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产城融合现状研究
——以武汉城市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例

2017-01-11王勇

关键词:融合度鄂西产城

王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湖北省产城融合现状研究
——以武汉城市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例

王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产城融合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目前很多城市在促进产城融合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以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湖北各市的产业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测算各市的产城融合度。发现:湖北省各市产业结构和产城融合状况不容乐观;其中,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和产城融合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城市。

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产业布局;产城融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但是,目前作为城市经济功能的产业与城市政治、文化等功能之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平衡和不协调。地方政府被政绩驱动开展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很少考虑产业和城市的融合,由此造成了重复建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各种问题。

一、文献综述

产城融合的提出虽有多年,但学术界尚未对产城融合的定义达成一致,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产城融合内涵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上,即是对单体城市的研究。在这一层面上,根据对产的理解可以分将产城融合为两类。

一类认为,产是指产业本身,强调产业发展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注重产与城发展速度、结构的融合。魏祖民(2013)将产城融合的内涵归纳为“一个核心,两个基本面,四个共同”,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和城市发展,同时强调“共生、共荣、共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潘锦云(2014)针对园区内生活空间滞后于生产空间、城市功能滞后于产业功能、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提出以产业集聚实现人口集中,从而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以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最终提升城镇化质量。另一类强调,产城融合是区域和空间功能的融合。产、城分别代表工业园区和生活区域。李文彬等(2012)提出,要从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三个方面理解产城融合的内涵,即产城融合是将产业园区和城镇社区融为一体,推动经济发展主体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生产、服务、消费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促进创新型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活力。刘荣增,王淑华(2013)综合了以上两类观点,认为政府追求的产城融合一般包含三层涵义,一是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形成有完整功能城市新区;二是城市新区产业甄选和布局符合城市发展规划;三是城市新区与老区有机融合,实现新老城区的共共发展。

可以看出,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符合地区发展趋势以及产业布局与城市居民,主要是就业人群的生活区域的有机融合。本文借鉴刘荣增和王淑华的定义,重点分析湖北省各地级市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测算各市的产城融合度。

二、“两圈”产业布局及产城融合

为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省于2008年作出“两圈一带”①重大战略规划。其中两圈是指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②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生产要素最密集,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鄂西文旅圈是湖北省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两圈”在湖北省经济社会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点。

(一)产业概况

武汉城市圈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形成了以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桥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链。2015年上半年,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105.67亿,其中武汉市为4921.86亿,占到总产值的60.72%。鄂西文旅圈拥有十分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圈内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此外,域内水资源总量714.71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资源占全省的90%以上。且矿产资源丰富,是湖北省煤、磷、金等矿产的主要产出地。

(二)“两圈”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优化速度快于就业结构

21世纪以来,湖北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武汉城市圈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9.07∶49.03∶41.90,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大,接近50%,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也达到了40%以上。圈内城市中,武汉市的第一产业比重为3.47%,其余均高于10%,黄冈市甚至达到了25.39%;而第三产业占比,只有武汉市超过了40%,达到49%,其余均低于35%。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产业链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对接,结构趋同、产品趋同,第二产业比重较高。

鄂西文旅圈的产业结构虽有改善,但仍然难言合理。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只有31.59%,第一产业比重达到了14.82%,明显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圈内各城市,除了神龙架林区,第一产业比重均超过10%,荆州和恩施超过了20%;同时主要城市宜昌、荆州和荆门第三产业的比重在30%左右。可以看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同样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趋同等问题。

从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的分布来看。2014年,武汉城市圈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分布为0.84∶54.88∶44.28,第二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圈内城市中,黄冈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达到了3.35%,远高于其他城市;8个城市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超过50%,鄂州达到了68.03%;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占比差距较大,最高的咸宁市达到了59.04%,最低的鄂州市只有31.92%。可以看出,圈内各城市的就业分布差距明显,整体上看,咸宁、武汉就业分布相对合理。

鄂西文旅圈一、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比为1.18∶52.27∶46.55。其中,荆州第一产业就业分布达到了3.43%,其余占比均较低;圈内各市二、三产业就业分布较为相似,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了40%,随州最高,达到51.34%。整体上看,圈内就业结构还需改善,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

2.“两圈”产城融合度测算

产城融合主要与产业和人口分布有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产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本文借鉴王霞等(2014)的分析方法,从环境保护、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工业化与社会城镇化分离系数以及工业化与人口城镇化分离系数五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表1:产城融合度测算指标表

数据的α可靠性检验值为0.846。13个变量降幂得到4个公共因子,分别为:产业规模与创新、工业化与社会城市化、环境保护和生产能耗。累积贡献率达到85.406%,一般认为,累积贡献率达到80%以上是较好的因子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设m=11,n=4,Xij为第i个城市第j项因子的因子得分。③经过数据正向化式(1)指标值比重的计算式(2)指标熵值计算式(3)指标差异性系数计算式(4)和指标权重计算式(5)得出11④个城市4个因子的熵值ej、差异性系数gj和指标权重wj..

表2:各城市产城融合度评价指标的熵值与权重表

得出各因子的得分,将各因子得分FACj和各因子指标权重Wj带入到产城融合度线性模型中,计算出各城市产城融合度得分与排名。

表3:各城市产城融合度得分与排名

可以看出,湖北省各地产城融合度差距较大,且整体水平不高。其中,武汉市产城融合度较高,得分达到0.88分,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而得分为正值的只有武汉、宜昌、随州、荆门4个城市。从产城融合度排序上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产城融合状况要好于武汉城市圈,排名前四中占到了3个。

3.“两圈”产业状况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湖北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市的产业发展和产城融合不尽合理,存在着诸多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以钢铁、纺织、化工为主。且多处于产业链的底端,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城市圈内各地区产业重合度很高,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缺乏合理分工。

(2)产业分布不合理。湖北省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武汉市。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经济体量上,武汉一市独大,对周边地区呈现出强烈的“虹吸效应”,地区间难以形成协调。

(3)产城融合状况不容乐观。各市产城融合度差距较大,武汉市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各市,得分为负的城市达到7/11个。

三、湖北省促进产城融合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加大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州市城镇化潜力的挖掘,使城镇化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逐步合理化,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的协调度。各州市应该注重发展具有资源禀赋的优势产业,并不断延长产业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只有这样,城镇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形成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发展高地。

(二)坚持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型城镇化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促进农民转移,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就近创业,实现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换。只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全过程,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城镇化的好处,城镇化的推进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真心实意地支持和参与。

(三)以改革创新释放产城融合发展的红利

在践行“产城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在城镇产业选择与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规划设计、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快产业培育的步伐,并将此过程与城镇的功能完善相结合。只有深化改革创新,才能破解难题,赢得发展。

(四)顶层设计,合理布局

产城融合既是一园一城的融合,也是区域产业的合理规划,人口的合理布局。加强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避免同质竞争、恶性竞争,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分工。从而提升区域整体的城镇化水平。

注释:

①“两圈一带“: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2014年,加入汉江经济带,成为“两圈两带”。

②武汉城市圈:武汉、黄石、黄冈、孝感、鄂州、仙桃、潜江、咸宁、天门;鄂西文化旅游圈:宜昌、荆州、荆门、襄阳、随州、恩施、神农架,后文统一称鄂西文旅圈。

③i=1,2,……,11;j=1,2,……,4。

④黄冈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数据缺失。

[1]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1).

[2]刘荣增,王淑华.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J].城市问题,2013,(6).

[3]王霞,王岩红等.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7).

[4]李文彬,张呁.人本主义视角下产城融合的内涵与策略[J].规划师,2014,(6).

[5]贺传皎,王旭.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2,(5).

[6]苏林,郭兵.高新园区产城融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研究——以上海张江高新园区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3,(7).

[7]王霞,苏林.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高新区产城融合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6).

[8]魏祖民.加快产城融合水平[J].宁波经济,2013,(2).

[9]潘锦云.城镇化制约了工业化升级发展吗——基于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4,(9).

王勇(1990-),男,安徽芜湖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口与区域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融合度鄂西产城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数字化视频监控技术在鄂西高速中的应用浅析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湖南省品牌农产品与电商平台融合度测评研究
湖南省品牌农产品与电商平台融合度测评研究
重庆市产业融合度分析
沪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