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观察法,打造活力课堂
——以《远撑前滚翻》教学为例

2016-11-28俞剑斌浙江省宁海县力洋镇初级中学前横分校315602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垫子观察力对象

俞剑斌 (浙江省宁海县力洋镇初级中学前横分校,315602)

一、设计思路

在实践中,一味地耳提面命式“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并不被广大学生所接受与喜爱。《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运动技术是一个复杂的载体,学生学习运动技术要做到——眼到、心到、身到。其中,“眼到”即观察。观察是学习的开始,而随后必然伴随引起学生注意、记忆、思考、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心到),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技术动作(身到)。本文以笔者执教的《远撑前滚翻》为例:一个层面注重观察方法的指导,另一层面强化学生思维导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学习技术动作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启迪思考,提高学生观察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二、远撑前滚翻案例描述

1.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同学们,你们肯定注意到了今天的场地布置与平时不一样了吧。老师计时3min,你们用眼睛仔细观察教学的场地与环境。一会,老师要出一些问题,看你们能答出几个?”

学生们仔细观察场地后,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一一回答。教师问:“小黑板上写着什么?”学生答:“远撑前滚翻”;教师问:“大垫子有几块,小垫子有多少?”学生答:“大垫子有11块,小垫子10块”;教师问:“大垫子前有什么?”学生答:“大垫子上有黄色胶带,还有两个红色手掌型的胶带”;教师问:“大垫子上有什么特别的标志?与大垫子的距离是多少?”学生则回答不出来。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不错,但有些问题还是没有回答上来,不过没有关系,我们边上课边观察。”

2.准备部分阶段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远撑前滚翻的示范动作,看看、想想老师哪些部位受力、发力了?”

教师示范了两次。

教师:“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哪些部位受力或发力了呢?”

学生零零散散地回答:“颈部、肩部、背部、腿部、手腕脚踝。”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下面跟老师一起活动这些部位(引导学生完成肩部、背部、腿部、手腕脚踝的热身活动)。”

3.基本部分阶段

教师:“刚刚我们进行了热身活动。下面,我们学习远撑前滚翻动作。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老师的手放在哪里?滚翻时有无屈臂?脚在何处?滚翻时有无屈膝?”

教师示范了两次。

学生A:“手撑在手掌型胶带处,滚翻时有屈臂。”

学生B:“脚要分开,离垫子大约一脚半,滚翻时有屈膝动作。与前滚翻的区别是脚离垫子更远了。”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值得鼓励。下面我们尝试一下远撑前滚翻动作,在练习时要做到屈臂、屈膝。”

学生练习,教师观察,并留意学生出现的问题与错误动作。

教师:“刚才大家练习时,老师发现很多同学翻不过去或者滚得不直,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你们再看老师示范,留意一下脚部。”

学生:“老师,是不是脚要用力地蹬地啊?”

教师:“对,你观察得很仔细!下面老师带来了一个蹬地提臀的辅助性器械,请同学们拿一块小体操垫成‘A’字形放在红色胶带处。同学们练习时蹬地要用力,尽量蹬地后从胯下能够看到后面体操垫的顶部,并说出同学的手势数字。”

学生们跃跃欲试,练习时学生为了看到手势,不得不用力蹬地,且增加了腾空滞留时间。

4.放松总结阶段

教师:“大家跟老师一起做放松活动。老师不说话,你们仔细看,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并且能记住老师放松的部位。”

教师进行颈部、腿部、手臂、背部的放松,学生跟着教师做放松动作。

放松动作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远撑前滚翻,同时也训练了观察力。观察要确定观察对象、目标与方法,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尝试一下,如,生活中交通标志的异同等,以提高观察力。”

三、案例反思

1.明确对象——观察有的放矢

有效学习技术动作,高效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应明确观察对象。体育教学内容多样,一个技术动作的各个环节要求也不相同,一个环节的观察要求也不一样。那么,如何确定观察对象呢?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阶段、技术环节、重难点,对观察的对象进行选择。但在确定观察对象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对象要为学习技术动作(内容)服务”,否则观察就失去了意义。

在远撑前滚翻教学中,笔者依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场地情况确定观察对象。课前观察的对象为场地与环境,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并为学习远撑前滚翻埋下伏笔;准备部分的观察对象为受力、发力的部位,目的是初步建立远撑前滚翻的动作表象,引起学生思考;基本部分的观察对象为手与脚的动作,目的是进一步了解远撑前滚翻与前滚翻的区别,探索远撑前滚翻的动作结构与技术关键,减少错误动作,从而掌握动作原理与技术动作;在放松部分,强调放松部位,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放松。以上确定的观察对象都不尽相同,但都有同一个目的:都是为学习远撑前滚翻服务。

2.设置问题——观察、思考与行动的桥梁

观察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学生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才能获取技术动作的信息,在头脑中建立动作表象,快速掌握技术动作。从执教远撑前滚翻教学来看,构建以学习为基础的观察课堂,学生主动活跃且积极参与。观察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一座连接观察和学习之间的桥梁。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但同时必然伴随着思维活动,在捕捉事物的特征与细节中,思维活动是活跃的,这一点从学生的目光和情绪中可强烈感觉到。

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学生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引起学生观察兴趣、积极思考呢?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巧设问题、记忆事物、模仿动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执教的远撑前滚翻中,笔者在各个教学阶段都设置了多个问题。如,在课前观察场地时提出问题,在准备活动时强调受力、发力部位有哪些,在基本部分证明蹬地的重要性,等。而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交流、思考问题。由于这一过程含有比较、分析与判断,所以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在观察中学习与进步。

3.授之以渔——训练观察方法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教师已经注意到观察的重要性与注意点。如,单手肩上投篮是关注手臂手型而非是否进球;广播操示范先关注下肢再关注上肢等,但没有上升到训练观察方法的理论层面,而仅是为了完成技术动作教学。训练观察力的方法:告之观察力训练的原理与方法。如,最简单的训练观察方法是: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目的——了解观察方法——得出观察结果。

在远撑前滚翻的总结环节,针对本节课观察力的学习,传授观察训练的方法:确定观察的对象(在各个环节观察的对象是不同的),明确观察的目的(促进技术动作形成,提高观察能力),了解观察的方法(这节课中用了对比观察法、重点观察法、直接观察法等),得出观察结果(学生自己得到,而非教师得出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观察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4.开拓视角——观察无处不在

观察力是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观察力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指导进行提高。观察力不仅仅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生活是观察力训练的“天然场所”。一方面是对人和物的观察,这种观察主要从事物的属性特征着手。如,人的观察可从衣着、面色、表情、高矮等方面观察;物则可以从大小、形状、数量、色彩等方面比较。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的各个领域,如,体育、科学、艺术领域等,这种观察更具专业性,但不管如何,观察的方法是不变的。

猜你喜欢

垫子观察力对象
梦幻垫子
数数看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我们得换个方向
垫子大战
体育教育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观察力大考验
观察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