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养老模式分析

2017-01-24王小力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

■王小力

成都养老模式分析

■王小力

随着我国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如何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模式,让老年人活得快乐和健康,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成都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老有颐养”的典范。

养老现状;养老模式;养老措施

一、养老现状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未像现在这样高,而且这一比例今天还在快速增加。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公共服务和社会养老服务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快速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滞后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人们对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无论是对良好的关照护理服务,有效实用的护理辅助器械,还是对于从业人员以及护理对象亲属的培训与教育,都存在着越来越高的需求。目前养老机构则是供不应求,一床难求,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话题。所以,加快社会养老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的养老需求急剧增长,养老服务的满意程度已成为广大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养老服务业、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刻不容缓。

第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养老关系到每一个人退休后是否能正常生活,能否有质量有尊严的活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养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来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并不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但目前我们人口基数太大,有13.82亿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今天养老也有一定影响,当时是生一个孩子好,养老靠政府,现在养老靠自己。同时还有些年轻人不能结婚,结婚不敢要小孩,出生人口减少迅速,加快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养老收入、养老看护等各方面的准备和供应还不够,还没有能力应对如此快速的老龄化进程,养老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般情况下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的7%,就是老龄化社会。中国已在2001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升至2.2亿,占总人口16.1%。也就是说,中国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老年人。预计到2022年开始,中国老年人口每年几乎要翻倍至2500万,一直要延续到2040年,届时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3%。到2053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约为4.3亿。最恐怖的是中国是“未富先老”,劳动力将严重不足。预计到2050年,我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比2010年减少约2.3亿人。2030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出现严重短缺,就是没有充足的年轻劳动力,巨大的老年人数量带来日趋严重的养老问题。与其他发达国家现状不同,同样是老龄化,像日本、北欧等国都是“未老先富”。目前,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失能老年人口360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口0.97亿人,空巢老年人口0.99亿人。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必将受到严峻的考验。

第二,空巢老年人增多,鳏寡孤独老年人增多,空巢化趋势日益严重。城市和农村老年家庭空巢都达50%以上。而最早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这代人开始进入老龄化并且老无所养。他们大多数都和子女分开独立居住,成为生活靠自理无人照料、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或因突发事件的发生,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农村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只剩下老幼病残,甚至连小孩也和年轻人一起到城市生活,农村老家只剩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非常突出。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农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老龄事业发展明显滞后,这必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第三,“四二一”家庭模式已经不能承担养老问题。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家庭模式已经不能承担养老任务,现在年轻人不仅要背负高通胀、高房价,工作和养孩子的生活压力,还让他们承受四个老人的养老健康医疗问题,这种压力对于年轻人过于沉重,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双重压力下,无法赡养老人。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困难重重。依靠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家庭养老不是唯一的养老出路。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养老压力增大,这就需要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来补充。

第四,老年人经济拮据和慢性疾病问题影响生活质量。随着退休工资收入增长慢,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加上70%的老人或多或少有慢性疾病问题,沉重的药费负担和生活拮据,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高龄失能有病老人如果居住的是老旧楼房没有安装电梯,将寸步难行。经济收入低和居住环境差,必然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二、成都的养老模式

基本养老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成都作为一个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城市,养老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必然事情,2016年1月19日成都全市常住人口:14047625人,全市户籍人口12277304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98855人,占总人口的21.17%,养老机构远远不够,所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是上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白托、民间养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309家,床位总数89194张,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数比例为3.43%,全市现有社会化养老机构147家(含筹建),床位数为48746张(含筹建)。目前急需大力发展医养融合服务,但医疗保健水平低、资源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三大难题成为障碍。高龄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迫切需要得到专业化的养老照料乃至长期护理服务,特别是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等与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等养老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总体来看,成都的养老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居家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方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为支撑,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也就是说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政府不必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机构和设施,只是在老年人所生活的社区范围内实行各种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购物、清扫、护理等日常的生活照料。居家养老也提供心理支持。如治病、护理、传授养生之道等居家养老。社区照顾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后顾之忧。在养老时代,在银发时代,城市养老设施还难以满足养老的需要,目前居家养老是成都老年人最为普遍、成本最低的一种选择,也是中国最传统的养老模式。其缺点是独居老人的安全性如何保障,空巢老人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不能及时发现,就要贻误救治。居家养老有利有弊。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

(二)日托制

这是居家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老年“日托班”模式,这种模式如今受到更多欢迎。一来老年人仍然可以住在自己家中,自由性、隐私性较强,二来在需要“帮一把”的事情上,如吃饭、理发、就医、居家维修等方面都可利用社区资源尽可能方便老年人。比如,社区创办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社区照顾分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和社区养老机构照料服务,其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比如成都锦江区目前已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9家,建立快捷的养老生活服务圈。又如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街道光荣北路的“爱老之家”和传统的敬老院养老方式不同的是,老人们白天在照料中心生活,晚上便回到各自的家中。全新的养老模式不但解决了老人们的日常生活问题,也避免了独自在外养老的种种不便。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健康医疗服务,随时关注老人们的身体状况。有医疗保健室、健康评估室、心理咨询室、棋牌室、网吧、餐厅。从健康服务到餐饮休闲,老人们所需的服务一应俱全,也注重关爱老人的精神世界。日间照料中心采用“专业+志愿”的模式,由专业机构负责日常的人员服务及管理。同时,街道办事处对中心的服务监管也保障了服务质量,让辖区老年人享受到了安心、舒适的服务,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专业养老机构

作为专业养老场所,在安全性方面较有保障,特别是有24小时护理待遇的老年人,能够得到专人照料,突发情况下可及时送至医院。并且不仅仅是照顾,在养老院可以获得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乐趣。作为最大的机构式养老方式,有比较经济但舒适程度较一般的公立养老院,也有各种民办或公私合营的中高档养老院和老年公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自费进入民办养老机构,以获得更好的生活照顾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改善。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对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满足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机构养老是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必要补充,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第二,有助于推进养老机构建设。第三,有助于提升养老机构的专业水平和照顾品质,实现管理与监督的规范化。

(四)社区活动

社区活动有不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社区老年大学,社区为老年人举办多种文体活动各种医疗咨询活动等等。成都每个区都有老年大学,深受老年人欢迎和喜欢,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很好的相互交流平台,减少了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抑郁、无助。

(五)社会援助

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以社区服务的名义在社区里开办的各种为老年人所需要、所欢迎的项目和连锁服务。比如老年志愿者上门精神慰藉空巢老人,老年志愿者照顾卧床老人的起居。成都高新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加大老龄自助,通过探索让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互助养老模式,形成了益人益己的良性循环,使区内的老年人群受到了更加良好的关怀和照顾。成都高新区各社区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这种创新值得更多老龄化社区推广学习和借鉴,是一种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补充的养老服务新路子。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五位一体的养老理念是成都养老模式的发展目标。

三、成都养老措施

《成都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在“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养老服务业将围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部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建设、保障托底和服务监管中的主导作用,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家庭和个人在养老中的基础作用,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老有颐养”的典范。

第一,改善居家养老设施。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设施和硬件配套。比如安装无障碍安全设施,小区里专为老人定制的健身器材等等。

第二,注重信息化建设,探索“互联网+”智能化养老服务新模式,促进医养融合发展,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比如锦江的一照料中心里有一台老年服务终端一体机,通过这台机器可以为老人们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教育、文娱活动、志愿服务六大模块的服务。

第三,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分级别的机构养老模式,实行养老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养老机构需要多元化,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低收入的老年人,可以进入政府救助型的养老机构,对于中等收入的大多数老年人可以进入福利型的公立或民营的养老机构,对于高收入的老年人可以进入条件设施更好的老年公寓。总之机构养老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福利水平,提高老年人被照顾的品质,机构养老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必要补充,也是今后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刚需。养老机构目标和方向是医疗、养老、健康服务一体化的科技养老服务模式,并努力将从业人员的培训、护理辅助器械的使用、药物的使用、护理设施的建设与设备配置、康复训练以及对护理对象的接待等等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四,充分发挥政府养老的保障和引导作用。政府主动承担责任,保障困难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养老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政府制定出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行监督。总之,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模式和措施是对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的一个正确选择。

成都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是最宜居城市之一,要成为颐养的城市需要完善的养老模式和高健康指数和生活质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元化养老方式是当前养老模式的主要形式,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政府要因地制宜鼓励发展社会机构养老,在用地审批、项目立项、金融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推动社会养老机构规模、质量与未来养老需求相适应,即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养老应该是让所有的人都参加同一种退休制度,平等公平,没有差别。在改善后的养老金制度有可能满足基本养老需求的前提下,还是需要通过合适的商业保险来弥补养老经费,让老年生活有质量和保障,通过多种手段解决养老问题。但养老需求与供给方面有巨大落差,迫切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制定有利准入政策、规范养老行业发展标准,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与发展热情,迅速培育、壮大这一专业服务人员队伍,让老年人享受得起、享受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最后让老年人享受福利保障、权益均等、分配公平,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责任编辑 冯凌宇

2017-04-23

王小力,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社会建设教研部副教授、调研员。(四川成都,610110)

C913.6

A

1008-679(2017)03-0067-04

猜你喜欢

老龄化居家养老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养老生活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