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之约,圣迹之旅

2017-02-23易子薇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周敦颐游学湖湘

易子薇



千年之约,圣迹之旅

易子薇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说到宋学第一人,则不得不提到周敦颐,论其学脉精神,推为宋学之创始者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小学课本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古往今来君子的核心气质,也是我对周敦颐先生最初的印象。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湖南道州人,学者称濂溪先生。宋宁宗时赐谥为“元”,世称“周元公”,尊称为“周子”。黄庭坚曾说:“濂溪先生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后来朱熹也说:“濂溪在当时,人见其政事精绝,则以为宦业过人。见其有山林之志,则以为襟怀洒落,有仙风道气。无有知其学者。”从历史流传的纵向来看,作为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影响着我国宋、元、明、清及至今日已千年。从波及范围的横向来看,周敦颐不仅仅是湖湘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湖南图书馆组织的游学活动之二“先贤追踪篇”,借这个机会我们走访濂溪博物馆、周敦颐故居,圣脉和月岩,追随圣贤的足迹,感受湖湘精神。

5月23日下午,在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听完小伙伴弹古琴后,我和亮、蓉、姝也参与在濂溪书院纪念馆“打拓片互动”的志愿行列中,我们耐心地向从长沙来的小伙伴讲解拓片的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并赠送他们了现场制作的拓片作为留念。之后,我们六个出发去朝阳岩公园,张京华老师向我们讲解了朝阳岩刻石,也带我们一同参观了刻在朝阳岩上濂溪先生的亲笔真迹。那天下午下着濛濛细雨,青石板路有些许滑,冷风吹着稍有些凉意,撑着小伞的同时,我不经裹紧了一下身上的风衣。参观完朝阳岩后,我们和张老师、周老师等一一挥手道别,紧接着我们背上行囊踏上了大巴车,开启了道县之旅模式。

我们坐在大巴车的最后两排,大巴在高速上时而平缓、时而颠簸地开着,车窗外间歇的下过几次小雨,窗外,青山被浓雾所环绕,与天上厚重的云朵融为一体,有如临仙境之感,我不禁打开相机,想把这种“缥缈意境”定格。车内开着冷气,玻璃内侧笼盖一层乳白色的雾气,百无聊赖之下,我用手指在上面画了一些小图案,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漫长车程,我们终于抵达道县,此时已将近晚上九点。

在道县留宿一晚后,第二天上午我们参观了濂溪博物馆、周敦颐故居等,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景点有两处:一个是圣脉,另一个是月岩。

参观濂溪故居之后,大巴从村子行驶出去,沿着村边大道一直行驶,经过小亭,亭边是濂溪“圣脉”,泉水从石山底下悄然溢出,灰褐色的石头犹如一条盘龙大张口,清冽的水从它嘴里冒出,不清楚水的深浅,细细凑近一看,却有蓝灰色的小鱼儿、小虾米在一圈圈细小的波纹里游荡。把手伸进水里,水波荡漾,顿时通透的凉意像闪电一般穿透每一个细胞,它们倏的一下,就跑远了。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泉自有玄机,正观泉眼,有一条若隐若现的分水线将泉池分为一个圆润的阴阳太极。但这次出行有雨,因水位过高,看不见此奇景,甚是遗憾。石井之上,明嘉靖年间知州事方进题刻“圣脉”二字,故称为“圣脉泉”。泉之左侧,博士绣麟公题“寻源”二字。然而,圣脉泉本无名,最早仅称“石窦”而已。据《濂溪周氏族谱·世家第·故里图记》载:“豸岭壁间有古刻道山二字,下有石窦,深广不可测,其泉溢窦而出者,濂溪也清泠莹澈,如飞霜如啧玉。大旱不涸,积雨不溢,莫之其来之所。”该泉正式呼“圣脉”,始于明嘉靖。犹如周顿颐理学在此发源,浩浩汤汤,源远流长。

在“圣脉”小歇一会后,我们驱车前往本次游学的终点站——“月岩”,这是我第一次到月岩,月岩一共有63方石刻,尽管之前我写过两篇关于月岩石刻榜书的文章,但都是听他人对其景观的间接描述。尽管之前我通过已知的信息去脑海中无数次去构想它是一个怎样的奇景画面,并未曾见过真迹。在还没到达之前,在车上远远的望见月岩景观,我就早已安奈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月岩与其他的岩洞不同,它不止是一处溶洞,而且还是一个巨大的天坑,它奇特之处在于,除了天坑的上下落差外,山腹之间有东西贯通的岩洞,形成了一岩三洞的奇特景观。到达之后,游学志愿者无一不称赞与慨叹,人间美不可言,千言万语化作了“哇”和“呀”。

据宋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记载:“宋真宗天圣八年,先生年十四,濂溪之西有岩,东西两门,中虚,顶圆如月,出入仰视,若上、下弦,名月岩,先生筑室读其间,相传睹此而晤太极。”古道州八景之一,且为道州八景之首的月岩是都庞岭下的一个大型石灰岩溶洞。溶洞由东、中、西三洞组成,三点成一线。有东西两个洞口,皆呈圆形,且相互对峙。中洞顶虚,即“天窗”,光线直泄。由西洞门拾级而上,抬头仰望,只见天穹“明月”一弯,宛若“上弦”月境。入得洞中,洞中峭壁万仞,白石璀莹,石乳林立。仰望洞顶,“皓月”一轮,宛如望月悬空。再往前走,“皎月”由圆而缺,东洞门再回眸仰望,复成峨眉状,倘若“下弦”月境。三洞贯穿,又称“穿岩”。

洞顶大滴的水珠直从顶部的石缝中滑落,显示出大自然的剔透与灵气;洞上燕子等飞禽成群,在岩壁上扇动着翅膀盘旋,叽叽喳喳;洞中的石壁上写满了元明以来文人寄咏周濂溪先生的石刻,那些都是历史的沉淀、人文的精灵;洞外是小桥流水,良田美池,景色优美,恍若隔世。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景只因月岩有,人间又哪得几回闻?置身月岩洞中,除了观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可以在望“月”圆缺变化中领悟到盈与亏,领略到先前历代所传承下来的丰富典故内涵。

总之,通过这次湖南图书馆游学的游学活动,在追忆先贤周敦颐,感受理学深厚的湖湘文化的同时,让我们对周濂溪先生多了一份了解和认识。

猜你喜欢

周敦颐游学湖湘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周敦颐赏莲图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