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段式”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设计策略

2016-11-28王竹平江苏省镇江市大路实验学校212133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三段式学练密度

王竹平 (江苏省镇江市大路实验学校,212133)

体育课的实质是以身体练习为特征的活动课程,技能和体能学练情况的优劣都是通过学生的身体运动表现出来的。不论是传统体育课,还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的现代体育课,其基本架构主要还是“三段式”,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由于各部分的任务和要求不同,因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各部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措施也有所不同,运动负荷的预设也会大相径庭,本文从教学设计入手,谈谈教学实施过程中各部分练习密度安排的策略。

一、准备部分

准备活动是根据体育课的特性而量身定制的动作,为学生能顺利进入主教材学习做好生理和心理的准备。不论是体育优秀生还是体育薄弱生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否则会增加机体受伤的风险。

在准备活动中,教师主要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徒手操、慢跑和游戏。其中,在徒手操学练过程中,部分教师利用大量的时间先进行讲解示范、教授动作,再安排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做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造成练习密度较小。准备活动的徒手操选择的动作路线应该简洁明了,学生一看就知道怎么做动作,直接跟随教师按照音乐或者口令的节奏练习,练习密度会大大增加。

游戏是准备活动中的主要学练形式之一,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少数学生唱独角戏,大多数学生当观众的情形,游戏主要目的是热身激趣、渲染氛围,同时为主教材的学习作好铺垫。不论采取何种游戏形式,应该是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如,传统游戏“贴烧饼”中经常会出现追逐的学生跑得满头大汗,其他学生站在旁边看热闹的现象。准备活动不论什么形式,都必须力争全员参与,扩大参与面,提高练习密度。

二、基本部分

1.根据课型设计练习密度

新授课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结合讲解进行示范,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入、讲解示范、纠错、解惑的耗时相对偏多,所以,练习密度相对较小。

复习课是对所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复习、改进、巩固和提高的课,期待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因此,这类课的基本部分要多安排时间,增加练习次数和练习密度。

体育考核课是根据学期或单元计划的考核计划对某项技能或体能进行考核测试的课,考核课中主要是由教师或者学生代表对学生逐一进行考核打分或者测试,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每名学生考核的时间较少,这类课中教师将精力主要集中在考核过程中,对没有测试和已经测试过的学生关注不够,造成了考核课练习密度较低。为了提高考核课练习密度,教师要改变考核形式,尽量分组考核,在考核之前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全体学生复习考试内容,同时精心设计副教材,让没有考核或者已经考核过的学生进行副教材学练,增加练习密度,为了保证练习效果,可以安排若干体育骨干协助管理,确保练习任务圆满完成。

2.根据技术动作形成的阶段调节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的安排要符合技术学习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在初学技术动作时需要安排较小的练习密度,因为,此时的技术动作处于泛化阶段,经常会出现错误动作,需要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当学生能初步掌握技术动作时,需要安排较大的练习密度,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通过大量的练习确保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当学生技术水平达到自动化阶段时,练习密度可适当加大,并关注每次练习的动作质量。

3.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练习密度

不同的教材对学生身体体能水平要求不同,如,耐久跑、体操单双杠教材就需要有较强的体能水平才能完成相应的学练任务。在学练对体能要求较高的项目时,如果练习密度太大,会使运动负荷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让学生感到太疲劳,对身体造成伤害;当学练对体能要求不高的项目时,如果练习密度较小,会导致学生受到的有效刺激不够。练习密度的安排要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使技术和体能学练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如,球类、武术教材的练习密度较大,一般要达到50%,甚至更大;耐久跑教材和体操单双杠教材的练习密度相对较小,一般在35%左右;其他教材的练习密度一般在40%左右为宜。

4.优化队形设计,力求多人同时练习,提高练习密度

练习组数的设置、队形变化的设计、调动路线是否合理等是队列队形设计应该要考虑的问题。同样的教材因为队列组数的不同,练习密度会相差较大,如,四路纵队调整为八路纵队进行练习,练习密度就提高了一倍,如果场地宽度不够,可以将“一”字型队形调整为“口”字型队形,向四周发散练习。为避免安全隐患,投掷教材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统一指挥投球或捡球,很多教师采用四列横队组织队形,前排先掷,后排依次上前投掷,最后统一捡投掷物,这种组织形式在队伍调动方面浪费了大量时间。根据人数可以在场地上画一个适当大小的圆或者扇形,学生听教师口令统一向外发散投掷,或者是站在一定间距的同心圆上,外圆的学生投,内圆的学生观察评价,然后外圆和内圆的学生进行交换。这种组织形式能让更多的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同时练习,大大提高了练习密度。

5.挖掘场地资源,减少捡球时间,提高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常常出现由于练习项目的不同而需要更换场地的现象,这些调动势必会浪费一定的时间,如果能在一块场地完成不同项目的练习任务,尽量减少调动队伍的时间,练习密度自然会增加。如,篮球场除了可以进行篮球技战术教学,还可以利用篮球场上的各种线进行多种体能练习。实心球、垒球教学中经常因为捡球而花费一定的时间,为了节省捡球时间增加练习次数,防止球滚得更远,可以在投掷区设置屏障,最好能选择自然屏障,如,围墙、田径场道牙等;也可以利用学校里的自然资源,如有坡度的地形进行练习,投掷方向由低处向高处投,让投出去的实心球或垒球能自动滚回来。

6.开发器材功能,利用自制器材提高练习密度

有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准备了丰富的器材,但部分器材在整堂课中的利用率却不高,甚至还会影响到教学。体育器材的功能不是唯一的,只要体育教师善于观察分析,就会发现每种体育器材都有多种用途,在体育教学中,一材多用、一种器材用到底,可以节约调换器材和收还器材的组织时间,提高练习密度。如,在小学足球教学中,学生刚接触足球,不能很好地控制足球,捡球的时间比练习的时间长,可以将足球装在网袋内,外面用一根橡皮筋连接,学生在练习时,一只手抓住橡皮筋,踢出去的球,自然跑不远,很快就能收回来,大大提高了练习密度。

7.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订不同的练习密度,让每名学生都能“吃饱吃好”

体育课如果执行“一刀切”的教法,每名学生呈现的学习效果必将是大相径庭,势必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下”的结果。在一定负荷的技术学习和体能练习之后,每名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表象特征千差万别,教师可通过询问、观察或测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对任教班级中学生的体能状况要了如指掌,根据能力差异进行同质分组,通过安排不同的练习密度,对每名学生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练菜单。如,在耐久跑中,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在第7~8道上跑,能力较弱的在第1~2道上跑。再如,在进行定时跑时,能力强的跑3个6分钟,每组之间休息5~6分钟,能力差的跑2个6分钟,每组之间休息9~10分钟,这样结束时间差不多,但练习密度却截然不同。

三、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是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逐步从较高的心率恢复到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该部分的练习时间根据主教材和体能练习的运动负荷大小而定,如果主教材练习内容的负荷偏大,结束部分应多留点时间放松;如果主教材安排的练习内容负荷偏小,则结束部分安排的练习时间可以缩短,甚至不放松。结束部分的学练形式和准备活动一样,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练习密度,得到有效放松。

练习密度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要根据季节、教材、课型、学情而设计,适合每种教材、每种课型、每名学生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杜晓红,于素梅.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体育与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8-179.

[2]王渺一.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体育与健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48,96,146.

猜你喜欢

三段式学练密度
体育教学中的顿悟学习
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的课程创生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浅谈如何提高预科班基础汉语课堂教学效率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编剧艺术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