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2017-01-24■张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政治课中华民族民族

■张 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张 辽

本研究选取了海南8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当前海南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接受和认同民族精神教育的文化心理基础,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定位却较为模糊,潜意识中还是认为民族精神并不能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民族精神教育显得过于口号化和形式化,教育效果一般。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综合利用“两微一端”及社会热点,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构建民族精神教育大课程体系,让民族精神教育充满活力。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关系着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未来。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海南8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当前海南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定位较为模糊,民族精神教育力度仍需加强。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十六大报告指出它的核心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民族凝聚起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定位较为模糊,清楚“中华民族精神”含义以及基本内容的同学占89.68%,而对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认知上,只有52%的学生对此有清楚的认知。这说明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力度仍需加强,需要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内容与实质有更为清晰、明确的理解。同时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尊老爱幼、独立自主、勤俭节约、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这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内容的理解逐渐向更为细节的个人品质倾斜,同时“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的占比也反映出十八大以后我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成效初现。

(二)绝大多数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较高,但潜意识中还是认为民族精神并不能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矛盾性凸出。

了解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状就必须要了解当代民族精神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客观生活中的现实反映。一方面,研究调查了当前大学生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认同感的现状。高校学生尤为关注涉及我国政治安全、经济发展、文化导向等方面的问题,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程度总体较高。另一方面,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关于毕业后的择业倾向状况,有90.48%的学生选择“更倾向于自己喜欢的、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地方”,只有9.52%的同学认为毕业后更倾向于选择“国家急需岗位”。以上结果充分显示出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有着较高的民族认同感,展现出积极、阳光的价值观、社会观,但同时也应当清醒的看到不少学生一边高唱着爱国的高歌,一边潜意识认为民族精神并不能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以“私利”为先,“民族认同”、“民族责任”、“历史使命”往往被遗忘,成为一纸空谈。这种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内各意识的畸形角逐必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强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势在必行。

(三)大学生具有接受和认同民族精神教育的文化心理基础,但现下民族精神教育效果一般。

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自信、民族品格、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调查中显示,认可度方面,88.89%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5.5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还有5.55%的学生表示对此问题未关注过,说不清是否有必要。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接受和认同民族精神教育的文化心理基础。满意度方面,34.28%学生认为自己对当前接受的民族精神教育满意或比较满意,55.4%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还有10.32%的学生说不清满意还是不满意。结果表明,当前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尚未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关于大学生从何途径接受民族精神教育培育方面,84.92%的同学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当前接受民族精神教育最为主要的方式,同时有69.5%的同学认为网络新闻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微博、QQ等方式也是使其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有18.25%的同学认为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读书、看电影、电视剧、体育赛事等也都是获取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依然是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有力平台,但教学过于空洞和形式化,教育效果一般。

思想政治课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亦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思想政治课是否对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起到作用方面,24.13%的学生认为很有作用,48.41%的学生表示有点效果,27.46%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作用。表明大学生对当前高校以思想政治课为主体的民族精神教育形式是基本认同的,并没有完全的排斥和抵触,思想政治课依然是我们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有力平台。继而,我们针对思想政治课在培养民族精神方面有哪些不足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反应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70.63%的学生反映教材内容过于枯燥,50.79%的学生反映教学方式很落后,77.78%的学生反映上课很容易犯困,同时还有不少学生反映平时没有发现老师对民族精神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讲授,只是在教材涉及的地方强调一下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所占比重并不大。这些都说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都在大谈爱国教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但相较于其他学科,民族精神教育往往还是在课程设置上显得过于依附,在教育内容上过于空洞,教育方法上偏重讲授,教育评价方式上较为单一,与实践联系不强,与社会热点联系不强,往往让学生感觉空洞和形式主义,教育效果一般。

2.对热点事件关注不足,忽视“两微一端”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信息以网络为媒介,影响着广大青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据调查,96.3%的大学生表示在课后主要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相较于传统媒体及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信息平台。然而,通过调查显示,有34.13%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思想政治科任老师会注意结合当前社会热点事件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学,60.32%的学生表示偶尔,5.5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老师从未结合当前社会热点事件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学。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要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教育。因此,新时期民族精神教育要聚焦于新媒体环境下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学生的需要,遵循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重视“两微一端”在民族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动权,让民族精神教育真正变得有力、有效。

3.缺乏大民族精神教育理念,专业课民族精神教育效果不理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因此,我们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指导原则,对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5.5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专业老师十分注意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内容,40.32%的学生表示专业老师偶尔才会在课堂中提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54.13%的学生表示从未发现专业课的讲授中有涉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专业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无关。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牢固树立大民族精神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对民族精神培养的关键作用。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打破“民族精神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这一传统观念,充分挖掘各门类专业学科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将“全方位育人”落在实处。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时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民族精神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前进方向的大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可以增强新时期祖国青年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基础与人才储备。高校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努力构建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加大民族精神教育力度,完善民族精神教育体制机制,促进民族精神教育的繁荣发展。

(二)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让民族精神教育充满生命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一再批评“有些自命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把我们运动的思想变成必须背熟的僵死教条”这不仅是一条有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则,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性纲领。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应运产生不同的时代变化。当代的民族精神教育要想在历史的变革中保有活力,就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同样民族精神教育离开了学生的切身需求,就一定会变成“一纸空谈”。当前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应当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信息化社会特征,重视学生“热爱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让民族精神教育接地气、有活力。

(三)转变民族精神教育观念,综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民族精神教育大课程体系。

要充分发掘思想政治课、专业课、社会实践课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综合考虑大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积极打破“民族精神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这一传统观念,充分挖掘各门类专业学科史实等内容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增强民族精神教育与学生专业的结合力度,构建民族精神教育大课程体系。同时也要意识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单一的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民族精神教育的实际需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渠道,例如:微视频、微博、微信等,结合社会热点信息,增加社会实践力度,富有活力地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让民族精神教育改变传统形式的“失语”状态,变得“接地气”、“贴生活”,真正的达到“入脑入心”的实效。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1891年6月10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N].新华网,2014-05-05.

[6]李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刘 琳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学校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编号:Hnsz2015—16)阶段性成果。

2017-04-11

张辽,海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海南海口,571158)

D64

A

1008-679(2017)03-0071-04

猜你喜欢

政治课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