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软实力维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2-23孙宏云蒋飞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实力媒介价值观

孙宏云 蒋飞云



基于文化软实力维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孙宏云蒋飞云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的重要形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虽然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使国家政治安全、主流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建设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为应对挑战,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下,从净化网络环境、主动搭建平台以及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等角度着手,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文化软实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软实力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对概念的明晰是理论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理论研究得以深入进行的前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为载体,以培养网民特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两方面内容,即利用网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为了改正人们在网络使用中出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进行的教育。[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网德教育,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网德教育是指以网络道德为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了纠正网络使用者们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不道德行为,旨在培养一种操作伦理,培养人们上网活动时的道德规范。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为渠道或平台,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以及法制等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旨在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特定素质以符合社会(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包涵了网德教育,二者在内容上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2]

软实力(Soft Power)这个概念最早见于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的著作,他从外交战略和国际权谋的角度加以阐释,“把软实力界定为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和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不同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它强调文化是软实力的灵魂,主要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凝聚力、亲和力、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是一种无形的、无法精确计量的力量。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包括意识形态建设以及文化强国建设等多个方面。[3]

二 网络媒体发展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影响

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报告》公布的信息,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

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既增强了国家建设的经济硬实力,而且也促进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一方面,网络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网络文化产业自身就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它不仅在经济实力以及技术平台方面促进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有利于补充、繁荣现实文化。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它为其创造了更为开放的平台。[4]网络平台的信息发布和接受所具有的快捷便利、自主自由、双向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更为广泛地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中超越时空与国度且富有现实意义的精髓,有利于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虽然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使国家政治安全、主流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建设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引起密切关注。

(一)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国家政治安全面临挑战

主流意识形态是文化软实力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国家政治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已日益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阵地。当前,我国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严格地坚持着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定地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但在网络媒体中,却是鱼龙混杂,需要高度重视。如某些敌对势力在我国国内物色、栽培骨干和代理人,收买网络写手,组织一些极端反动分子进入网络空间,致使网络信息平台上充斥着大量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某些所谓的“历史真相”之类的博文,名为还原历史,实为歪曲事实、混淆真假,动摇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某些别有用的人在网络上大肆宣扬负面信息,而对国家建设各方面的伟大成就却视而不见,妄图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逢中必反,逢美必捧,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攻击党、攻击社会主义类言论的典型特征。”[5]言论自由是国家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网络以其包容性为人们充分表达自由意志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但某些居心不良的代言人和机构,利用言论自由的权利,利用互联网这个强大的新平台,夸大其词或制造传播谣言,蓄意诋毁党、诋毁社会主义制度,扰乱民心,危及国家政治安全,削弱文化软实力。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使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面临挑战

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不仅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在国家经济总量中的作用大小来衡量,而且可以通过社会成员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来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们行为方式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越来越纷纭多样。虽然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一个趋势,但不能因此而放任自流,要包容差异更要引领差异,以达成基本共识。有了主流价值观的引领,精神文化才会有核心、有灵魂,这个社会才会成为多元而又有共识、有秩序的社会。然而在网络媒体中,有些人利用这个自由开放的平台,试图将资本主义价值观渗入我国公民的意识中,试图以所谓“普世价值”取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利用各种手段制造理论混乱与价值判断混乱,从而使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使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面临危机。

(三)网络媒体的发展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挑战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信息海量、互动隐匿等特征,不仅给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造成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使国家道德建设面临挑战。一方面因为互联网具有隐匿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中的人们的道德认知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深刻严肃,容易肤浅化,也使低俗网络文化大行其道。这些低俗信息无一不挑战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和审美观,冲击国家的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文明底线。另一方面,道德认知的肤浅化和泛娱乐化容易滋生网络暴力。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宣泄不良情绪的工具,随意进行道德批判、人身攻击,直至发展到语言暴力,恶意诋毁、侮辱谩骂,甚至发展为行为暴力,干扰和破坏正常社会秩序。[6]网络媒体蓬勃发展,人们的道德信仰和道德坚守却不断弱化,需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是全社会的崇德向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三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文化软实力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为应对挑战,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下,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文化软实力。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所在,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软实力建设才能永远保持正确的方向;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具亲和力和凝聚力;只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化软实力才能骨气更硬、底气更足;只有努力培育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7]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灵魂把握方向,灵魂左右一切。正如习总书记多次提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就其实质而言,取决于核心价值观。只有努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网络环境下,利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入耳入眼,深入人心,不仅要内化为社会成员的精神品质,更要外化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为文化软实力提升构建起牢固的精神支柱。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净化网络环境

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严格控制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清朗健康的环境。具体而言,网络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网络环境的净化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予以有效管理和控制。近年来,国家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多角度、全方位且行之有效的治网之道,力求实现既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秩序,又保障网民自由、促进网络发展的目标。因此,国家一方面不断加强网络立法,使互联网领域有法可依,用法律来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还须不断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过滤技术,及时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以阻断这些信息对人们灵魂的侵袭。微观网络环境包括各个具体的网站、QQ群、微信群、博客、微博、论坛等,也需要坚持不懈地净化管理,力争在源头上严格把关,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凝聚民族精气神的前沿阵地。

(二)主动搭建平台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要大力加强监管,及时遏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更应主动参与影响因子的建设,主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一方面,要不断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广大辐射力和强大生命力的主流网站,以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展示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努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广泛传播这些文化和观念,对内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感召力,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对外可以提高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还应增强借力发展意识,能用社会上已有的、先进的技术和平台尽量用,充分利用各方已有的渠道和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不同于广播、电视以及报刊等传统媒介,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新媒介,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人们不仅仅是媒介受众,同时还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由此,在全球化网络时代背景下,所谓媒介素养,是指社会成员对于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所具有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质疑能力以及自己发布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是当代社会人们的一种技能,一种修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文化软实力归根结底会体现于国民素质。因此,要增强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对于网民们来说,首先作为媒介受众,较高的媒介素养,能让人们正确辨别客观现实和媒介现实,厘清媒介资源表面之下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倾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而作为媒介信息传播者,较高的媒介素养,则能让人们自觉坚持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念,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提升文化软实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1]曾长秋,薄明华.网络德育学(第2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0-52.

[2]蔡丽华.“网络德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德’教育”之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3]张国祚.文化软实力研究需寻求共识的几个问题[J].决策探索,2014,(24).

[4]王爽.论网络媒体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学术论坛,2013,(8).

[5]李艳艳.如何看待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J].红旗文稿,2015,(14).

[6]任福兵.网络社会危机传播的负面道德环境体系[J].求实,2014,(6).

[7]张国祚.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三个关键环节[J].红旗文稿,2014,(12).

(责任编校:呙艳妮)

G641

A

1673-2219(2017)07-0040-03

2017-03-02

湖南省优秀社科研究基地专项资助项目“网络德育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2JDZ9);教育部2013年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与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3YJA710017)。

孙宏云(1978-),女,湖南永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蒋飞云(1967-),女,湖南邵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力媒介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实力抢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