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山绿水绣新城—《苏州杂志》历年文萃序

2016-11-18周伟苠

苏州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狮子山苏州高新区绿色生态

周伟苠

青山绿水绣新城—《苏州杂志》历年文萃序

周伟苠

今年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青石弄的叶圣陶故居,现在的《苏州杂志》社,拜访杂志主编陶文瑜先生,聘请他担任苏州高新区的文化顾问。

文瑜是我二三十年的老友,年轻时同为姑苏的文学青年,常在一起吟诗作对、舞文弄墨。人到中年,各自忙着一份自己的工作,交往少了,理解倒深了,彼此也惺惺相惜。那天在文瑜充溢着墨香的办公室,我们从正事开聊,然后天马行空,恣意挥洒,从文学到社会,然后人生……

当杯中的茶已趋淡,我也起身告辞,文瑜却忽然一本正经地拉住我说要商量一件有意义的事。说着拿出了一摞复印的书稿,要我看看。

看着有点玩世不恭的文瑜,其实是个有心人,他向我建议将《苏州杂志》20多年间刊登过的写新区的文章整理出来,我们共同来选编成册。我与同去的文化局领导一商议,大家都觉得很有意义,我们决定策划和编辑这本书籍。

现在,这册书的样稿终于放在了我的案头,我觉得义不容辞,于是披挂上阵,提笔作序。

岁月如歌,时光似梭,实在令人感慨。

转眼间《苏州杂志》二十几岁了,从陆文夫、范小青传承下来,继续着苏州文人的优雅和执着。苏州高新区也二十几岁了,从最初的6.8平方公里到58平方公里,直到今天的258平方公里;从单纯的新区开发,到今天的一区多园;从“运河时代”,阔步迈向更宽广、包容的“太湖时代”。

翻开样稿,看熟悉或不熟悉的作者20年间不同视角下的高新区,有一种亲切的情愫和别样的感觉。

苏童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他的《狮子山下》,“在我的记忆里,狮子山曾经很远……我记得在自行车上颠簸了整整一个上午,城市在我身边也消失了,乡村的田野展开了,又收缩了,一座山奇迹般地出现在我视野里,父亲说那就是狮子山。”“从狮子山到太湖,还有许多好山好水……不是故乡向你隐藏了风景,是你太忙,忘了打开一扇后窗……后窗里有最美的风景。”在拉家常般朴实的文字里,展示了新区的巨大变化。

叶兆言的《苏州人牛在哪里》,从司马迁眼里中国土地分成九个档次,苏州属于令人尴尬的最后写起,到唐宋,苏州逐渐“牛起来”,直至说起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眉飞色舞情不自禁”。说古道今,如数家珍。

毕飞宇的《深呼吸》对白马涧龙池里桃花水母的描述,“每年的五月,有一样东西就会展开它们的身体,在一湾碧水里一开一合。它们灿若桃花……有一种史前的生命一直保持着洪荒般的呼吸。”直陈了对高新区生态环境的赞美。

黄蓓佳的《在镇湖惊艳》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镇湖作为苏绣发祥地和心灵手巧的绣娘,感叹苏绣是“一种能把江南女孩的聪明灵秀发挥到极致的艺术”。

此外,在新区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多年的作家徐卓人的《青山不老》,将谢越岭、支硎山、寒山,春秋强吴时代以及支遁、赵宧光、康熙帝……娓娓道来。陶文瑜的《赵宧光啊》轻松诙谐,写赵宧光和寒山,写得“云淡风轻,天高地厚”。卢群、赵践、杜国玲和许多熟悉的不熟悉的作者,或说古道今,或亲历山水,阳山、树山、真山、大石山、上方山,枫桥、横塘、浒墅关,龙池、石湖、太湖……在他们笔下,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脚去走,更要用心去体会。

读着这一篇篇或有点遥远,十年、二十年前的作品;或就在眼前,近几年的文章,深深被这些文字所感染。在感慨时光岁月之际,也为我美丽的家乡,我前前后后工作了30个年头的这片土地而自豪。

这些日子,我们正在谋划和完善“十三五”规划,再次将战略定位在“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苏南国家自主创新核心示范区、江苏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长三角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苏州国际化都市新城区”,继续贯彻“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法制保障”的十六字方针。在开发建设中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现代文明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让高新区这方水土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秀美新区。相信未来的苏州高新区产城融合、绿色生态,将更加彰显魅力,充溢活力。

愿这本册子只是苏州高新区发展史上的一部序曲。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狮子山苏州高新区绿色生态
统编语文教材九(上)第三单元拓展阅读
狮子山下,香江奔流,紫荆花开正盛——祝福香港,明天更好!
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探索与实践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狮子山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绿色生态的企业担当
狮子山
明天更美好