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发展理念的人学审视

2017-01-24于文思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学理念发展

■于文思

共享发展理念的人学审视

■于文思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指明了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新路向。发展理念的变革以人的生存发展要求为基本坐标,植根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价值的转换以及面临的新发展困境。共享发展理念承认个人不可被剥夺的主体地位,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以人人共建为现实动力,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取向一致,具有丰富的人学意蕴。相应地,要推进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需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共享发展理念,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创性,解决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

共享发展理念;人学内涵;人学意蕴;实践路径

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和基础,共享发展理念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经济新常态的客观形势,准确探索国内外发展经验和教训,重点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战略。共享发展理念立足于我国发展的新的战略机遇期,致力于破解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难题,顺应了广大民众的热切期盼。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也有深厚的人文意蕴。从人学的视角来理解和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意蕴,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其的哲学理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更增强了理念执行和落实的坚定性。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

理念是人的精神的高度自觉,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发展的主要标志。它代表着人对本质的探寻,对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理性的追求。发展理念作为发展行动的先导,着眼于社会发展当中的深层次的联系以及普遍性、根本性问题,是发展理论中管长远、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一种精神性存在。发展理念彰显了人的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它引导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昭示着发展的根本遵循,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反映,发展理念根源于发展实践。随着我国对发展观认识的深化,我们党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然而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我国各群体、各地区、各行业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不平衡现象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度不够,人民的获得感不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凭借着资源优势、人口红利等后发优势,我们国家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反观处在发展中程时期拉美国家,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正是在社会出现了分配不公、腐败盛行、公共服务受益不均等的情况时,却没有及时转变发展方式,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既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进入决胜阶段。当前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关键在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就要求人民不仅在经济领域受惠更加均衡,还要求包括生态、民生领域在内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同时不仅要在总量上实现小康,所覆盖、受益的人群也应该是全面的,是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一个民族掉队的全面小康。而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乃至实现中国梦,关键也在于能否坚持共享发展的方式和理念,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随着社会发展的推进而不断变化。社会发展到每一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倡导人的发展比社会的发展更具有终极价值。处于现代化建设初期的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很大改善,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化的目标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而较少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伴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党中央转变发展策略,更加关注人的各方面需要。早在十八大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在发表讲话时就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共享发展理念指导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它有着丰富的内涵,表现在共享内容方面的全面性,共享人群方面的全民性、共享进程方面的渐进性以及共建与共享相互交融。其一,人们共享的发展成果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其二,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中国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其三,共享不会一蹴而就,它具有渐进性,共享的程度和水平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最后共享发展理念提倡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享发展理念集中地体现了人学的价值立场,反映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回答了发展依靠什么,发展为了什么的问题。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人学意蕴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总量日益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行业、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部分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状态没有得到改善。我国现正处于这样的发展困境之中,如若不及时调整,必将陷入发展的囹圄,并为之付出惨痛代价,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将走不出发展的困境。研究共享发展理念,必须从人学的维度对其加以审视。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里的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中的“个人”。共享发展理念也立足于现实的人,从人的实际活动出发去理解社会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来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即:亿万中国人民是共享发展的主体,他们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又是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享有者。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主体的定位是落实到个体的人的。共享发展理念立足于“现实的个人”,并且是每一个个人。这里不是排斥发展主体的普遍性,而是强调包括全部的人、每一个人,而非个别的人。共享发展理念的主体是指人民群众,即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所有广大人民群众。全民共享不是通过思维或精神所臆想的一种应然状态或主观体验,其实现途径取决于每个人生存发展条件的实质性改善。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占有,为实现自己的发展而以牺牲另外一些人的发展为代价,同时掠夺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使之变为私有财产。资产阶级宣称人人生而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这一平等和权利也只不过局限于本阶级内部,并且平等的范围也只限于权利和规则平等方面,忽视了最重要的结果平等。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全民共享的愿望不能实现。我国的发展理念与其不同,它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权利,人人分享发展成果,从而极大地调动的人们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照个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历来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战乱纷争的革命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都格外尊重人、爱护人。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人类社会是一个世代接续,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于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共享发展理念倡导以共享为价值导向,平衡各代人的利益诉求,保障下一代人发展权利和发展机遇,最终实现代际公平。不仅如此,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主张世界各国“共享式发展”,坚持走互利共赢的道路,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各国一道建立“共建、共享”的世界治理体系,致力于打造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可以说,中国梦的实现,既助推自身的强国富民的目标,又为全球增添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与世界各国一道分享发展的机遇,共享中国发展成果。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终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共享发展模式是全面的、包容的发展模式。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承认主体不可被剥夺的地位,将人视为经济发展、政治进步以及社会服务的价值主体。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分重视GDP的总量与排名,把人当作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手段,与人本身相比,似乎经济的增长更为重要。这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错误,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着人的发展,为着人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生活意义的充实。离开了这一初衷,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在这种排他性的发展理念指导下,资本逻辑控制社会生活,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扭曲、恶化。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大量机械化的生产与劳动不但与人相异化,挤占人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使人日益呈现出单向度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失去了自我和生活的意义。社会发展原本是实现全人类的发展,不断提升人类的幸福感,但一味追求经济总量增长就忽视了人的自由和价值;第二,社会发展总体上呈现一种不平衡的趋势,社会公平缺失,利益分化、贫富差距扩大,少数人却占据了社会上的大部分资源和财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导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利润至上的资本逻辑,加之人类不科学地开发和资源的浪费,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资源和环境问题。以人为核心的共享发展理念与以往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它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旨在发展过程中将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结合起来,增进每位成员发展和权利和能力,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民生目标,强调民生目标的综合性和质量性评价,同时明确提出建设健康中国具体举措,目的就是为群众提供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健康的食品药品,从而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增强社会公共服务的共享度。这表明与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社保体系等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会提到新的高度,更意味着国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必然要求,围绕提高民生质量与均衡受惠做出制度性安排。这一项举措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公民获得感与幸福感,还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奠定健康基础,更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动力:人民共建

社会是一个具有独特结构和复杂功能的系统,促使其发展前进的原因是综合的,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外在影响力,也有内在驱动力。在驱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链条之中,人是最关键的一环,紧紧依靠人民实现社会发展是人学的根本要求。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发展的根本在于人的发展。一方面,人最基本的需要为生存的需要,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当生存的需要被满足以后,又会迈向其他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与人们所进行的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源动力;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物质资料生产的决定力量,并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者构成,人的因素不仅渗透于这三者之中,而且成为决定这三者乃至其他诸因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既表现在他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还在于这种可能性只有在人的本质力量客体化和对象化之后才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为重要的是人的不断发展即劳动素质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善都会使社会生产发生巨大改变,甚至引起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变革。简言之,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社会建设的动力,只有实现共同建设,共享发展成果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就共享的实现途径来说,人民共享以人民共建为基础,没有财富的共同创造,共享的物质基础也不复存在。共享与共建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每个人既是发展成果的建设者又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最大的范围内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从而才能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共享创造最充裕的物质财富。

在人民共建过程中,人们不但将自然世界改造为属人世界,也将自然力量内化为主体力量,实现自身的提高和重塑。这也是共建与共享相互交融内在蕴含的一个命题即人的发展统一于社会的发展,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人在推动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能力的发展、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善。在此意义上,人们共同建设的过程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就是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但人的自然禀赋有异,即便社会提供相同的条件,人的发展也不可能保持在同一水平。因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既要确保经济方面的权利平等,切实为人民谋取利益,也要关注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竞争力。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人学实践路径

共享发展理念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坚持和创新。以人学为视阈来理解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确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发展价值取向的哲学前提,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实践理路。因此,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也对人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

首先,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共享发展理念。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共产党人不懈努力的理想追求。但我们仍需认识到,共享的实现是一个辩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可能超越现有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来实现全面共享。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共享发展的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物质生产尚未达到极为丰富的水平,在现阶段不可能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无差别地、均等地享有发展成果。回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行极端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抹杀劳动报酬上的任何差别,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非但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导致了普遍贫穷,损失了经济效益,损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共享必须基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确立不同范围、水平、程度的共享形式。二是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现实生活中利益关系复杂多样,同时城乡、区域以及行业中经济文化各方面差距较大,人民的需求和愿望也不尽相同。因此,共享的内容、形式不能以偏概全,必须结合这些差别做出相应改变。

但我们也要看到,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以共享理解发展,以共享求发展、促发展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在经济层面,共享发展方式可以调节人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增加人民福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文化层面,共享意味着推进以分享意识、共享价值观以及公共精神为基点的文化发展;在社会层面,以共享为价值理念推进发展进程必将提高人民凝聚力,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的经济发展又是必然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实现共享发展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共享式发展必然历经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由不可能变为可能,由低级走向高级。因此,在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过程中,人们应正确认识共享发展理念,确立共享观念和集体共识,并且坚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个目标我们一定可以实现。

其次,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创性,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在当前阶段,人民群众既是国家的主人,又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在这每一个角色的扮演过程中,人民群众都需要有极强的责任担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共享”才能从空想变为现实,“为了人”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目前正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要还在于能否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和建设国家的激情与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面对新情况、新背景,我们更应该从人民群众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以人为本”这一口号落到实处。就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而言,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最为重要的在于通过周密的制度安排、程序设计以及健全相关的法律机制,为群众提供参与社会生活的舞台和环境,使广大人民可以依法有序的参与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政府既能够了解民情、民意,也为国家调整政策、改进社会服务提供了方向,又满足了群众政治参与需求,保证了群众的政治权利共享。

我们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要回归到人们享有的发展成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中来。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从每一个人的发展历程来看,个人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支撑,才能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全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人们所占有的发展成果,都是向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发的阶段性成果。

再次,解决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在当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深刻变化、利益需求呈现多元的条件下,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必须抓住“关键少数”的弱势群体。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换挡,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相对应地,人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比如贫困家庭、职业不稳定者的反应则更为强烈。对于这些弱势群体来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技术进步都会导致失业。这一部分群体一旦失业,则意味着收入不再稳定,个人及家庭的基本经济来源无法保障,从而引发了相对剥夺感。《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每个人达到了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才能把共享推向更高水平,进而为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发展提供强大依靠。因此,关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共同受惠的途径之一。基于此,国家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制定减贫计划,推进扶贫开发工作。4年来已减少贫困人口近6000万,劳动力转移、异地扶贫搬迁、社会兜底等扶贫措施让贫困群众的心热了起来,生活好了起来。为了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要使脱贫和扶贫的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多方面努力,综合推进。政府应通过资金投入、帮扶政策以保障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水平,维护他们的尊严和人格;另一方面,要注意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减少贫困地区的依赖力。贫困人口的发家致富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实现,否则,一旦扶贫的力度削弱,必定会重蹈覆辙。因此,当务之急是扭转贫困人口等、靠、要的思想,扶贫工作人员也要改变“填鸭式扶贫”策略,切实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行动起来”。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其交通和信息等条件,激活其内生动力,促进自我脱贫,同时为适龄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帮助和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能力,让其发挥更大的劳动力价值。这样的结果,既解决了贫困问题,又提高了他们的自身素质,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

责任编辑 谢培丽

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高水平学术创新与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项目编号:201606)的阶段性成果。

2017-04-11

于文思,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北京,100048)

B0-0

A

1008-679(2017)03-0016-05

猜你喜欢

人学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北人学没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