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安排合适的运动负荷

2016-11-28杨清妍,金文波,黄宁波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运动量心率负荷

研讨背景:合适的运动负荷总是与学生的运动激情与斗志紧密联系在一起,合适的运动负荷是对机体进行适宜刺激,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而过量的运动负荷带给学生的可能是潜在的机体伤害,而不足的负荷又不足以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不能为发展学生体能提供帮助。可见,合适的运动负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益处。通过本次研讨,旨在提高体育教师对合适的运动负荷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话题一:运动负荷如何分类与定义?一般合适的运动负荷参考指标有哪些,如何判断与测量这些运动负荷指标?

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上,身体练习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担。体育课生理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心理负荷是指在课中学生心理上所承受各种刺激量与强度的程度。

——江苏张建、安徽黄燕

在体育课上,运动负荷包括强度、时间、密度和数量等基本因素,反映学生身体状况的外在的和测定的一些身体指标。面部表情,需要观察;个人感受,需要咨询;排汗量,需要教师判定。

——山东杨正伟

按照运动主体的性质(运动主体差异、运动目的、运动方式、运动内容、运动过程等)对运动负荷进行分类,可将运动负荷分为:训练负荷、竞赛负荷、教学负荷、健身负荷等。

——甘肃董平

运动负荷是指由于训练因素的刺激而使学生机体所承受的生理、心理的负担。此处的训练因素是指通常所说的运动量,也称训练的外部负荷。构成训练外部负荷的因素有:负荷数量、负荷强度、负荷时间及负荷密度等。体育课的心理负荷测定常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自我评估、教师观察和客观评定等。

——甘肃高栋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在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其身心健康不利。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决定运动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那么,如何理解“量”和“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m快速跑,跑后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而1分钟慢跑,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运动负荷的大小应该和运动时间和练习密度有关。

——湖北曹继锋、浙江孟凡东

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一次锻炼中所承受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运动量指人体在一次锻炼中所做的功,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人体所做的功。界定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评价。如,学生以5分钟一圈的速度跑了6圈(每圈400米),用时为30分钟,运动强度较低,所以这30分钟的运动负荷偏低。

——山东赵林楷

运动负荷域是指在运动训练课中,适宜运动负荷的低限至高限的生理范围,包括运动训练的强度、时间、密度和数量等4个基本因素(教科书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适宜的运动量。一节体育课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最大负荷应该出现在课堂练习的主要内容中,也就是基本部分。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密度达不到,运动负荷会受到影响,也就难以满足课的量。运动负荷一般是根据心率来测定,这种方法比较实用、易操作。

——四川贯玉平

一般合适的运动负荷参考指标有:练习次数、总时间、总距离、练习密度、练习强度、心率、血压等。

——安徽李厚余

在实际教学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彼此互为存在的条件,没有一定强度的量和没有一定量的强度,都是没有意义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反比关系,提高运动强度,则要相应减少运动量;增加运动量,则要相应降低运动强度。大强度和大运动量(如,快速跑相当长的一段距离)的练习机体承受不了,而小强度和小运动量(如,慢速跑一段很短的距离)的练习又难以获得练习效果。

——山东臧向前

运动负荷可从以下2个方面评价:1.学生练习时的组数、次数和时间;2.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或之后,面部表情变化、出汗量的多少等。

——河南付艳军、宁波王兴发、山东蔡全坤

运动负荷的采集主要有脉搏测量、询问和观察等方法。

——江苏周洁琼

测定生理负荷的方法:1.学生的自我感觉;2.观察。如,面色、汗量、呼吸、动作质量和表情等;3.生理测定。如,心率、血压、心电图、肌电图,一般采用较简易的手测脉搏方法来判断生理负荷。

——安徽黄燕

一般来说,采用较简易的手测脉搏的方法来判断生理负荷还是比较适用的。学生课堂平均心率在120~130次/分为小运动量,130~150次/分为中等运动量,160~180次/分为大运动量。

——吉林叶延军

判断与测量可以采用测心率和测脉搏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观察进行,如,观察学生出汗的程度、面部表情、动作协调性等。如果汗较多、脸色较红、动作较迟缓,那可能负荷较大,反之较小。可以选定一名学生,每到一个阶段让他自测或小组长、教师帮测,并做好每个阶段的脉搏记录。同样内容不同手段方法的负荷也是不一样的。

——浙江易勇刚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表现,获知学生的运动负荷承受情况。如,精神是否愉悦,体力是否充沛等。

——河北郑伟强

在体育课上,随着运动量的积累和运动强度的逐渐提高,运动负荷也相应变大。在课上通常根据学生的表现初步判断学生的运动负荷。

——浙江严月华

当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时,机体的血压、血液成份、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价值不大;当心率达到13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接近和达到正常人的最佳状态,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效果明显;当心率达到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缓慢下降;当心率增至160~170次/分之间时,虽无不良的异常反应,但也未出现具有更好健身效果的迹象。因此,通常把正常人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每次锻炼时,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该次锻炼总时间的2/3左右为最佳。

——山东臧向前

话题小结:通过本话题研讨,大家认为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运动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数测试方法:可以选定一名学生每到一个阶段让他自测或小组长、教师帮测,并做好每个阶段的脉搏记录。一般判断合适的运动负荷参考指标有:练习次数、总时间、练习密度和强度、心率、血压等。此外,不同项目、不同体质的学生群体,运动负荷也应有所不同。

——江苏苏常水

话题二:结合教学中的案例,您认为目前体育教学在运动负荷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您有何建议?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将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混淆。

以篮球传球课为例,在一节课中可以在基本部分进行强度较低的技能学习,这里保证的是运动量。在课的结束部分可以设计10分钟的体能练习作为强度的保障,那么这节课的负荷就是合理的。如果仅设计篮球传球练习,即使练习密度大,只有运动量而没有运动强度,本节课的负荷设计是不合理的。

在设计200米全力跑时,单位时间内的强度够了,但整堂课运动量不够,那么这堂课负荷设计也不合理。在设计时应注意:站立起跑技能学习阶段强度可以低,但可以让学生增加练习次数以增加运动量,在课中结合技能学习安排几组间歇时间短的50米跑的练习,可保障运动强度,整节课的负荷就合理了。

——山东赵林楷

对课的运动负荷的测试,建议注意以下几点:1.在练习前应先测一次安静心率,在练习中,每隔3~5分钟测试一次心率;各项练习开始前及结束后即刻测试一次心率;每项练习结束后的第3~6分钟进行第2次测试。这样可以掌握每节课练习心率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便在整个锻炼过程中将心率控制在一个适宜的氛围内。

——山东梁西军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负荷不大,练习密度不足,为了提高练习密度,笔者一般的做法是增加练习时间和练习组数,有时可以采用分组轮换教学法上课,还可以进行“课课练”练习,“课课练”对提高本次课的运动量有较大帮助。若本次课为新授课,运动量较小,那么在进行“课课练”时,可以提高练习次数,若本次课负荷较大,那么在进行“课课练”时,可以适当控制练习组数等。

——四川贯玉平

笔者学校当前体育课堂中的运动负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兼职教师较多,其对课堂运动负荷的意识淡薄;2.在加大运动负荷时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练习。

——江苏吴洪椿

针对吴老师的问题应有以下对策:1.对兼职的体育教师进行有关教法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在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下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2.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上,可以采用一些小策略,如,在练习站立式起跑的课堂上,开始时一般以游戏过渡导入主教材,练习者双脚左右开立,听到哨音后开始游戏,之后再采取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的站位方式进行游戏,让学生比一比到底是哪种起跑速度快。教师多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技能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同时,学生在好奇心的促使下不断尝试的同时,运动负荷逐渐提高了,运动量也加大。

——山东杨清妍

在体育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之外,还有询问和观察。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时,与学生的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相对应的心率却有所不同,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观察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速度、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每一个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有运动负荷的影子。同时教师要注意,在预设运动负荷时,要将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考虑进去,要做到“因材施教”。

——浙江孟凡东

目前,体育教学在运动负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方式既保证了运动强度,又提高了运动量。如,将学生分为A、B、C三组,A和B两组学生站在起跑线上,C组学生站在终点线上,起点线与终点线间隔50米的距离,A组学生跑至终点线后,C组学生开始跑向起跑线,C组学生跑至起跑线后,B组学生再跑向终点线,以此类推,A、B、C三组学生进行迎面接力的间歇练习。

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即,运动负荷的预设要满足整堂课要达到的平均心率的要求,在学生学练过程中,让学生达到合适的运动负荷,但不是追求最高心率,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再逐渐缓慢下降到“原始”状态的一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考虑这一点。另外,教师还应注意不要因为追求运动负荷而忽视运动技能的学习。

——浙江易勇刚

笔者认为,目前在运动负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准备部分时间较多,结束部分匆匆忙忙;2.运动强度主要是放在“课课练”部分;3.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决定运动负荷效果的主要因素,但有时需要变换方式方法。安排运动负荷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或者改变教学方法。如,在实心球教学中,部分女生每次仅掷3米多,练习的次数越多,学生越缺少自信,再多的练习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此时,就应改变练习方法,逐渐使其从心理上愿意去练习,从而能更好地提高成绩。

——江苏苏常水

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如果课的主教材运动负荷不够,教师可以通过课课练(安排一定的身体素质练习),提高课上学生的运动负荷,课课练的内容可以设计成让学生无意中就能参与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运动负荷的调控,使学生乐于参与,敢去完成,让他们有成就感。

——江苏聂尔林

教师在控制学生的运动负荷时易出现的问题:1.一味追求安全;2.过分追求形式;3.过分强调成绩;4.内容枯燥、方法单一、学生自主性不强;5.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甘肃董平

将所学技术融入到游戏中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运动负荷。往往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学练是感觉不到累的。

——江苏张丹

话题小结:体育课堂在运动负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层面:在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忽视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在提高练习密度、运动负荷等方面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2.学生方面:运动量低,参与积极性不高,运动项目之间发展不均衡等。针对其存在问题,大家也都提出建议:1.按学生的能力分组、强弱互助等。2.教师在安排教材内容时注意相互间的搭配,运动量大小要交替合理安排,合理确定教学目标。3.在提高练习密度时可以灵活运用多种练习手段和方法,多安排不同的练习方法,适当调整练习次数。4.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在教师合理控制运动负荷的同时,学生开心、快乐地学习。

——广东黄宁波

话题三:针对不同学情、教材、季节、时间等情况,您安排合适的运动负荷的策略有哪些?坚持了哪些原则?

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学情等,在跑的频率和距离上应有所区分。以快速跑为例,根据学生跑的能力,可以采用让距跑的形式,可以让速度不等的学生异质分组比赛,也可让学生自由结合编组比赛。

——安徽刘书奇、河南付艳军

一节课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有关。如果想降低运动负荷,可以减少运动量、降低运动强度、减少练习时间、增加休息和间歇时间,也就是降低单位时间内完成的组数、距离、个数等。如,在耐久跑的教学过程中,穿插教师的讲解、示范、评价、脉搏自测等进行调节放松。进行分组跑时,让耐力差的学生在队尾跟跑。

——甘肃郭凌霞、江苏张建

有效设置课堂体育运动负荷,对于学生掌握和提高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有效防止伤害事故,增强学生体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马德福

安排适宜运动负荷的策略有:1.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兴奋性比较高,要适当控制运动负荷。2.对初中生来说,要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积极参与练习,以保证学生有适宜的负荷。3.对高中生来说,要加强选项内容的技术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保证学生有适宜的负荷。4.在每学期的开始阶段,负荷不宜过大,可以安排一些负荷相对较小的内容,之后再逐步增加运动负荷。5.天气炎热时,要减小运动负荷。6.教学中上肢的练习内容要与下肢练习内容相搭配,防止身体局部负荷过大。7.枯燥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搭配。

——安徽李厚余

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应遵循以下原则:1.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和教学规律,每次体育课生理负荷的安排一般由小到大,逐渐加大,大、中、小强度的负荷合理交替,在课的结束部分,应逐渐降低生理负荷。从整个学期考虑,学期开始的几节课的生理负荷应适当小些,之后根据学生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计划地逐渐加大运动负荷。2.适宜性原则。如,大课间活动后的第三节课是体育课,在体育课上,热身活动时可加快过渡,课的运动负荷要低于其他课次。否则第四节课时,学生会过于疲惫。

没有运动负荷的体育课不是体育课,增强不了学生体质。在体育课中要有一定的运动密度,如,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全班学生一起练习,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运动量,但也要根据课的内容来定。

——安徽金文波、浙江但凤荣

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的。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将此心率保持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浙江孟凡东

控制运动负荷的策略有:1.合理搭配教材内容调节运动负荷。可以将运动负荷较小的体操内容与有一定强度的素质练习搭配,如,球类等项目;将学习的内容与复习已学内容搭配;2.改变动作的某些基本要素来调节运动负荷。如,身体练习的难易程度、动作幅度的大小、力量与速度的改变、增加或减少练习组数、延长或缩短间歇时间等;3.根据器材、场地及天气等客观因素来调节运动负荷。如,一物多用、一场多用、改变组织形式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通过调整场地的大小、器材的轻重等合理调整运动负荷,使学生的学练更加有效;5.通过精讲多练控制运动负荷。

控制运动负荷原则:1.有效性。促进学生身体的持续发展;2.科学性。运动负荷的适当调整;3.安全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如年龄、能力等;4.计划性。正确处理预设与调控的关系。

——广东黄宁波

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过小,机体的反应则小,而运动量与运动强度过大,超过了机体适应能力,则会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应适当增加,一般在开学初运动强度要小一些。对于耐久跑教学,可采用间歇跑、变速跑、超越跑等变换练习方式,从而逐渐加大运动强度。

——江苏苏常水

根据上课的内容,采取“课课练”的形式,调节课的强度:一是在新授课时,运动量较小,可以在“课课练”时增加练习强度;二是对于运动负荷较大的课,可以安排较小“课课练”强度或者尽量不安排“课课练”环节。

——四川贯玉平

发展有氧心肺能力的长跑(以800米为例)教学课,面对此教学内容,学生会感到“头疼”,因为在跑的过程中腿部酸痛难受,体力消耗也较大。那教师该如何应对呢?一般而言,学生能接受前200米的强度,随着乳酸堆积、氧债积累,学生会越跑越慢,强度也越来越低,虽然学生能坚持跑完,但学生运动后反应很强烈。

一般来讲,磷酸原和糖原系统供能可以满足400米的能量消耗,如,快速300米接30秒小步放松跑+快速200米跑接30秒小步放松跑+快速150米跑接30秒小步放松跑+快速100米跑接30秒小步放松跑+快速50米跑接30秒小步放松跑。这样练习,既保证了单位时间内的强度,又保证了运动量。

大家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一次性进行蹲起50次的练习,休息2天完全恢复后,再进行一次实验,第1组做10次深蹲动作,组间深呼吸5次;第2组做15次深蹲动作,组间深呼吸10次;第3组做20次深蹲动作,组间深呼吸15次;第4组……以此类推。对比2次体验,会发现第2次实验的练习方法更容易接受,并且第2天的腿部酸痛感也弱于第1次的实验。这种锻炼模式也考虑了心理负荷,让学生更易接受。第2个实验更注重的是每组的锻炼强度,然后在组间深呼吸调整,以几组高强度的训练保障负荷。这种实验告诉我们,相对于靠运动量的积累提高运动负荷比一次性完成大强度的负荷练习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山东赵林楷

安排运动负荷及运动量时,应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如,女生在生理期不宜进行大强度的练习,但适宜的运动有助于提高生理期的抵抗力,所以在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量时应考虑学生的身体情况。

——上海王彩云

冬季可让学生在游戏和循序渐进的身体练习中加大运动负荷,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更应加大练习密度从而提高练习强度,尤其是趣味性且有一定难度的练习内容,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

季节对运动负荷安排的影响也是较大的,教师需要根据天气控制运动负荷量。而对于时间的安排,应根据班级人数安排相应的练习内容和练习量。

——安徽申克才

话题小结:从教师们热烈的研讨中可以感受到,一线教师的教学理论都是在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的,对于学情、教材把握很有见地,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师们谈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建议,也提出了小学生与初、高中生的个体差异、主观能动性等。如,浙江张建林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有关控制运动负荷的策略及原则,让很多参与探讨的教师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交流,也将这些概念性的内容原汁原味地散发出来,更有利于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

——浙江孟凡东

猜你喜欢

运动量心率负荷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大树的日常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心率多少才健康
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
运动量
离心率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生如夏花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