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校健康促进重塑体育教育功能

2016-11-28汪晓赞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青少年身体

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文明病”的出现,对于缺乏自主判断能力的儿童青少年,在享乐于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承受着身体活动不足、久坐行为增加、肥胖率上升、身体素质下降等一系列的健康代价。

而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可能会延续到成年时期,并有效预防成年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基于健康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诉求,有必要通过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重塑高质量的生命过程。

一、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核心

1920年,美国耶鲁大学学者温斯洛(Winslow)首次提出了“健康促进”的概念,旨在帮助人们实现身体、情感、社会适应、精神和智力平衡的理想状态。如今,健康促进也从早期辅助疾病治疗向构建健康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由指导健康公共政策向推动行动计划的实践研究转变。当前,体育健康促进应该是一种通过改善包括身体活动、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等在内的生活方式,寻求自身与内外部环境相统一,以实现提升生命质量的整体策略。在此过程中,“体育”应该首当其冲,在学校体育的语境之下承担其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应有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体育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品性、人际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等方面及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体育健康促进中需要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并始终指向儿童青少年积极、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这也是体育健康促进的核心所在。

二、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目标指向

学校体育健康促进需要明确学生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身体活动不足的健康风险和久坐行为的潜在危害,无疑是体育健康促进中需要着重关注的重点。身体活动是指“由骨骼肌肉产生的需要消耗能量的任何身体动作”。当前,身体活动不足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是一种非传染性的流行性“疾病”,并成为了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身体活动与儿童青少年的心血管风险因素、肥胖等健康风险因素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对于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关注一直停留在“体质健康”上面,但是其反映的身体素质与身体活动带来的整体健康效益,两者不具有互相的替代关系。

“健身锻炼(Exercise)”和“运动比赛(Sport)”是常见的促进青少体能发展的活动形式,也是“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体育健康促进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而广义的身体活动还包括非结构化、非组织化的活动形式,比如上下学的交通出行、课间的游戏玩耍、校外的家务劳动、公园的休闲娱乐等,这些身体活动形式可能存在于儿童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2008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和机构纷纷出台了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建议标准,最为普遍的要求是“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到大强度的身体活动”。根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6~19岁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且用于校外的体育活动时间较少。因此,学生课内、外的身体活动水平,应该是体育教育工作者日后关注的重点之一。对于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的概念及其潜在的健康危害可能还不为人熟知,但是这些现象却已发生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当前,电子产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前所未有得紧密,甚至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学生们传统追逐游戏、户外活动被更有“吸引力”的电子产品所取代,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在校内外的课业学习,所以长时间的久坐行为成了人们一种“常见”的生活状态。久坐行为预示着学生们长期处于较低能量消耗的活动状态,相比于体能和身体活动,久坐行为的健康危害近些年才被发现和关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身体活动与长期久坐行为之间可能不是此消彼长的简单关系。有研究发现,久坐行为是一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就是每天达到了60分钟以上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学生,仍然也可能具有长期的久坐行为,而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健康效益可能淹没在久坐行为的危害之中。这同样需要体育健康促进的干预和引导,减少久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干预主体

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角色要求,更强调了体育被弱化的教育功能的实现。体育健康促进的核心是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这里的健康不是简单通过运动训练来增强学生的体能水平,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才应该是重点,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这包括体育活动相关意识的引导、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学校体育的落脚点在体育课堂,但是其教育目标应该是指向学生在校内外的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行为。学校体育是青少年认识体育活动、感受运动体验、增强身体素质和提升活动水平的主要阵地,但是单纯基于学校层面实施健康促进工作的效果可能有限,因为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需要多个方面共同协作促进孩子的健康。因此,面向学生的体育健康促进研究与实践,应该以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康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学模型给学校的体育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将学生个体、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团体等各个层面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行为有相互交叉的影响作用。正如前面所说的,校外活动行为也是体育健康促进的重点环节,因为校外期间以非组织化、非结构化的活动形式为主。面对这种不可控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体育教师仍然有“义务”为学生的健康行为负责。因为在体育健康促进的视角下,体育教师不仅仅是要完成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教授学生身体活动或运动项目相关的活动意识、体育知识和运动能力,这也是相对于其他学科,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的体现。“家庭”是我国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家长对于孩子的活动行为与态度影响的深刻程度可想而知。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健康促进中的另一个角色仍然是扩展体育的教育功能的外延,即影响学生课内外体育运动的行为习惯,可以从“教育”家长开始,这本身也是体育教师的职责之一。因为家长们不会天然地具备体育运动相关的意识、知识和能力,这些都需要外在的引导和影响在其中发挥作用。如何通过学生与家长建立“联系”,是体育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都需要体育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学校管理者明确自身在体育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可以借鉴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但是重点应该都是从各个方面共同关注和改善学生的健康。体育健康促进在中小学生中的应用,仍然是依托学校作为主要阵地,将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专业知识和活动能力传递给学生、家长乃至其他教师,从而构建起体育活动整体性的支持环境。“活力校园(Active School)”的建设可能是体育健康促进研究的一个有益尝试,它主要是让学生、体育教师、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家长共同参与其中,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让所有学生能够从中受益,从而形成一项围绕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宗旨是让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成为身体活动的倡导者,让运动融入到儿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实施路径

基于活力校园的整体框架设计,学校可以尝试开展的工作包括:

第一,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围绕7项核心要素(重视反馈与激励、适合学生年龄、针对教学内容特点、保证运动负荷、关注运动兴趣、注意德育渗透、强调师生互动),进行本校的有效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体系及其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从课堂教学质量层面落实体育健康促进。

第二,建立家校联动的体育锻炼环境。以课外体育活动和周末亲子活动的形式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的多元联动机制,在体育活动的互动之中将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和家长。基于国内的身体活动研究实践,认为课外活动和亲子活动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活动内容应该具备的7个特点:符合相应的年龄阶段、合理的时间和强度、有趣味性、强调对学生和家长的激励和鼓励、设计对学生和家长的活动反馈、有教师、教练的指导和配合。

第三,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内外活动。运用可穿戴式智能产品,以运动目标的引导功能和社交互动功能,量化学生自己的活动行为,增强其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和设备的使用黏性。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健康的自我管理,同时累计学生连续性的活动数据,进而了解学生的活动行为规律。

第四,活跃教职员工健康促进校园氛围。建立和营造学校整体的运动环境,包括其他学科的任职教师和员工,形成活力校园整体性的身体活动文化氛围,也帮助教职员工获得身体活动方面的意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锻炼自己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

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健康水平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层面也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7号文件”一再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明确指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弊病所在,即“学生课外锻炼的内在动力不足,学校体育的外在激励不强,学生体育科学知识欠缺,学校体育办学条件落后”。通过建立体育健康促进的实施框架,落实体育健康促进的行动计划,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体育”需要明确自身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样体育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明确自身在体育健康促进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担当,每个环节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从而为建设身体活动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努力。

汪晓赞

2016年4月1日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青少年身体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我de身体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