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豆科牧草常见病害的诊断及防治

2017-01-15

中国牛业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豆科牧草侵染

郭 虹

(甘肃省平凉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平凉 744000)

豆科牧草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耐旱抗寒,适应性广,产草量高,营养丰富,草质优良,有“蛋白质饲料”之称,既是发展草食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又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绿肥作物,还是退耕还草、保持水土、建设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植物。

我国的豆科牧草主要有紫花苜蓿、三叶草、草木樨、毛苕子、红豆草、箭舌豌豆、紫云英、沙打旺等,六、七十年代种植面积较大,随后有所下降,九十年代中后期后,特别是“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广大群众和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逐渐增强,认识到牧草对草食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注重发展优质牧草生产,饲喂优质牧草,以紫花苜蓿为主的豆科牧草生产逐步趋向回升。但由于育种工作滞后、品种单一老化、栽培技术落后、病虫害严重,致使牧草生物产量降低,产品质量下降,给草食畜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损失,对生态保护也产生了较大危害,特别是日益严重的病害已成为发展草食畜牧业、推进生态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豆科牧草的主要病原有真菌、细菌、病毒和菟丝子等,其中,真菌致病占本科总病害的86.6%。因此,防治豆科牧草病害的重点应为真菌类病害。通过对不同病害进行病样采集,并结合病原鉴定结果,对各种病害进行症状描述及区分,尤其是了解病害的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可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参考,指导其准确识别不同病害,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开展针对性防治,使病害的防控达到科学、有效、绿色、可持续的效果。

1 豆科牧草主要病害症状识别及发病规律

1.1 白粉病

1.1.1发病症状 发病较普遍,植株的地上部位均可侵害,但老叶发病较重。早期先在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小斑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霉层中出现黄褐色至黑色的小点状颗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严重感病的植株发育迟缓,长势衰弱,抗御其它病害侵袭的能力差,干、鲜草产量低,适口性差,种子不实或瘪劣。

1.1.2 发生规律 由白粉病菌引起,无论豆科还是禾本科牧草均会感染本病。病菌以菌丝或子囊壳在牧草病残体上越冬,或病残体上的子囊壳混于种子间,成为次年田间主要侵染源,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致病害蔓延扩展。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主要以气流传播,萌发产生出芽管直接侵入寄主体内。白粉病在20℃~25℃左右均可发生,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寄主的长势,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暖热、多风、相对干燥的天气有利于分生孢子繁殖和病情扩展。因此,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相对湿度较大,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源及感病的寄主时,此病即流行。密度过大,光照不足,氮肥过多或肥料不足,生长过旺或不良的植株易发病。

1.2 霜霉病

1.2.1 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牧草的叶片,亦可侵染幼茎、荚果、花序,侵染后的叶片出现局部不规则的褪绿斑,初期水渍状,边缘不明显,多个病斑发展扩大,布满整个叶片。严重发病的植株叶片向背面卷曲,节间缩短,尤以嫩叶为重。后期在叶的背面和嫩枝的褪绿斑上出现淡灰色霉层,逐渐呈淡紫色,即病原菌的孢子囊和孢子梗,发展迅速时在短期内使叶片枯干以致整株枯死。发病严重的地块,产草量会下降30%~40%,并对牧草种子生产危害很大。

1.2.2 发生规律 由霜霉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侵染牧草植株的地下器官或者以卵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成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翌年春季随植株生长,在地上产生孢囊孢子,成熟后借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孢子囊的萌发适温为7℃~18℃。除温度外,高湿对病菌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更为重要。在发病温度范围内,多雨多雾,空气潮湿或田间湿度高,种植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均易诱发霜霉病。春末夏初或秋季连续阴雨天气最易发生。

1.3 锈病

1.3.1 发病症状 对苜蓿、三叶草等危害严重,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受病菌侵染的部位,开始出现小的褪绿斑,随后隆起呈疱状,这些疱疹状病斑即是锈病的孢子堆,表皮破裂后,其粉状物是孢子。感染锈病后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降低,蒸腾作用增强,大量失水,叶片变黄枯死,对牧草的正常发育,特别是对再生草的品质影响很大,严重时受侵害的牧草不适宜饲喂畜禽。

1.3.2 发生规律 由锈菌寄生引起,既侵害豆科牧草又侵害禾本科牧草。多数是单主寄生,如三叶草锈菌,也有转主寄生,如条纹单胞锈菌。生长季节,以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田间病害流行。以冬孢子在病株及病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牧草或者大戟属植物的地下越冬。越冬的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转主寄主植物大戟属植物,在转主寄主植物上产生锈子器和性子器。锈孢子随风传到牧草上对其进行侵染。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16℃~26℃,相对湿度不低于98%,以水膜内的发芽率最高。温暖多湿、降水频繁、灌水过多、叶面潮湿,有利于病菌的侵染。过量施用氮肥,草层稠密和倒伏,利用过迟或不足也可使此病加重。

1.4 褐斑病

1.4.1 发病症状 除侵染叶片外,也可侵染叶柄、幼茎和荚果。叶片上典型症状为圆形或近圆形,浅褐色至深褐色病斑。后期叶面病斑中央变厚,出现直径约1mm、浅褐色至浅黄色突起的蜡状颗粒(盘状突起物),即病原菌子座和子囊盘,一般每个病斑上一个。茎上病斑长型,黑褐色,边缘整齐。病斑多半先发生于下部叶片和茎上,感病叶片很快变黄、脱落,严重时落叶率达40%~60%,产草量下降15%以上,种子产量减少25%~60%。

1.4.2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子囊孢子在病叶上的子囊盘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当温湿度合适时,子囊盘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雨水或昆虫传播。在生长季节内可产生几代子囊孢子,侵染植株。带有子囊盘的病残体混杂在种子中间可进行远距离传播。在气温达到10℃~15℃,空气湿度55%~57%时,病害会大量发生。多湿条件有利于发病,降雨、灌溉、露水、阴天湿润有利于褐斑病的发生和发展。

2 防治建议

真菌病因能够远距离传播,所以要加强日常管理,及早杀菌,从增强植株抗性入手,千方百计减少侵染菌源的数量,防止出现适宜的侵染环境条件。在发病条件来临(具备)时,采用有效的方案尽最大可能杀灭病菌解除病患,起到早防无病、轻病,重治速效、省钱、省工。

2.1 生态防治

(1)调整作物布局,合理轮作倒茬。与非寄主作物轮作2~3y,对准备种植牧草的耕地进行深翻,以降低菌核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避免形成较多病原菌。

(2)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开展抗病育种,因地制宜的选用高抗品种,推广使用种子包衣技术或进行种子处理,降低病害的发生,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3)因地制宜,科学配方施肥。根据当地土壤分析结果,增施有机肥,按需施用氮、磷、钾肥,保持合理使用比例,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4)合理灌溉,防止植株表面经常存有液态水。不在傍晚灌溉,尽可能在清晨及上午灌水,以便入夜时牧草地上部分已干燥,减少孢子在液态水膜中萌发和侵染的几率。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改变农田生态环境。

(5)适时刈割、清理,控制病害发生。发病后及时刈割,以减少下茬草的菌源,刈割时尽可能降低刈茬高度,减少病原菌残留量。搞好田间管理,尽量消灭病残株体,消灭寄主植物,如大戟属杂草及其他豆科杂草,尤其注意早春铲除发病的植株,减少病菌初侵染源。

2.2 化学防治

白粉病、锈病使用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等;霜霉病使用霜霉威、阿米西达等;褐斑病使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杀菌剂。具体的用量用法可根据病害的发生情况和药品的说明使用。

猜你喜欢

豆科牧草侵染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花生黄曲霉侵染力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科学家破解豆科植物幸存“密码”
ToCV单独侵染和TYLCV&ToCV复合侵染番茄植株上烟粉虱寄主适应性及寄主植物营养成分含量和防御反应变化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大白菜苗期根肿病抗性快速鉴定方法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中国豆科观赏乔木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