则表现为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阔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2]的人才。

(一)当前日语人才的市场供需矛盾

1.社会人才需求与供给结构性矛盾持续深化。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接受教育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其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程度。”[3]即:人力资本专用性越高的人,就业面越窄,人力资本专用性越低的人,就业面越宽。而长期以来我国以培养专家为目的的专才外语教育,因为过于强调人才的专用性,而忽略了对学生知识广度的培养。这就导致培养的外语人才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领域外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应用型”的人才要求。就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一方面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呈几何型增长,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日语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用人需求。这种结构性矛盾产生了两种负面影响。一是人才质量难以为社会服务,二是人才自身难以为自我服务。

2.日语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对立现象十分突出。“高分低能”是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一个负面标签。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源于学生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对立矛盾,但更深层的原因还是由于我国沿袭已久的“应试”教育。我国长期以来以培养专家为目的的专才外语教育,导致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获取,而轻视专业知识领域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毕业后,在具体工作中则不仅表现为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行业技能,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做事的逻辑性、条理性,还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问题突出,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低下,不善于团队协作。如受应试教育课程考核的影响,很多地方院校和教师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第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强调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而不重视对语言知识学习以外的人文、经济、社会等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日语专业知识,却缺乏知识广度和做人、做事的能力,为用人单位和社会所诟病。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毕业即失业”。

3.日语人才做事和做人的矛盾更加突出。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在其著作《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中认为:“以经济增长和竞争为目的的‘功利教育’(又称为‘为盈利的教育’)给社会带来了危险”。[4]它导致整个社会同情心、道德感缺失。我国亦然,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引发的教育功利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难以抹掉的污点。学校教育是商业行为,学生学习是谋利行为已经成为一种饱受诟病的社会现实。家长对孩子不遗余力地进行教育投入,希望孩子将来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学校不遗余力地抱着“应试”教育的大旗不肯撒手,避免成绩不佳被家长和社会淘汰。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在工作中做事与做人的矛盾难以调和。很多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能力、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容乐观,和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二)高校日语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在2014年3月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我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分析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要求高校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型转型。[5]在此背景下,我国很多地方院校进行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复合知识教育体系。但由于缺乏先期经验和科学的理论支撑,仍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平衡、教学模式落后等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根据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分类相关理论,日语专业复合型知识体系应包括:日语专业基础知识、日语专业知识和人文与科学知识。教学实践中,只有将这三类知识体系综合起来,构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有机体,才能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优秀、人文与科学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且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

但反观国内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并没有根据市场导向,构建明确的复合型应用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或者采取“日语+专业”的模式,或者采取“专业+日语”的模式,两者一个重视日语教学,一个重视专业教学。这种缺乏统筹与协调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毕业生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存在断层,另一方面也割裂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联系。其结果不仅达不到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目的,还有可能进一步弱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协同性。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载体。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要多样化、系统化、协同化课程设置。

目前很多院校采用的是“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过于追求学生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双强性,导致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不一致,日语专业与被复合专业的课程不能有机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存在日语专业课程的比例大,课时长,而人文与科学知识课程设置少、课时短问题。这就导致因为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协同性,学生的学习也出现与之相应的缺乏系统性、协同性问题。具体表现为听、说、读、写能力较强,而人文、科学知识及实践能力较弱。

3.教学模式落后,学生能力提升不显著。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虽然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根据这一需求导向,科学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但由于囿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加之受生源不断增加、师资力量薄弱及教学条件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不得不采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侧重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灌输,以适应双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考核目标。这样必然导致培养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流于形式。

4.缺乏全面、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手段。判断复合知识教育体系是否具有时效性,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利于发现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是否适应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已经根据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但由于尚未建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并不能根据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多院校仍采用传统的“以分论高低”的评价模式。学生也往往以能否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第一目标,并不注重专业知识外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二 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的复合知识教育体系建构和实施策略

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优秀的综合素质是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地方本科院校日语人才培养应根据这一特征,明确定位培养目标,构建多样化、综合化的复合教育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才能增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一)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应用型日语人才需求和现有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我们认为: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应该包括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这一知识、能力结构,结合市场需求导向,确立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市场反馈,解决好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知识和技能、做事和做人的矛盾,处理、调整好课程教学中的知识、文化、经验和技能的关系,优化整合课程资源,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应重点从以下几点确立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1.根据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暴露的知识和技能、做事和做人的矛盾,调整课程结构,以优化学生的日语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多元文化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职业适应性。

2.学生在工作实践中难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其原因大多源于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教学实践中,应根据这一现象,设置横向和纵向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将学科基础知识、日语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及业务经验知识教学贯穿为一体,实现交叉有机互补,帮助学生提升跨学科学习能力,提高知识和实践转化能力,形成宽广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素养。

3.日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还表现出人文素养缺失,做事与做人的矛盾难以调和现象。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源于大环境的影响,也和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缺陷有关。高校应充分重视这种现象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改革现有教育的“功利性”顽疾,设置更多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研究创新的能力。

(二)建立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前提条件。我们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暴露的诸多问题,按照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元性原则,建构应用型复合知识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具体课程构建可按照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思路和模块化思想,将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交叉贯通,构成三大模块,即:日语基础技能模块(包含听说读写译相关课程)、日语综合技能模块(日语高级视听说、应用文写作、商务会话等课程)、综合素养模块(日本社会文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发挥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协同性。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日语综合技能模块由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构成,突出了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训练,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而综合素养模块的社会学、商务日语等课程则强调对学生跨学科知识、多元文化素养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商务沟通能力,提高文化、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灵活的、开放的多元化、立体化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硬性灌输的弊端,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陶冶人文精神,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因此,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根据传统教学模式实践环节薄弱问题,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外语教学的优势,通过校园网、QQ群、微信群等建立新的“日语综合教学模式”,采用开放的、多元化场景的教学模拟,加强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如通过微信群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日语交流,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薄弱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拓展教学内容,加大人文素质培养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手段,在全球化语境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强调知识技能与文化素养养成的统一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实践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指出:“会外语没文化是庸才。”[6]诚如所言,一个缺失文化素养的人,自然难以胜任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语言工作。因此,应用型日语人才复合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秉持技能训练和文化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立足全球多元文化语境,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使之养成包容并蓄文化品格和语言技能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语言学习、语言认知、文化认知和文化经验这四个要素联系在一起,发展和丰富大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整体语言素养更加系统化,更具实用价值,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复合知识体系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各个高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效的日语应用型人才复合知识教育体系,着力解决现有教育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知识与技能、专业与能力、做人与做事的矛盾,更好地培养既有较强专业知识、文化、技能,又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1]陈俊.加强专业国际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3,(4):4-6.

[2]倪志梅.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9):27-28.

[3]汪明义.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21-23.

[4]劳凯声.公立学校200年:问题与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82.

[5]刘俊秀,罗玉玲,宋树祥.基于学生特色与专业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亚太教育,2016,(3):250.

[6]李沫.地方高校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聚焦教育,2015,(4):181.

(责任编校:周欣)

H36

A

1673-2219(2017)07-0129-03

2016-12-12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708)的阶段性成果。

张剑(1980-),女,湖北宜昌人,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与日本语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日语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